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馬上要到了,在衆多旅行計劃中,你有想過和父母去旅行嗎?
小時候的旅行記憶,是父母帶我們看世界。長大之後,換成我們帶他們去看那些因為忙碌而錯過的風景。
然而,有些人在帶父母旅行過後,決定再也不要一起出門了。有些人則和父母成為了很好的“旅行搭子”,想一起去探索更多。今天的文章,是幾位曾經帶父母旅行的小夥伴的親身經曆。或許,和父母一起旅行背後的苦與笑,都可以找出背後的原因。
“和父母出去旅行
就像帶小孩一樣”
女兒:34歲|離家14年,每年和父母相聚30天
今年34歲的鳳梨狗擁有豐富的和父母一起旅行的經驗,畢業工作之後,她幾乎每年都會安排和父母的旅行。
她會問好父母對于旅行的需求:比如父母隻想出門一周,那就把行程安排成一周。她知道媽媽不吃生食,選擇餐廳時會盡量避開日料、生腌這類食物。出發之前,全家人還會召開行前會議,讨論内容有:路上交通所需的時間、到了之後會住的地方、大緻的日程安排等。如果有任何一個人提出異議就調整,大家如果都沒有意見,就可以出發了。
旅行中的爸媽
這樣順着父母心意的安排,鳳梨狗自己并不會覺得遷就。因為當她遇到特别想吃的餐廳時,父母可以在一旁等她吃完之後,大家再找下一家更符合父母口味的餐廳。同理,當鳳梨狗遇上自己非常想去的景點,但父母不想去時,她的父母也可以接受“自由活動”——讓她自己去看。
鳳梨狗回憶第一次帶父母去旅行,是帶媽媽去法國。巴黎有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而母親直白地和她講自己看不懂藝術品,不感興趣,是以不想去看。鳳梨狗自己本身是想去,但考慮到如果自己去就要讓媽媽在外邊等4、5個小時,這樣的情況下她會舍棄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鳳梨狗看來,到一個新地方,無論去到哪裡都是新鮮的,這些經曆也都是旅行的記憶,是以不存在“一定要去”的景點。
當然,大家也會有意見不一緻的時候。
有次鳳梨狗和父母在安吉旅行完要去上海,她安排了坐高鐵,但爸爸根據自己年輕時的經驗,覺得應該去汽車站坐車。面對這樣新舊經驗的碰撞,爸爸最終還是聽了她的,因為他知道如今女兒的社會經驗已經比他豐富了。
還有一次,鳳梨狗帶媽媽去日本,出門前忘記把房間門上“請勿打擾”的牌子摘下來,于是晚上回來後房間沒有被收拾。媽媽堅持讓酒店人員來打掃,但她覺得沒有必要,而且明明是自己出門沒把牌子摘下來。這種時候她還是會選擇聽媽媽的,雖然這樣的“分歧”會影響旅行的心情,但她知道媽媽是一個愛幹淨的人,接受就好了。
小時候放暑假和爸媽去中山
鳳梨狗越來越覺得,和父母出去旅行就像帶小孩一樣。小時候,暑假時是父母帶她旅行,那時爸爸充當她現在的角色。如今她把旅行的行程都安排好,父母也會很享受。
柳州江邊的遊船
最近的一次家庭旅行,鳳梨狗一家人去了柳州,早晨起來在柳江邊的散步時間,成了一家人最享受且珍惜的旅行時刻。
“以後可别帶我們去吃什麼西餐了,
又貴又吃不慣”
兒子:26歲|離家8年,每年和父母相聚10天
另一邊,有些家庭的旅行可能是一場親子關系的探索。
24歲的波波和爸媽旅行過兩三次,雖然大多數都是以父母來他生活的城市找他為契機。波波生活在深圳,家在北方的他也想讓爸媽來深圳感受一下南方的生活氛圍。
第一次三人出行,到了吃飯時間,波波問爸媽想吃什麼,爸媽說都可以,讓他看着安排。于是波波選了一家人均100+的連鎖西餐輕食店,這家店他時常會光顧,他想着自己的家鄉沒有,正好帶爸媽體驗一下。
點餐時,害怕爸媽吃不慣的波波盡量點菜單上的熱食:意面、披薩、拌飯...... 一頓飯吃下來,爸媽雖然嘴上沒有說,但表情上沒有絲毫愉悅。波波問他們吃得怎麼樣,父母答道:“還行,就是量不多。”
波波習慣在深圳吃的飲食
到了爸媽臨走前一天,三個人在一家更符合北方口味的平價餐廳吃飯時,爸爸突然說道:“還是吃這個舒服,以後可别帶我們去吃什麼西餐了,又貴又吃不慣。”
這時候波波才意識到,自己第一天特意帶他們去吃的餐廳并沒有讓爸媽滿意。爸媽說吃飯時不想讓波波覺得掃興,然而這樣“藏着掖着”不直接表達的方式,反而讓波波更難受。
深圳街頭
在旅行中這樣“嘴上說着都可以,實際安排了又不滿意但又不直接表達”的家庭氛圍,好像一下子把波波帶回了自己小時候。從小時候起,波波好像從來都不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需求。上學時,父母隻要求他要好好學習;大學時他學的專業是父親幫他挑的;工作之後,原本按照父母的期望,他應該會回老家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久而久之,波波已經無法判斷自己到底是”沒想法“還是“有想法但害怕說出來”。如今26歲的他開始意識到,或許從小到大自己是有想法的,但他說出來時很少被父母接收到,就像父母也不會直白地表達他們的需求。
在社交媒體上大家分享帶父母旅行的文章裡,類似的情況很多,有網友評論說:衆所周知,旅行時爸媽的一句“你還想去嗎?”等于“我不想去了”。
旅行時,爸媽不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孩子隻能靠自己的判斷來安排,大機率很難讓彼此都滿意。旅行時在一起的時間雖然僅有短短幾天,但真正讓人難受的,是從童年起就和父母形成的親子關系。
對波波來說,雖然他和爸媽的相處還是有隔閡,但他開始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不适感。 相比于想要改變父母,他可以先了解父母,父母擁有這樣的交流模式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們也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
波波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把這些心裡話講給父母聽。到時候再和父母一起去旅行的體驗,或許會不一樣。
“風景隻是背景,
真正想聊的是工作和催婚”
女兒:28歲|離家4年,每年和父母相聚30天
還有一種家庭旅行的模式是,把家裡碎碎念的話題平移到旅行的地方。
今年28歲的木子幾個月前剛剛辭職,在找工作的她順便安排了一趟和父母的旅行。旅行時木子和爸爸本來在爬山,但爬着爬着爸爸就和她聊起了找工作的事。
面對這樣的話題,木子會說:“唉,這話你已經說了好多遍了。”這時候爸爸回答到:“那又怎麼了?珍惜現在還有人念叨你吧。”
爬山過程中,爸爸也會和木子分享一些自己年輕時的經曆,追憶一下自己年輕時的生活,最後不自覺地又聊回到她找工作的事。
這樣的情況,木子和朋友交流過,朋友說:“我帶我媽去故宮,進去之後沒走兩步她開始問我:你和你對象最近處得怎麼樣?”
和父母去旅行的初衷之一是帶父母看看不一樣的世界,但當父母日常的唠叨出現之後,孩子會意識到父母終究是父母,本來愉快的心情就會受影響。
木子拍攝的爬山時爸媽的背影
面對這樣的唠叨,木子其實并沒有覺得困擾,因為她的心态是借此可以更了解他們。她發現爸爸其實話挺多的,木子和爸爸分享想法時,爸爸有時會認同,有時也不認同。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目的不是要互相說服對方,隻是互相了解一下為什麼會這麼想。
和父母一起去旅行,也給了多了解彼此的機會,雖然大家價值觀可能不同,但如果能讓彼此稍微打開内心,交流一些内心的真實想法,就是最大的收獲了。
“我和父母成為旅行搭子,
管好自己的事就是對别人最大的負責”
女兒:45歲|離家23年,每年和父母相聚20天至100天
Fan和父母是很好的旅行搭子,他們每年至少會去一兩次長途旅行。雖然父母都70多歲了,但在心态上比較年輕,認為要趁着還能走能玩,多去些不容易到達的地方。
能做到這一點,在于父母還有一份想要學習和探索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通過旅行,他們也在掌握新技能,比如學會了在網上找攻略,訂酒店、找餐廳等。
Fan的媽媽發的旅行遊記
一起旅行,就像一個需要分工合作的、且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項目。每個人的特長能用上,也被需要。
爸爸方向感很強,而且擅于做功課,出發前他就會設計出最佳路線,行程上也會和Fan讨論,現場調整。路盲的媽媽基本上就是全程懵跟着走,但媽媽會把對全家人的日常照顧帶上旅途,且擅用各種美食APP在途中精準覓食。此外,拍照的爸爸還擔負為全家提供朋友圈圖檔素材的“重責”,每天挑選照片的時間也變成了一家人旅行記憶的一部分。
Fan一家人2020年的西藏旅行
Fan可以說是擁有不掃興的父母,而這樣的“不掃興”不隻适用于在父母身上,因為旅行時需要的是不掃興的同伴,無論是什麼關系。
不掃興不代表不吵架。基本上每次旅行時,Fan的爸媽會像日常在家時一樣吵吵鬧鬧,從頭吵到尾,都不是因為原則性問題,但就是什麼事都能吵一下,把在家裡的相處方式帶到了相處更緊密、相處時間更長的旅途上。
出門時,他們經常互相“提醒”的一句話是:“管好自己的事,就是對别人最大的負責”。家人之間,總是想用自己的方式管别人,但又都不想被人管。如果沒有邊界感和默契,确實容易爆。
比如旅行時Fan穿了一件自己很喜歡的衣服,媽媽會直白地對她說“好難看啊”。Fan就會淡淡地回應道:“我有問你的意見嗎?”大家也就笑笑過了。
難得的是Fan和爸媽,在相處上是獨立平等的。Fan甚至覺得父母做得比較好,他們沒有強加于她很多的意見。反而是她長大了,有時候會強加于他們,但他們也不聽。很多父母跟子女之間有一個“你要聽我的”的執念,但這不是誰聽誰的問題是,但大部分時候還得尊重各自的。
Fan一家人2024年的雲南旅行
爸媽有着不同的喜好和旅行習慣。媽媽喜歡看大自然,爸爸喜歡去有文化的地方。媽媽很注重自己旅行過程中的睡眠和飲食,而爸爸會為了拍到想拍的照片跑很遠,把自己弄得很累。Fan作為女兒,就成為了端水大師,一家人需要互相遷就一點。骨子裡,大家都有顆“貪玩”的心。
Fan家的旅行不止在出門的那幾天,旅程結束後,她的爸媽會花大量時間把自己的遊記寫在美篇上。爸爸退休前是一位編輯,媽媽會監督爸爸選出照片,把控文字。她自己負責選擇配樂,編輯、釋出,一篇文章裡甚至會有200多張照片,工作量很大,但這些也變成了旅行的一部分,回頭翻看時,就像重走了一趟。
Fan媽媽在美篇裡記錄自己的行程
在Fan看來,和爸媽去旅行反而更輕松,因為大家足夠了解,不用為對方的情緒擔心。同時她很珍惜去旅行的機會,她希望把一年當中有限的旅行機會留給和自己在意和相處得來的人一起去。
Fan和爸媽也會互相鼓勵各自去單獨旅行。爸媽有自己的旅行計劃,比如跟團遊也玩得很開心,甚至和團友們成為了朋友,定期相約一起出遊。
上面幾個帶父母旅行的案例,或許隻代表了一部分人。
帶父母去旅行之是以每個人的體驗差别這麼大,歸根結底,家庭關系的原因占了多數。
對于家庭關系不親近的人來說,雖然想帶父母去看看世界的心是真,但就像鳳梨狗的經驗所描述:當你不了解父母時,大家很難通過旅行前的幾次密集溝通就能變得互相了解,進而在旅行過程中也難談得上享受。
旅行過程中,消費習慣和生活習慣是最有可能造成吵架的原因。父母語言上的打壓可能是讓孩子内心崩潰的原因。更難的是,當兒女在旅行過程中遭受這些來自父母的“打壓”、“數落”和“無端要求”時,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态也是一門成長的功課。
旅行或許可以幫我們意識到父母的缺點和不完美,讓我們在長大之後,重新認知自己和父母的關系。和父母去旅行,有苦有笑或許才是最真實的狀态。如果你有心,趁父母還能出門時多帶他們走走,收獲一段共享的記憶也是值得的。
假期快到了,
你有什麼和父母一起去旅行的感受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