範莊鎮秀才營村,位于趙縣東部梨區,距趙縣縣城約25公裡。
清乾隆十八年刊行的《畿輔義倉圖》中,此村寫為“黑秀才營”。
清光緒《畿輔通志》趙州圖中,此村寫為“秀才營”。
清光緒丁酉《趙州志》卷一輿地志載有“秀才營”。
在清光緒丁酉《趙州志》趙州村莊圖中,此村寫為“秀才營”。
《趙縣地名志》載:“據碑文載: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潞安府沁州武鄉縣桃園村和洪洞縣老鸹窩遷來三張五李加一侯,共九家。因該地沙土多,大風蔽日,有時白日掌燈,取名小黑營。據傳此地好學成風,先後曾有72人考取舉人、秀才,考官懷疑作弊私訪到此,站在石牌坊上,見燈火通明,書聲朗朗,遂将小黑營改為秀才營。曾有歌謠:‘秀才營裡出秀才,十一書生登瀛台。’‘文革’期間将該村改名東風。1981年6月23日地名普查時恢複原名為秀才營。”
相傳,“加油”一詞與秀才營村有關。據說,當時,縣官曾到小黑營考察。剛進村,他就聽到了讀書聲。縣官非常重視教育,對小黑營村的學習氛圍大為贊賞。從此,每到午夜,他都會派兩個差役挑着油桶到小黑營巡查。如果發現哪戶人家有人在挑燈夜讀,差役便會敲門而入,為讀書人添上一勺燈油。此即為“加油”。
秀才營鐵佛寺廟會、秀才營太平車、秀才營擔經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清光緒丁酉《趙州志》卷三壇廟載:“鐵佛寺,在大夫莊、大安村、秀才營、朱家莊四村之間。地基闊大,殿宇森嚴。為一方巨觀。”相傳,燕王掃北時,路過這裡。他的軍師發現,這裡的風水不同尋常,便向燕王提出建議,說這裡是“九龍口”,是塊寶地,将來可在這裡建都。燕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當即決定,在掃北大功告成之後,就在這裡建都。可是,等他們掃北結束,要在這裡建都時,這裡突然出現了三尊大鐵佛。沒有辦法,燕王隻得放棄了在這裡建都的想法,定都于現在的北京。
秀才營鐵佛寺原有五座大殿,即皇姑殿、鐵佛殿、千佛殿、藥王殿、九蓮聖母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另有其它殿堂數座,有癍疹殿、瘟神廟、眼光廟、小南海廟、路神廟,還有禅堂、道場等。該寺存有明代殘碑一塊,碑文載有大明成化三十四年四月十三日重修九蓮聖母殿、藥王殿、鐵佛殿等内容。目前,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到四月十二,都要在鐵佛寺舉辦廟會,為當地一大人文景觀。2010年12月,秀才營鐵佛寺廟會被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秀才營太平車曆史悠久。據說,在明代就有,到清末已是盛期。太平車集戲曲、舞蹈、演唱為一體,推拉技巧有上坡下坡過金橋、摔車子、揪車子、前進、倒退等動作。有時,兩輛太平車一齊上場,交替做着各種動作,邊拉車邊演唱,所唱曲目多為河北梆子。代表曲目有《斷橋》《桃府》《白馬山》《殺廟》等。秀才營太平車一般由兩輛表演,每輛車有兩個姑娘拉車,一個老大娘坐車,一個老大爺推車。演奏樂器主要有坐鼓、大钹、水钗、大小鑼、大笛、闆胡、二胡等。2010年12月,秀才營太平車被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據傳,秀才營擔經誕生于明代修建鐵佛寺之後,到清末達到盛期。秀才營擔經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人擔經擔,二人配演,鑼鼓配樂,邊舞邊唱,多人伴唱。曲譜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共10段,後半部共11 段。秀才營擔經的表演内容,主要是三皇姑出家時,受師傅差遣,與師妹三人同行,到西天拜佛求經的故事。她們擔起盛滿萬卷經書的經擔時,手裡沒有分文,她們可作盤纏的,隻有師傅從身上脫下的龍鳳襖。當知道路途遙遠時,她們表示:“十萬八千不算遠,再有十萬也去擔。”2010年12月,秀才營擔經被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秀才營鐵佛寺遺址,為清代遺址,位于秀才營村東南。遺址為一台地,大體呈長方形。東南長150米,東西寬50米,面積7500平方米。鐵佛寺始建年代不詳。清代重建,解放前被毀。現鐵佛殿、五大老母殿、九蓮聖母殿、九龍殿等為建立。遺址内,有一通鐵佛寺茶房碑,為清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三日所立。
歡迎大家提供有關趙縣地名的記載、傳說及碑刻等線索!
聯系電話(微信):13831166272。
來源:趙長青作家工作室
編輯:朱琳娜
稽核:範靜芳
監制:聶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