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家楊大章的《額摩鳥圖》是一幅極具藝術價值和曆史背景的佳作,該作品創作于乾隆年間,具體年份不詳,但據相關文獻記載,乾隆皇帝對額摩鳥非常感興趣,并命内廷供奉楊大章繪制此圖。
據禦制詩及「禦制額摩鳥記」得知,乾隆認為此鳥最早由荷蘭人于西元一五八七年得之于某海島,後有人于印度購之送給佛朗機亞(今葡萄牙)國王,國王并命工詳圖其狀。乾隆于三十九年(西元一七七四年)由番舶得之,一一驗證駁斥不實傳說,并要求畫家補繪入鳥譜中。
以額摩鳥為主題,額摩鳥很可能是産于澳洲及新幾内亞島附近的食火雞(學名Casuarius,英文:Cassowarys),又名鶴鴕,是世界上第三大的鳥類,以其高大的體型和獨特的羽毛而著稱。
畫面以額摩鳥為中心,畫家使用連綿而富有彈性的線條塑造額摩鳥形貌,又以短細的筆觸刻畫出鳥禽堅密光滑的羽毛質感。為了增強立體感,巧妙地吸收了西洋繪畫的光影技法。作為襯景的花草、樹木,以恽壽平“沒骨”法來表現,使得整幅畫面層次分明,生動自然。
作品明麗工整,設色明快,充分顯示出楊大章紮實的寫生功力和對色彩的敏銳把握。
通過對額摩鳥羽毛、眼神等細節的精心刻畫,使得這隻珍禽栩栩如生,仿佛躍然紙上。
在保持中國傳統工筆花鳥畫技法的同時,巧妙融入西洋繪畫的光影技法,使得畫面更加立體生動,展現了楊大章開闊的藝術視野和深厚的繪畫功底。
作為乾隆年間的宮廷畫作,《額摩鳥圖》不僅見證了乾隆皇帝對珍禽異獸的興趣和追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與海外國家的文化交流情況。
作品中所描繪的額摩鳥(食火雞),作為一種外來物種,被引入中國并受到皇室的關注和贊賞,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