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提到武俠小說,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金庸和古龍老先生,他們二人代表了中國武俠小說的巅峰時期。

之後武俠小說開始逐漸走向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網文界各種新奇設定的遍地開花。

新中國成立後,武打片的發展基本也遵循這個路徑。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今天我們要講的張徹導演就是當年武打片(又名功夫片)輝煌時代的其中一員。

他的故事又是什麼樣的呢?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張徹的導演情懷和當年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1924年出生的他正好趕上中國動蕩不安的那段時間。

父親是浙系軍閥,财大勢大。

家中在權力和金錢方面的巨大優勢,讓張徹有了更多的視角去接觸認識當時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張徹在校期間曾經擔任校文化運動委員,加上他本身就是學習的專業是政治。

剛從重慶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就被國民黨看中,成了文化官員。

這件事的發生,其實有必然性。

張徹本身就是浙系軍閥的代表,又在國民黨的首都重慶讀書。

自身出色的文化動員能力,正好是國民黨本身就需要的。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抗日期間,張徹一直作為文化官員,活動在抗日戰場上。

出色的文化活動能力被張道藩選中,前往上海做上海戲劇文化管理。

當年我黨的革命方針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農村是我們的主場,國民黨在上海等經濟發達的城市統治更加穩固。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張徹在上海從政期間,自學戲劇表演,大量接觸了電影藝術,為日後電影拍攝的終生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民黨退守台灣時,張徹也跟着一起前往台灣。

1947年,張徹和蔣經國交好,一路上升至上校職位。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受到蔣經國鼓勵,開始埋頭寫作,創作劇本。

1949年,張徹創作的第一部電影《阿裡山風雲》正式上線,劇本、編曲、拍攝、導演都由張徹主導完成。

這部電影上映時間很巧妙,故事内容也非常有深意。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講述在滿清戰争期間,朝廷為了分化漢族和番邦,采取了很多過激的手段。

一個名叫吳深的官員一直在當地進行調和,和朝廷背着幹。

當時漢番之間沖突很深,徹底決裂。

一對小情侶,正好分屬兩個不同的家族,身邊人都用這人和道義逼迫他們分開,二人分道揚镳。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其中一人,重遊故地,内心生出無限情感,回憶起那些年的點點滴滴,決定違背祖宗祖訓,尋找愛情,重新和夫妻複合。

這部電影上映後,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也正式開啟了台灣電影業的序幕。

那為什麼張徹會被歸為香港初代導演呢?從台灣到香港,這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當時的香港文化産業非常發達,台灣自身較為落後,很多先進的拍攝技術都被香港本地掌握,困于一隅之地,無法進步。

1957年,張徹放棄在台灣打拼的一切,前往香港,從最基層的編劇做起,開始重新學習電影技術和劇本編寫。

電影和劇本能火,就要切中觀衆的真實心理需求,知道觀衆到底想看什麼?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在清王朝的上司下,我們被其他肆意侵略我們的列強稱呼為東亞病夫。

縱觀當時比較火的中國名人,除去學習西方技術和文化發家的“筆杆子”知識分子,就是我們國家本土的國術家最閱聽人人愛戴。

比如葉問、黃飛鴻等等,人們希望能夠打破東亞病夫的屈辱稱号,這些有功夫在身的國術家就成了最好的寄托對象。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在這個心理基礎之上,當時的香港報紙上連載的故事都是以武俠故事為主基調,主角大多具有複雜的血海深仇和愛國仇恨。

電影拍攝是以故事為基礎的,張徹埋頭苦寫,寫了整整9年,才開始知道電影《邊城三俠》,拉開了香港功夫片的序幕。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後來的中國功夫電影導演受他影響很深,都帶有他的拍攝風格。

有人形容張徹的功夫片和其他功夫片非常不一樣。

他非常關注角色自身的人格魅力,打戲潇灑自如,彰顯男性魅力和風采。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在衆人的吹捧聲中,張徹沒有飄飄然,而是選擇繼續挖掘自己的拍攝内容。

開創了多個類型的功夫片。

香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當地生态環境魚龍混雜,各色人物齊聚香港。

其中不乏有各種有魅力的人物活躍在各大舞台上。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張徹本人的生活經曆非常豐富,能夠更好地了解這些人物背後的心理感受。

他本人出身軍閥,見慣了各種利益争鬥和死亡。

在國民黨任職期間接近過權力中心,做過大官,跌落過谷底,經曆過失敗。

樁樁件件早就将他的心态練習的非常成熟。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當一個地方的法律還不規範時,各種能人異士就會以強大的武力出現占據自己的一方天地。

張徹發現大家茶餘飯後經常談論的焦點就是黑社會那些權力鬥争。

于是便指導拍攝了《十三太保》。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在香港一個村莊取景時,還因為拍攝内容太過血腥暴力,引起當地村民的集體抵制。

認為這種拍攝内容嚴重破壞了村裡的聲譽和形象。

拍攝受到小小的阻礙沒什麼,《十三太保》一上映,就成了當時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

這是張徹在過往單一的功夫片主角報仇雪恨。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人物光正偉的轉型之作,将功夫片的視角從正常人進行正常的反抗轉換過來。

《十三太保》的拍攝視角,将以往電影中暴力發生的場景進行了遷移,讓人物在更真實的環境中生活。

報仇雪恨類的故事,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都不怎麼能接觸到,而且主角想得到學功夫的機緣這件事普通人也基本沒機會接觸。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和上述故事切入點不同的是,電影的主角聚焦成壞人,他們遊走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哥哥角落。

普通人對于他們暴力行為的認識和印象,肯定比天上掉餡餅式的機緣更加好了解。

任何一部電影,隻要有人先去吃螃蟹,開創新的題材和表達方式,就相當于解開人們思想上的一個束縛。

張徹在香港電影業就代表了這樣一個形象。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無論是傳統武俠片裡的道義堅持,還是功夫片裡的快意恩仇,都成了人們觀察和表達的對象。

除去這兩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外,張徹還為香港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1968年,張徹拍攝了電影《金燕子》,講述了一待女俠金燕子的故事。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故事中的金燕子不是崇拜武俠世界裡的天真爛漫小師妹,而是潇灑自信,武功高強的大女主。

劇中的兩位男主都非常崇拜金燕子,被她身上的機智和勇敢吸引。

小師弟是個典型的反派人物,自己身負血海深仇,到處殺人,将殺人兇手的身份栽贓給師姐金燕子,逼師姐現身。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香港電影中的大女主原型就是從金燕子身上展現出來的。

後來的各種電影、電視劇中,女性形象一直都是以大氣、野心、聰明的形象出現。

這種女性意識的解放,張徹在56年前就做到了。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多年後的今天,内地女性形象徹底倒退,大女主成了口号裡喊的一句空話。

導演們想蹭大女主的流量,但自身又認不清大女主的真實特點。

一味的把各種金手指和男人塞給女主,幫女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境。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近年香港電視劇中有一個出圈台詞“回家生孩子去吧,職場不适合你。”女性的工作價值得到了最深刻的展現。

如果無法在職場上站穩腳跟,你就隻能退居二線,回去當個圍着老公和孩子轉的人,背後反應的是對嬌妻的不屑。

張徹先進的電影拍攝藝術,也有跟不上時代的時候。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60年代初,金庸武俠小說橫空出世,擠占掉過往武俠小說作者的市場佔有率。

绮麗的幻想和各種神奇的武功秘籍,成了大衆讨論的焦點。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張徹拍攝的功夫片已成過往,年事已高的他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有沖勁,但他還在嘗試改革。

他購買了金庸武俠小說的版權,拍攝了幾部電影,可惜市場反響并不好。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張徹拍攝金庸武俠的失敗經驗,給了後世改編導演一個失敗的嘗試,其他導演在吸取了張徹的教訓後,開始發展出自己的特殊優勢。

張徹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走向沒落的同時。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他的弟子繼承了他的電影精神和拍攝經驗,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培養了下一代新生力量。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4.1億觀影人次,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張徹這部抗日功夫片赢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