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聚焦新時代、新生活、新氣象,以文學藝術形式充分描繪雨花建設成就、人民幸福生活、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風貌,講好雨花故事,展現雨花形象。今日,刊發《雨花文藝》第7期之《雨花區有座媽媽水庫,名字這樣得來……》
跳馬鎮三仙嶺有座水庫,當地人喚作“媽媽水庫”。
一日,天朗氣清,友人說,“我帶你去附近的媽媽水庫看看吧。”
我們驅車往南,路如飄帶,在綠心飛舞。轉過一道一道彎,山道變窄,隻能容一輛車子進出,枝葉堆疊,幽暗清靜。再右拐,天地間忽然一下豁然開朗起來。
“到了到了,這就是媽媽水庫!”友人招呼我們往左前方看。
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壩上,望向四周,隻見峰巒疊嶂,山環水繞,古樹參天;稍遠處則阡陌縱橫,良田千頃。眼前這片水域,藏在這神秘的三仙嶺下,簡直如臨仙境。藍天白雲、山嶺綠樹,倒映在這一方碧水中,點染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純美不可方物。偶有微風拂來,水面就漾起道道細紋,泛着碎碎光亮,倒影輕輕搖動、模糊、揉碎,揉碎在江南潋滟的水波裡。時有小魚也會打破這一方甯靜,調皮地躍出水面,在貼着水面的低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又迅速鑽入水中,自在地遊開了。
媽媽水庫西倚三仙嶺,嶺呈東北西南走向,群峰起伏,連綿不斷,像一條蜿蜒的巨龍仰天長嘯,主峰海拔有232米。清詩人袁枚曾在此留下“苔攀石壁綠,蘿映夕陽紅”之名句。水庫周邊植被茂密,物産豐富。據友人介紹,三仙嶺珍稀名貴動植物就有上百種,如古樟、野生杜櫻、赤楠等;各種鳥兒樂此築巢安家,繁衍生息,燕語莺啼,蟲鳴螽躍;水庫水深30多米,水中含有人體所需的鋅、鐵、銅等微量元素就有20多種。
岸邊的金絲桃花開了,苞子似桃,花開如蝶,纖細的花蕊燦若金絲,星星點點,彎成一條線,綴在這片綠海間,那麼耀眼,那樣熱烈。喜溫潤氣候的金絲碧玉竹,支支竹稈修長而挺拔,黃綠相間的縱條紋,寬窄不等,在清風裡輕輕擺動着魅人的身姿。青山,綠水,村舍,田園,彙成了絕美卷軸。有詩贊曰:一彎流水路三折,人靜山村聽晚鐘。
向着水庫的方向,迎着清風,我閉眼張臂,忘情地擁抱這片山水。我樂山,更愛水,愛水之純淨、清澈、靈動。媽媽水庫綿延四五裡,從關山灣看到的是媽媽水庫的“尾”,“頭”在南邊的三仙嶺樸塘沖。一直伸向石橋關山灣,青山懷抱中,水庫如一塊瑰麗的碧玉,鑲嵌在厚厚的綠毯上。
我們的腳下,就是媽媽水庫的主壩。主壩築在兩山之間,最大壩高13.60米,壩頂兩邊有護欄,壩坡早已用水泥方磚加強。“1958年,修這座水庫主壩,都是當地婦女用箢箕扁擔挑出來的,她們大多二三十歲。”友人一邊比劃,一邊介紹,“我媽媽就是1930年出生的,她說她28歲那年就參加了興修水庫的勞動。”那眼神裡,透着光亮,分明是激動和自豪。當地一張姓老人坐在壩坡邊,望着眼前的水庫,若有所思,“我今年76歲哒,承包這座水庫養魚養了30年。當年我還隻是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修水庫那熱火朝天的場面現在都還記得,婦女們修這個水庫真的不容易呢。”
站在壩上,望着腳下這片土地,我腦海浮現出一幅畫面:那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婦女頂起半邊天,一群群婦女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一擔擔硬生生地挑出來一座水壩,舍小家為大家,澤被後世。多少年來,水庫一直為周邊村莊農田和百姓源源不斷地輸送着生命之水,像極了一位溫情的母親,默默地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兒女。我不由得肅然起敬,賦予這座水庫以“媽媽”之名,真是貼切得很!當年修水庫的媽媽們大多不在了,然那股子幹勁,那吃苦耐勞的精神,那隐忍堅強的品格,在新時代的今天,依然是我們的傳家寶,我們應該以文字歌吟這動人的故事,講述給孩子們聽,讓他們永遠記住。
青山妩媚,碧水多嬌,媽媽水庫以她的悲憫情懷,養育山村兒女。一代一代山村兒女,善待這位可親可敬的“媽媽”。友人告訴我,如今人們建立河長制,科學管護,實作了“五無”目标(沿岸無違建、河道無淤泥、河面無垃圾、污水無直排、水域無障礙)。友人說,跳馬文旅資源豐富,“一湖二公三寺四景十八陵”與白竹公園、花博園、浏陽河風光帶形成了全域文旅圈。一到周末,人們或三五好友,或一家子,不是前來這裡露營,就是探尋曆史古迹,或在哪一處農家悠然茶叙,放飛心情。
友人告訴我,勤勞的鄉民,已把花木産業向特色化、精品化、園林化轉型更新,擦亮了“中國花木之鄉”這一金字招牌。随着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的縱深推進,綠心中央公園總體設計的形成,以及長沙南部融城片區的快速律動,未來更長的綠道将串聯起綠心地區文旅資源發展,而媽媽水庫更是融城中央公園又一顆璀璨的明珠!
臨走,我深情回望,媽媽水庫那麼秀美,那麼慈悲大愛,在這新時代,再次煥發青春……
楊松林
男,毛澤東文學院第19期中青年作家班學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散文學會、兒童文學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湖南散文》《小溪流》《國中生》《長沙晚報》等。
來源丨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丨戴雨瑤 編輯丨符興
值班副總編輯丨李蕾
總編輯丨熊其雨
- END -
點分享
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