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病就醫不再是難事

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從排隊挂号到AI問診 回望成都醫療衛生75年

看病就醫不再是難事

看病就醫不再是難事

醫生在電腦上調閱患者外院的頸椎MRI平掃檢查結果

看病就醫不再是難事

市八醫院在新都區回龍社群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群體做科普宣教

看病就醫不再是難事

都江堰市婦幼保健托育園嬰幼兒戶外活動

看病就醫不再是難事

新生兒進行52種代謝病篩查的足跟血采樣操作

手機上預約挂号,進入預問診界面,和智能醫生助理對話,描述自己的不适情況……在候診期間完成一系列操作走進診室時,市民小李發現剛才自己和系統的對話已經被整理為主訴、現病史、過敏史等相關資料呈現在接診醫生的工作站界面。作為西南地區首次投用的AI門診預問診系統,它與患者的溝通方式從選擇題變成對話框,可與患者進行自然、流暢地對話,實作了預問診精準度再提升。“感覺很好,醫患雙方都節約了時間。”體驗完AI問診的小李評價道。

從前到醫院看病要現場排隊、挂号,耽誤大半天,而現在足不出戶手機上就能完成所有流程,用時不到5分鐘;以前身體出現問題要趕往大醫院尋醫問藥,而現在家門口的社群衛生中心就有來自三甲醫院的專家坐診……‌看病就醫直接關系到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對于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讓老百姓更便捷、更舒适,成都一直在不斷推進醫療衛生體系改革發展。回望過去的75年,我們會發現,現在看病就醫的流程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本身已不再是一件難事。

從反複檢查到結果互認

數字化賦能讓看病就醫更智慧

今年7月,67歲的倪爺爺老是感到頭暈目眩,到青白江區人民醫院做了核磁共振後,還是感覺不放心,抽空又去了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想讓這裡的醫生再幫忙看看。原以為換了醫院看病,免不了再做一次檢查,至少耽誤一天時間,沒想到,醫生直接從電腦調取了相關檢查結果,點選了結果互認。“以前看病都需要重新做檢查,現在居然不需要了,我太驚喜了,省時、省力也省錢,這個政策太好了。”倪爺爺笑着說。

而對于張女士而言,這兩年,到醫院看病最大的變化是不再需要反複切換健康卡和社保卡,也不用每次去翻找對應醫院的就診卡。“我現在一張社保卡‘走天下’,挂号、繳費都用它。”

以前挂号、檢查來來回回在醫院“往返跑”,而現在,直接在手機上“一鍵搞定”。近年來,智慧醫療的推進讓就醫流程不斷優化,讓老百姓看病變得越來越便捷、高效。

2023年7月,成都市衛健委印發了《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門診體驗工作試點方案(試行)》,開始試點“一次挂号管三天”,目前全市已經有65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上線此功能。

2023年8月,成都市正式上線運作“一卡通”,群衆通過電子健康卡、電子社保卡、實體社保卡均可享受線上線下跨機構跨地域預約挂号、簽到就診、診療檢查、報告查詢、藥房取藥、費用支付等全流程醫療服務。

2023年9月,成都啟動檢查檢驗結果互通共享應用場景建設,實作了高頻、正常、穩定的67項檢查和71項檢驗結果數字化互通共享。

今年7月,成都市“信用就醫”服務在18家試點機構正式上線試運作,推出的“離院付”“親情付”和“分期付”。最長期59天的超長免息期和最低還款利率,幫助緩解經濟困難群體短期内因就診産生的經濟壓力。

“現在看病可比以前友善多了。”說起這幾年到醫院看病親身體驗到的變化,張女士連連感歎,“挂号不排隊,交錢不排隊,所有流程都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完成,真的太節省時間了。”

從基礎醫療到專項服務

政策支援讓“一老一小”更有保障

9月6日,《成都市普惠性托育機構認定管理辦法》正式印發,聽到這個消息的李楹芝非常激動。作為一位普惠性托育機構的負責人,她知道這意味着2024年上半年政府對普惠托育機構的補助将在未來兩三個月之内到賬。“我們機構擁有100個普惠托位,每年有36萬元的補貼,極大地緩解了我們機構的營運壓力,我們申請普惠機構,家庭的托育費支出也較之前每月減少了1000元左右,讓老百姓托得起,解決家庭帶娃難的問題。”李楹芝說。

回龍社群是成都市北邊的一個老舊社群,這裡的日間照料中心每天都有來自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的醫護團隊“坐鎮”。醫院派到社群的駐點護士,每周一到周五在社群上班,為老年人測量血壓、血糖,開展健康管理。醫院不同科室的醫生也會每周至少抽出1天時間輪流到站點為老人服務。從2019年開始,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就與社群開展合作,試點建設“社群醫養結合站點”,讓社群老人就近就能享受到三級老年專科醫院專業的醫養結合服務。

老年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未成年人則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發展。近幾年,成都為了更好地保障“一老一小”重點人群的健康養老和托育服務,出台了《成都市“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等政策,落地實施了不少普惠性項目與健康保障相關的措施。

據了解,目前,成都推動出台多孩家庭購房、貸款支援育小贍老個稅減免政策;今年年初,成都新生兒遺傳代謝病免費篩查病種由4種擴充至52種,免費篩查率達98%;宮頸癌、乳腺癌上半年累計篩查35.3萬餘人次;“60歲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種補助”累計接種肺炎疫苗210餘萬劑;“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幹預”項目惠及學生53.5萬名;全市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1953家,總托位數9.8萬個;建成青羊區馬廠社群、新都區回龍社群等11個社群“醫養結合站點”……

“我們小時候真沒有這麼好的政策,沒有這些意識,也沒有這個條件。現在娃娃預防齲齒,老年人打疫苗、看病都有政府提供免費的健康服務,真的是太好了。”剛從托育機構接到女兒的錢女士說道。

從剖腹手術到實作無創

技術突破為患者帶來新的生機

今年9月,全球首例國産單孔機器人無氣腹經陰道自然腔道子宮切除術在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圓滿成功。在麻醉醫師和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密切配合下,林永紅教授團隊通過患者陰道這一自然腔道,成功置入了單孔手術機器人的多通道鞘管,并順利将3D電子高清内窺鏡和三支蛇形手術工具送入患者體内。患者在48小時後就達到出院标準,安全出院。

疾病的攻克、藥物的研制、技術的創新……75年來,成都醫療品質的不斷發展為無數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記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市現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個、省臨床重點專科23個;全市備案藥物GCP醫療機構達43家,備案醫療器械GCP醫療機構達42家,2023年全市戶籍人口人均期望壽命82.00歲。

醫療品質的提升不僅展現在高新科技的運用,也展現在傳統中醫藥的創新發展中。

今年7月,“成都中藥茶飲爆火供不應求”的話題引發廣泛關注,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劉耀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發揮中藥茶飲治未病的作用,醫院從2015年開始着手研發起了中醫藥茶飲。去年,受到棗泥糕等中醫藥健康産品的啟發,開始召集藥師們對茶包味道進行“校對”。沒想到“校味”後的中藥茶飲一上線就受到不少年輕人的追捧。

不斷傳承創新的中醫藥文化産品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買賬”,實際上,廣受歡迎的茶飲隻是成都幾十年中醫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四川省唯一的“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成都為了健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出台了《成都市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成都市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檔案。目前,成都全市三級公立中醫醫療機構16家(含省屬醫療機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3160個,三甲中醫醫院數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以前做手術叫開刀,現在追求的是微創甚至無創;以前看中醫熬中藥喝,現在中藥可以用來泡茶。高科技、新技術用于醫療,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是好事。”陪在剛做完心髒介入球囊擴張術的母親旁邊,看着母親手上的小傷口,胡先生說道。

從大醫院看病到家門口看病

資源下沉讓尋醫問診更便捷

5月17日,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李春芽來到成都高新區桂溪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自從全市首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心理驿站——“聆心小屋”在這裡落地後,到社群坐診便成為了李春芽每周五的固定“行程”。“九江園區離我們家有一段距離,以前每次都要專門抽時間去做心理咨詢,現在醫生直接到家門口來了,友善多了。”市民王女士說。

去年4月,一份來自青白江區人民醫院集團城廂第一醫院的心電圖打破了青白江區人民醫院胸痛中心值班室的甯靜。7分鐘前,正在值班的吳醫生接到消息,醫院集團城廂第一醫院接診了一位42歲的胸痛患者,心電圖顯示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呼吸困難明顯,需要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内科緊急會診。吳醫生判斷患者有急診介入指征,他一邊請醫院集團城廂第一醫院按胸痛患者轉診流程轉診,另一方面緊急啟動介入手術室,醫務人員在5分鐘内緊急趕往手術室等待患者。

依托醫共體的優勢,17分鐘内,患者順利轉入區人民醫院。在醫護默契配合下,患者閉塞的血管在上台的26分鐘内開通,首次創造了從醫療接觸、轉運、啟動介入手術室、置入起搏器到開通血管僅用了58分鐘的紀錄。

在成都,這樣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便利、優質醫療服務的并不是個例。

為了讓優質的醫療服務惠及更多人,成都市根據醫保統籌區域、人口和醫療資源分布等因素将市區劃分為7個網格,網格内組建8個市級三甲綜合醫院牽頭的網格化城市醫聯體。在成都高新區、成華區探索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國家試點,開設32個基層專家門診,拓展新業務和新技術57項,建成心電、影像等七大區域遠端中心,遴選14家醫療機構上線成都市雙向轉診功能平台。同時,成都還在11個涉農區(市)縣組建醫共體20個;将1677家村衛生室納入一體化管理;在17個醫療資源相對短缺的區(市)縣建成36個縣域醫療次中心。

“我年輕的時候要找大專家看病,要走很遠,要到城裡的醫院去,現在在家門口的衛生院就能找到大醫院的專家,這是我年輕的時候想都不敢想的。”剛在成都高新區桂溪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看完病的周婆婆說。

數說發展: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934.66萬人

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率達98%

數字時代,數字最能令人信服地講述故事、描繪未來。說到變化與發展,成都衛生健康領域一組組靓麗的數字将發展情況真實地鋪展開來。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成都市先後承擔了“第四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四川省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試點城市”等國家級、省級試點15項,在“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建構優質高效分級診療體系、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方面持續發力,于2017年、2018年、2022年、2023年、2024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相關工作成效明顯。

為健全價格動态調整機制,成都市開展醫療服務價格動态調整觸發評估,調整3批次1352項醫療服務價格,逐漸縮小基層醫療機構與進階别醫療機構的價差;深化藥品耗材集中采購,448種藥品、13類醫用耗材集采中選結果全部落地,推動藥械均價下降超過50%和80%。

全市65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實行“一次挂号管三天”,為65.4萬人次減免門診診查費約715.8萬元。成都市疾控中心建成基因測序、多病原檢測、蛋白組學檢測等技術平台和分子溯源生物樣本儲存體系,14家區(市)縣疾控中心建成多病原檢測能力;推動全市316家醫療機構設定公共衛生科、公衛專員,全國首批開展疾控監督員制度試點,563家醫療機構完成傳染病資訊報告自動交換。

2023年,醫聯體内管理和技術人才下沉9.3萬人次,基層醫療機構上挂學習教育訓練6.1萬人次;上轉患者12.7萬人次,下轉患者215.8萬人次。組建家庭醫生團隊3581個,簽約服務934.66萬人,簽約服務率44.10%。“兩免五優先”政策惠及2.60萬人次,住院護理保險理賠1.74萬件、賠付1660.32萬元。今年年初,成都新生兒遺傳代謝病免費篩查病種由4種擴充至52種,免費篩查率達98%。

未來展望:

推進縣域醫療機構設施裝置補短更新

支援幹細胞、基因治療、核醫學臨床研究

回顧過去,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曆史資料和經驗,讓我們能夠更明智地制定未來的戰略和計劃。過去的75年,成都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績,而在未來,還将有哪些舉措進一步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日前,記者采訪了成都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

記者了解到,在深化“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方面,成都将統籌推進藥械集中帶量采購、醫療服務價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斷完善公立醫院編制動态調整、薪酬配置設定制度,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圍繞“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裡解決”的目标,成都将加快完善以基層為重點的分級診療體系;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療集團建設,促進一體化、同質化、标準化醫療服務;推進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攻堅、基層衛生服務能力達标、縣域醫療機構基礎設施補短和關鍵裝置更新。

在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中醫傳承創新方面,成都将大力支援市級高水準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建立特色專科專病叢集,促進市級公立醫院綜合實力整體提升。推進院内制劑研發轉化平台建設,加強中醫優勢專科能力建設;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項目,完善中西醫協同攻關機制,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能力。

“我們還将推動科衛協同、醫教協同、醫工融合,推動市屬醫療機構與國内國際知名醫院合作,探索研究型醫院、研究型臨床建設;支援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開展幹細胞、基因治療、核醫學等臨床研究。”成都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持續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成都還将加強新發突發傳染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能力。同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出台符合成都實際的促進積極生育若幹支援措施;做好“一老一小”服務工作,加強普惠性托育服務、婦女健康服務、醫養結合服務、家庭醫生服務,多元度完善舉措,管護好全人群健康。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胡瑰玮 受訪機關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