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大衆新聞記者來到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走進“許振超技能大師工作室”,看到許振超正在與幾名青年員工交流着。74歲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說起碼頭上的事,眼裡總閃着光。
随着許振超的講述,記者走進了這段50年的“碼頭故事”:靠自學成才打破了外國廠家的封鎖,從一名普通的橋吊司機變身“技術大拿”;帶領團隊十年磨一劍,先後九次重新整理集裝箱裝卸作業世界紀錄;率先垂範,練出的一身絕活已在碼頭上薪火相傳……
9月29日,許振超在北京正式獲頒國家榮譽稱号“人民工匠”。敬畏勞動、熱愛勞動,精益求精做好本職工作——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進階經理許振超用持之以恒的行動,诠釋了何為“工匠精神”。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
對技術得了解前因後果,做事情喜歡刨根問底,是許振超與衆不同的特點之一。上世紀80年代,許振超還是一名橋吊司機,那時候價值數千萬元的進口裝置出故障停機了,大家都習慣了等高薪聘請的外方專家來修理。他們維修時,都會鎖上門不讓港口勞工靠近。由于受到技術上的封鎖,港口勞工們吃了不少苦頭。
“他們甚至還直言不諱地說,‘就算願意教,你們也學不會’。”當時,外方技術人員的話深深地刺痛了許振超,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想方設法弄懂橋吊的構造和原理,為中國港口勞工争口氣。
可橋吊的系統都是英文的,這對隻有國中文化,連英文字母都沒學過的許振超來說,難度可想而知。迎難而上,許振超買來英漢詞典,下班後一邊啃單詞,一邊研究電路圖。4年時間,許振超靠自己學通了橋吊的構造和原理,此後,橋吊出了任何故障都再也難不倒他。
“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可以不進大學殿堂,但不能不學習。” 這種終身學習的精神,貫穿了他此後的職業生涯,也讓他完成了從普通勞工到橋吊專家的跨越。
“勞動者的尊嚴全靠我們自信、自立、自強”
上世紀80年代,青島港橋吊剛剛投用,碼頭配套設施跟不上橋吊作業提速,導緻集裝箱無法按時運送到船上。“當時有船員對我說,你們的裝卸效率什麼時候能趕上日本就好了。”許振超回憶,從那時起他的心裡就憋了一口氣,“我們早晚有一天要超過!”
當上橋吊隊負責人後,許振超下決心要提高橋吊隊的工作效率。怎麼練才能提高技術水準?他找來幾個技術好的勞工,把集裝箱吊具上挂一根電焊條,讓大家在50米的高空練習“高空穿靶”的絕活。
幹就幹一流,争就争第一。裝卸效率提高了,許振超有了挑戰世界第一的底氣。2003年4月27日,許振超團隊創造了每小時339箱集裝箱裝卸的世界紀錄,“振超效率”就此誕生。
“勞動者的尊嚴全靠我們自信、自立、自強。”許振超說。團隊先後9次重新整理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創造了“振超效率”。
作為世界第四大港,山東港口青島港貨物年吞吐量已突破7億噸,集裝箱年吞吐量高達3000萬标準箱。耀眼的成績背後,正是許許多多像許振超一樣的港口勞工日夜奮戰的結果。
“破紀錄已經成為一種常态,世界裝卸效率最快的碼頭,就是這兒。”他說。馬士基公司釋出的資料顯示,青島港集裝箱作業效率連續九年保持馬士基航運全球靠泊碼頭作業效率前列。
“做個能工巧匠,無愧于時代”
早在40年前,許振超就常對工友們說,“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練一身絕活,同樣無愧于時代。”作為隊長,他定下了“人人練技術、人人有絕活”的規矩,橋吊隊成為青島港最早的一支絕活團隊。他不僅自己練就了“一鈎準”“一鈎淨”“無聲響操作”等基本功,還先後帶出了“王嘯飛燕” “劉洋神繩”等一大批勞工品牌。
光練好絕活還不夠,許振超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他帶領團隊勇攀高峰、不斷創新。破解了輪胎吊“油改電”這一世界難題。不僅實作了碼頭生産的節能減排,還一年可節約成本2000多萬元。
2011年,人社部頒發的“許振超技能大師工作室”揭牌成立,許振超有了更新的舞台。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圍繞碼頭安全生産需求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攻關。由振超團隊獨創的“集裝箱岸邊指揮系統”,在世界集裝箱碼頭率先實作“橋闆頭無人”。
這些年來,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像許振超一樣的“大國工匠”正在不斷湧現。比如,張連鋼紮根港口研發生産一線幾十年,帶領團隊破解了十幾項世界級難題,打造出全球領先、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工匠精神融入港口人的血液,代代傳承。
采訪中,許振超認為現在産業技術更新很快,圍繞港口主業,特别是網絡、資料分析控制、機械維修等方面,港口需努力盡快培養高技能人才。“在高科技條件下,勞工的作為始終是有的。技術勞工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支撐,是中國的脊梁,你的脊梁不能軟。”許振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