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專注于研究曆史戰争電影的資深老饕,雨田君早已被這幾年所謂很多的“誠意之作”所傷透。一年又一年的宏觀巨作,大明星助陣到頭來卻是蘿蔔開會。
而相反,很多沒有能進影院大銀幕的所謂“網大”電影,卻是誠意滿滿。
比如,本期雨田君要和大家聊的這部電影——《沖鋒》。
沒有什麼流量大咖助陣,也沒有什麼大的的場面巨作,一個講述我軍三野王牌第20軍58師,楊根思連在二次戰役中的一場阻擊戰的小戰役,卻帶給了雨田君一場久違的震撼。
而之是以這部電影,能這麼受歡迎,無非是就是兩個字:
真實
是以,本期讓我們一起來剖析這個小制作,卻帶有誠意的《沖鋒》。
《沖鋒》劇照
道具細節滿滿,真實還原曆史
首先,相對于其他國産戰争電影更為真實的是,對于曆史道具和細節的還原上堪稱是完美,一點都不輸那些經典的電影。
就比如很多人在網上很多争議的——志願軍身上穿的50式軍服和——大檐帽。
這個大檐帽,無論是東北邊防軍還是我軍的野戰部隊都是普遍裝備的。
而戴着大蓋帽(非棉帽)入朝的确實也在志願軍前期曆史上,曾多次出現過。
在抗美援朝還沒開始之前,未雨綢缪的我軍也在出國作戰的志願軍,雖然盡可能加強冬季裝備。為此,當時黃克誠大将長官的總後早7月份,就指令各軍區後勤部趕制冬裝等禦寒裝備。截止入朝前,已經為東北前線準備了34萬套棉衣、,36萬雙棉皮鞋,40萬-70萬件棉手套、棉帽和棉襪子等,但哪怕是後勤加班加點,也僅僅夠第一批入朝部隊使用。
等第二批入朝部隊(9兵團)在11月份入朝的時候,物資已經所剩無幾了,特别是後來才到來的20軍,冬裝緊缺情況更甚。
《長津湖》中的9兵團也是東不足
根據《抗美援朝戰争史》記載
“1950年11月6日,在沈陽車站,擔任東北後勤司令的賀晉年少将,見到20軍将士身着棉衣,頭戴大檐帽,腳穿膠底單鞋,在震驚和心疼之餘,立馬找來了負責20軍後勤的副軍長廖政國(開國少将),要求停車2小時以便補充厚棉衣和棉帽。但是軍情十萬火急,20軍除了直屬部隊和60師之外,剩下三個師——58、59和89師都沒下車,隻能在停工廠中的房間隙裡就近補充附近倉庫的厚棉衣和棉帽。”
是以,率先入朝的楊根思所在的58師,大部分将士都沒來的及将自己的大檐帽換成大棉帽。
從輯安入朝的20軍,注意看他們的帽子
其實,有很多講述抗美援朝電影中也出現過“大檐帽”的影子。
比如,在《長津湖》中,在電影剛一開頭是時候,美軍的艦載機越過鴨綠江沿岸,轟炸我邊境的時候,當時的東北邊防軍地勤人員就是穿着50是夏季軍裝,頭上戴的就是大檐帽。
《長津湖》裡面的東北邊防軍
在勉強算及格的抗美援朝電影《我的戰争》中,張佑甯飾演的角色在從前線回國的時候也是帶的50式大檐帽。
《我的戰争》裡面即将回國的主角
另外,在穿着上還有一個隐蔽的細節。
都知道,我軍入朝作戰,是以志願軍的名義去的并非代表我軍,入朝的志願軍部隊均被指令不能不佩戴“八一”帽徽和帶有我軍辨別的胸章。根據規定:
入朝前,所有志願軍必須将以前代表我軍的帽徽、胸章等标記的物品留在國内。
《沖鋒》中,3連在入朝的時候,自然也是将這些身份辨別都放到了國内。
《沖鋒》裡面的帽徽和胸章
無獨有偶,在熱播電影《長津湖》中,第七穿插連指導員老梅在出國前,還将全連的胸章、帽徽全部集中起來交給後方人員。更人悲壯的是,這些東西卻成了烈士們在國内的“遺物”。
《長津湖》中同樣的胸章和帽徽片段
除了軍裝的高度還原,在裝備道具上也很好的複原了9兵團,特别是20軍的裝備情況。
入朝的志願軍9兵團是日美雜械部隊,步槍中有85%是日式38步槍,除了日械的步槍之外,主角所在的20軍還裝備了部分沖鋒槍和卡賓槍,這一點道具給予了說明。
3連的三八大蓋
《沖鋒》中3連在裝備上還有一款輕機槍,那就是日軍的99式輕機槍。
很多人會納悶?日軍的輕機槍不是歪把子麼,其實在抗戰時期日軍的歪把子還不如我軍常用的捷克式以及後來的勃然輕機槍(布倫輕機槍加拿大版),在裝備充足的是時候,歪把子我軍壓根不會用,但他的兄弟99式卻因為射擊精度高,一直在我軍中服役,故而帶上99式輕機槍是肯定的。
99式重機槍
在電影中,美軍曾利用自己的師屬榴彈炮對3連陣地進行轟擊,而這些炮正是美軍的M2型105毫米榴彈炮,劇組除了在道具上進行還原之外,在105毫米炮開炮瞬間居然有後坐力,這可是秒殺很多國産戰争劇。
終于看到會有後坐力的火炮
要知道,很多号稱大場面的作品,比如新版《大決戰》和口碑之作《跨過鴨綠江》中,我軍重炮開火就是炮管冒煙,一點後座都沒有,讓人看了一眼假……
《跨過鴨綠江》中的塑膠火炮
在炮轟3連陣地的時候,美軍還拿了坦克進行炮擊,不過這個美軍的坦克是開到一個斜面上,利用土堆形成的高度仰角朝3連炮擊,這個土辦法也是抗美援朝過程中,美軍針對半島山地作戰時經常使用的方式,目的就是欺負志願軍缺乏反坦克手段,将坦克當成固定炮台。
美軍利用坦克炮擊3連的陣地
當然,電影畢竟是小成本制作,在大檐帽的設計中還是和我軍50式有很不小的差别,比如帽頂太直和平了有點像英式檐帽。用時一些戰争場面和爆破場面上還是有點瑕疵,但這個已經超過很多很多自诩大制作的電影和電視劇……
劇中的大檐帽還是和真正的50式有差别
小場景,立意大格局
另外,相對于現在諸如《志願軍》三部曲這樣的大場面制作的電影來說,小成本,小故事和小場面,卻能讓“沖鋒”的立意很好的實作。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進入電影院看了《志願軍》前兩部之後其實都是一臉的懵圈。
光是腎上腺和戰争場面飙升,但實際上2個多小時的電影講了一個什麼事,大部分人是不清楚的。就以第一部為例,一會是聯合國會議、一會又是決定出兵,一會又是李想一家和松骨峰,故事過于松散,這讓很多曆史薄弱的人看了是一臉的蒙。
一部好電影,是要将故事和背景講清楚,而不是深入淺出。
《志願軍》劇照
而反觀《沖鋒》,它的做法則是非常讨巧,他其實借用的是吳京《長津湖》的模式,雖然背景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可故事的主體是第七穿插連,而這部電影同樣是以我軍英雄連隊——楊根思連為故事主角。
《長津湖》的主角——第七穿插連
這樣的小故事好處就是能淺入深出,通過直白切入将故事完整進行傳遞,在“沖鋒”中當楊根思犧牲之後,電影切換到新時代下的20集團軍楊根思連,同一個連隊,兩個年代的交織,讓人看了不僅熱淚盈眶。
讓我們看到今日,哪怕是和平年代,我們也沒有放棄對英雄連隊的傳承。
精銳的楊根思連
在電影中的3連戰士們,他們也是人,戰士喜子在第一次作戰中也會膽怯,在影片開頭作為連長的楊根思也說在戰場上要活着回家。
但他們想活着結束戰争,但他們從來不怕犧牲,當一個韓軍向他們扔手榴彈的時候,他們也會舍身為戰友用身體擋住手榴彈,在部隊傷亡過大的時候,楊根思也會召集D員先上。
這才是志願軍
這也讓雨田君想到了一個網絡段子
“為何我軍很多退役士兵不像美軍士兵,很少有戰争綜合征?答案就是我們進行的是正義的戰争,我軍在戰場之上知道的是為何而戰,他們在戰場上想着的是戰友是身後他們需要守衛的家人……”
跨過鴨綠江,保家衛國的志願軍
再說回“沖鋒”,小故事,小成本卻能很好的立意這個“志願軍”這個故事背景和格局,也讓其比很多所謂的大制作讓人印象深刻,再加上細節滿滿和高度還原的場景,确實比很多所謂的流量電影更有記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