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神秘的地震波,在全球傳播了整整9天,嚴重後果卻很少有人察覺

2023 年 8 月,丹麥奧胡斯大學的 Søren Rysgaard 來到了格陵蘭島東北部的迪克森峽灣(Dickson Fjord)。迪克遜峽灣夾在上千米高的陡峭崖壁之間,與其他大大小小的峽灣一起,組成了一個蜿蜒複雜的峽灣系統。

這個神秘的地震波,在全球傳播了整整9天,嚴重後果卻很少有人察覺

圖檔來源:Stephen Hicks; Kristian Svennevig; Alexis Marbeouf

Rysgaard 來到這裡,是為了在山體和水下安裝一系列監測裝置,以完善格陵蘭島東北部實時冰下海洋環境監測網絡。但就在他們離開的幾星期後,9 月 16 日,一場巨大的山體滑坡打破了平靜的海面。Rysgaard 安裝的裝置恰好監測到了海平面的異常波動——這裡發生了一場海嘯。緊接着,以格陵蘭島東部為中心,一個地震信号傳遍了整個地球。并且在接下來的 9 天裡,這個地震波持續回蕩在全球每一個人的腳下。

這個神秘的地震波,在全球傳播了整整9天,嚴重後果卻很少有人察覺

滑坡發生前後的衛星圖像(圖檔來源:Copernicus, Sentinel-2, EO browser)

神秘地震波

Kristian Svennevig 是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GEUS)的研究員,他最初注意到這個信号,是應丹麥北極聯合司令部(Greenland and Danish Joint Arctic Command)的要求,調查這場滑坡和海嘯事件。

從現場和衛星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裡發生了什麼:聳立在峽灣上方約 1200 米高的一處山頂坍塌,引發了山體滑坡。墜落的山體一路沿着冰川下滑,裹挾着更多冰塊和沉積物,墜入了峽灣。坍塌的山體岩石與冰塊的體積達到了 2500 萬立方米,足以填滿一萬個奧運規格的遊泳池。

這個神秘的地震波,在全球傳播了整整9天,嚴重後果卻很少有人察覺

圖檔來源:原論文

驟然的沖擊在迪克森峽灣激發了劇烈的海嘯,第一波的海浪高達 200 米——遠超 2004 年印尼海嘯和 2011 年襲擊日本福島核電站海嘯的海浪高度。而就在峽灣往東 70 千米處,是一處監測站點 Ella ø。這裡的海浪高度依然達到了 4 米,海水蔓延到了距離海岸線 80 米遠的内陸。萬幸的是,此時監測站内并沒有人員工作或居住,海嘯隻是沖毀了這裡的大量裝置,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這個神秘的地震波,在全球傳播了整整9天,嚴重後果卻很少有人察覺

滑坡和海嘯發生前(左圖)與發生後(右圖),從峽灣拍攝的山峰和冰川,圖中黃色區域為墜落的山頂岩石,紅色區域為受到海嘯影響的區域。(圖檔來源:Søren Rysgaard, Danish Army)

就在同一時期,一個線上社群裡聚集了一大群來自全球各地的地震學家。引發他們關注的,是同一個神秘的地震信号:就在迪克森峽灣的滑坡和海嘯發生後,從北極到南極,全球各地的高靈敏度地震傳感器都探測到了一個奇怪的地震波。

說它奇怪,原因之一在于這是一個非常簡單、頻率單一的地震波。如果将地震信号轉換成可以聽到的聲音,我們熟悉的那些地震聽起來就像是一場管弦樂的合奏——它由許多不同頻率的波共同組成。然而這個來自格陵蘭島的信号卻非常單調,像是一陣穩定的蜂鳴,維持着約 90 秒一個周期(這個頻率極慢,以至于人類無法直接感覺到)。而它的另一個奇怪之處在于,這個信号在長達 9 天的時間裡,一直維持着一定的強度。以至于研究者起初将這個信号稱為“不明地震物”(Unidentified Seismic Object, USO)

很快,Svennevig 所在的團隊與線上社群中的科學家聯手組成了一個多學科團隊,這個團隊由來自 15 個國家或地區 40 個機構的 68 名科學家組成。就在滑坡發生 1 年後,他們的研究成果登上了《科學》(Science)雜志,揭示了格陵蘭島的一場海嘯,如何引發了持續 9 天的全球地震。

湖嘯山撞

想要将海嘯與這場漫長的地震聯系起來,線索就藏在地震信号裡。不同于在地球内部傳播的體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橫波與縱波),在地表傳播的面波有着一些特殊的性質。根據振動的模式和方向,面波主要可以分為水準向振動的勒夫波(Love wave),與上下滾動式的瑞利波(Rayleigh wave,可以視為質點做圓周性滾動)。研究團隊以東格陵蘭島為中心,繪制了全球地震台站檢測到的面波信号。結果發現,最大振幅的勒夫波在西南到東北方向,而最大振幅的瑞利波在西北到東南方向。這個角度恰好與迪克森峽灣的長軸和短軸相平行。

“是以我們推測,這隻能是由于存在一個與迪克森峽灣的長軸成 90° 的力,這個力的來回振蕩才能導緻這樣的面波。”英國牛津大學的 Paula Koelemeijer 解釋道。做到這一點的,正是迪克森峽灣中的水體。

這個神秘的地震波,在全球傳播了整整9天,嚴重後果卻很少有人察覺

左圖中紅色代表瑞利波,綠色代表勒夫波,右圖為迪克遜峽灣(圖檔來源:原論文)

研究者發現,地震波的主振蕩周期約為 90 秒,考慮到迪克森峽灣的寬度約 3 千米,深約 540 米,這一頻率恰好與峽灣的共振頻率一緻。換句話說,是起初劇烈的海嘯演變成了迪克森峽灣中沿短軸方向的“湖震”(seiche,又稱湖嘯)。随着峽灣中的水體每 90 秒來回晃動一次,水的動能被傳遞給峽灣兩側的地殼。“可以說,這場湖震就像是迪克森峽灣的心跳,”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 Stephen Hicks 說道,随後這種地震波傳播到地球各處。

事實上,湖震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通常在強風等天氣下出現,發生在湖泊或其他封閉或半封閉水域。然而此前從未有研究發現,湖震可以持續長達 9 天的時間。

最後一塊拼圖由數值模拟填補。為了精确重建湖震的持續演變,研究團隊建立了非常精細的模型,嘗試解釋為何這場振動可以持續 9 天的時間。最終,他們将答案鎖定在迪克森峽灣獨特的地形上。

迪克森峽灣夾在高達上千米的懸崖之間,西側沒有通路,東側則為一個近 90° 的急轉彎,研究者提出,這使得水體的能量不會輕易逸散出去,而是像鐘擺一樣,穩定地在峽灣内擺動。

同時,随着山體滑坡在冰川上加速,直直沖向峽灣的一側,大部分能量集中到了平行于峽灣長軸一側的海岸線,這可能也幫助積攢了足夠的沖擊力。

腳下的氣候變化

這樣一場振動全球的地震看似偶然,但從氣候變化的角度來說,一切已經早有預兆了。作為格陵蘭島東部複雜峽灣系統中的一環,迪克森峽灣兩側的崖壁上充滿了溝壑,溝壑間填充着古老的冰川,正是這些冰川支撐着更高處的岩石。

然而研究者發現,從 1987 年到 2018 年,位于此次發生滑坡的山頂下方的冰川已經變薄了 30 米。“我們相信,(從 2018 年)到近年來冰川甚至變薄了更多,導緻它無法繼續支撐山頂岩石的重量,最終發生了滑坡。”Svennevig 說道,“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格陵蘭島東部觀測到山體滑坡和海嘯,表明氣候變化已經對這裡産生了重大影響。”

同時,可以肯定的是,這也不會是這裡發生的最後一次由山體滑坡引發的特大海嘯。氣候變化正在削弱多年凍土層和冰川。不僅是迪克森峽灣和格陵蘭島東部,類似的事件也将更頻繁、更大規模地發生在極地和世界各地的山區。正如這次持續 9 天的地震信号一樣,更多不可思議、過去從來無法想象的極端情況正在成為現實。

“這也許是我們第一次從腳下觀察到氣候變化的影響,”Hicks 說道,“迪克森峽灣發生的振動已經傳到了每一個人的腳底,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可以幸免。”

策劃制作

來源丨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

作者丨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