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四十,就需要活得“不迷惑”。
迷惑的根源在于,依舊天真單純,經驗不足,對世道、人心的感覺不夠,缺乏了一定的江湖閱曆。
以至于,年輕人都容易被人欺騙,被人套路,到處碰釘子,處境都比較窘迫。
在這個碰釘子的過程中,每一個單純的年輕人,都會成長為複雜的中年人。而中年人,跟年輕人相比,恰恰是另外一個極端。
年輕人偏向于熱情似火,而中年人偏向于冷漠如冰。熱情,是因為沒經曆過。冷漠,是因為經曆過,也被毒打過。這就是“四十不惑”。
奔四後,還看不透這三個關系真相的人,隻會迷茫不堪,越活越累。
一、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邊,最忌諱的,就是對某些人與事兒,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比如說,你是員工,就希望老闆可以對員工好一點,少點加班,多加點工資。讓你大失所望的是,老闆反向而行,不僅要求員工加班,還降低了員工的工資。
普通人所期望的一切,不論是關系,還是什麼,很大幾率都不會成為現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回到感情、關系這些事兒上。不見得你對朋友掏心掏肺,朋友就會跟你掏心掏肺。有可能,對方還會趁虛而入,在背後捅你兩刀。
所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就是這個道理。
你把真心托付給了别人,别人基本都不會買你的賬,隻會認為你天真、愚蠢。如此,别人就會主動辜負你,對你不會有任何的情分。
與人相處,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人在江湖,也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所有的期待和幻想,都不過是自我欺騙罷了。真相,始終是赤裸裸的。
二、表面感情,實際利益。
人性,是偏向于重情重義,還是偏向于唯利是圖呢?
毫無疑問,偏向于唯利是圖。沒有利益,人們就會拼了命去撈取利益。有了利益,人們就會費盡心思謀求更多的利益。
就拿“兄弟姐妹相争”舉例子。
父母走後,留下了幾十萬的遺産。子女們為了争奪父母的遺産,就會“親兄弟,明算賬”。哪怕之前的關系特别好,如今為了争奪遺産,依舊是翻臉不認人。
試想,親兄弟姐妹之間,連幾千塊都要争上一争,又何談是面對幾十上百萬的父母遺産呢?隻會争得更激烈,更加扭曲人性。
在他們看來,感情這種東西,又不能當飯吃。而幾十上百萬的資産,這是可以讓自己衣食無憂的。換作是你,你也肯定會選擇資産。
可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面上看,是講感情的。實際上,是講利益的。在利益面前,誰還會在乎所謂的情分呢?早就翻臉不認人了。
三、人情世故,逢場作戲。
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如何經曆世事,看透世道,這是一門學問。如何搞懂人情世故,甚至運用人情世故,這就需要考驗我們的智慧了。
不論我們是否喜歡,人情世故就充斥在我們的身邊。上班需要講人情世故,社交需要講人情世故,就連逢年過節探親訪友,也需要講人情世故。
有可能,你說錯一句話,就會得罪别人;有可能,你做錯一件事,就會觸犯别人的底線;有可能,你稍微老實一點,别人就會趁機忽悠你。
受到人情世故的影響,每一個成年人,都會選擇戴上面具做人。你跟我逢場作戲,我也跟你逢場作戲,大家都在演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這場“虛僞”的戲劇裡邊,我們千萬不能入戲太深。入戲太深的人,都會被世道、人心的車輪碾壓。
人在江湖,該怎麼做,按照江湖規矩來就好。該有的人情世故,不能缺乏。而對于他人的态度,沒必要那麼真實。
寫到最後
談到這裡,很多人會疑惑,怎麼小孩子的世界有真感情,而成年人的世界沒有真感情呢?
我想,這就是生活對于一個人的打磨。再怎麼棱角分明的人,都會被生活磨平棱角。再怎麼真實的人,都會變得有城府起來。
一開始,對别人有期待,無奈事後被人傷害。慢慢的,就會減少對于别人的期待。沒有太多的期待,就不會受到太多的傷害。
被毒打的次數多了,就會明白,人與人之間隻有利益關系,而沒有純粹的感情關系。所有的感情,都是利益的遮羞布。
人生如戲,我們都是裡邊的演員。該怎麼表演,有些時候,不由我們自己選擇。人情世故,江湖規矩,不可避免。
關系什麼的,沒必要太上心。重情的人,往往都是命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