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廣高鐵和濟鄭高鐵的交彙處,跨黃河北上的河南新鄉東站,有着四通八達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在這裡,南來北往的高鐵飛馳而過,當“複興号”以350公裡/小時的速度掠過廣袤的豫北平原時,不僅縱覽了農田裡的播種與豐收,也見證着中原大地蓬勃向上的“複興”速度。
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西藏、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廣東、福建、遼甯8省(區)廣播電台聯合推出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乘着“複興”話複興》,今天請聽河南台采制的《橙色中原 中國糧倉》。
“測産結果顯示,玉米的産量達到了525公斤,在玉米産量(與普通模式相比)能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我們又多收了一季大豆。”
中秋節前,剛剛結束北京交流學習的新鄉市延津縣農技站站長秦世偉,下了複興号就匆忙趕到延津縣司寨鄉這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田裡,今天這裡正在進行複合種植的玉米測産。
河南省延津縣農技站站長秦世偉:“大豆玉米複合種植,我們采取的是六比四的模式,在玉米總株數不減少的情況下,又種了一部分大豆,由于大豆行的存在,改善了玉米的通風透光,是以玉米的産量基本上與正常種植持平,大豆能收到300斤左右,這一部分就是增加的收益。”
河南省延津縣司寨鄉農戶秦春明:“玉米不減産的情況下,大豆就是純增收的,每畝地純增收應該在200塊錢左右。”
這兩年,河南省大面積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和主要糧油作物單産提升,延津縣一萬多畝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規模,為實作“一地雙收”和促進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在測産現場,延津縣榆林鄉種糧大戶婁元華也來到這裡實地觀摩,明年他計劃擴大大豆玉米複合種植的畝數,除了要親眼見證明際測産資料外,婁元華還想邀請剛剛回來
的秦世偉站長到他莊稼地裡再給支支招,因為秋收之後馬上就要迎來冬小麥播種,這是一年中的重頭戲。
河南省延津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秦世偉:“目前來看咱玉米還是建議晚收,後面都得注意時間及時收大豆。重點是收完之後給小麥做準備,你這個地看情況今年得深翻,到時候看墒情不好的話,耕地前都得先澆水,造好底墒。”
河南省延津縣榆林鄉種糧大戶婁元華:“好嘞好嘞,我想着今年夏種的時候旱情有些重,看看國慶節後麥播時墒情咋處理合适。”
延津縣位于中國小麥黃金走廊的核心區,有“中國第一麥”的美譽。與京廣、濟鄭高鐵線相距不足十公裡,每天有近200趟列車飛馳而過,這裡常年小麥種植面積維持在
100萬畝左右,小麥種子繁育田近25萬畝。婁元華這幾年先後流轉了300多畝土地,從普通農民變成種糧大戶,他逐漸嘗到了農業種植的甜頭。
河南省延津縣種糧大戶婁
元
華:
“這幾年小麥最高産量達到750公斤,平均産量也都在600公斤左右。這幾年的小麥的行情不錯,收入一直都在漲,像我種小麥一畝地能增收200多塊錢,我這一年算下來差不多能多收6萬。”
讓種糧大戶婁元華倍感受益并充滿信心的,是河南當地推廣的“五良融合”種植模式。五良融合,即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的綜合應用,旨在實作規模化經營程度高、現代化裝備和智能化程度高、耕地地力提升高、防災減災能力強、農産品産出品質優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标。目前,河南省已建成高标準農田8600多萬畝,延津縣建成的80萬畝高标準農田和30萬畝高标準農田示範區,已基本實作良田全覆寫。
河南省延津縣種糧大戶婁元華:“良種的推廣、好的這些機械配套,從播種的精度了,水肥的這個配套設施,提高機械化作業,減少勞動力,産量高了,勞動力投入的少了,進而增加老百姓的更大的收入。”
河南省延津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秦世偉:“我們通過各種措施推進‘五良融合’,提高農業的生産效率、保證糧食的安全、促進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品質。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精準農業高品質的發展,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在“五良融合”農業種植模式的基礎上,和全省其他農業種植大縣一樣,延津縣又探索出“農戶+村集體+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新模式,采取半托管、全托管、入股經營等形式,統一供種、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收購标準、統一組織銷售,配以定期舉辦生産技術服務教育訓練,讓參與者以更低的成本更小的風險獲得更高的收益。在這種土地托管新模式下,婁元華所在的延津縣榆林鄉榆林村,農戶和村集體,每畝地每年平均都能增收200元左右。兜裡有了“真金白銀”,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農戶和集體實作了雙盈利。
河南省延津縣榆林村支部書記婁本方:“本身俺村在這個地理位置上主要就是以農業為主,現在也沒有啥别的副業,這個集體收入比較少。咱現在就是隻有通過這個土地托管才能見效益。集體收入能增加以後呢,現在對咱村裡的村容村貌、村裡的道路、管網,但是咱自己有(收入)了,咱就可以把這些東西回饋到咱村裡。”
村集體經濟有了收入,村裡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也正在不斷改善。眼下,在延津縣各個行政村和自然村,以通柏油路、通自來水、通污水管網和規範強電弱電的“三通一規範”改造工程,多數已經順利完工。這個被譽為“千萬工程河南生動實踐”的民生工程,這兩年正在新鄉市各縣市區全面開展,一幅生态振興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河南省延津縣種糧大戶婁元華:“有了污水管網,村裡幹淨啦、衛生了。戶戶通柏油路,糧食拉進拉出也友善。網線啥的都通了,村裡的年輕人也願意留在村裡,我們身邊的新農人也越來越多。咱延津縣是中原農谷的東區,有了中原農谷的帶動,我們村也不愁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
婁元華所說的“中原農谷”,是河南省着眼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實作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其重點打造成為國家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糧食産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農業對外合作交流中心以及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和智慧(數字)農業示範區。如今,在中原農谷的核心區——新鄉平原示範區,神農實驗室等53個種業科研機構和74家種業企業,正在持續不斷的進行優質良種的“育繁推”;在中原農谷西區的獲嘉縣,132家農機研發、生産、銷售企業正在打造“良機”的全産業鍊條。而種糧大戶婁元華所在的延津縣,作為中原農谷的東區,依托中國第一麥,也正在以“複興号”的速度全力建構小麥全産業鍊發展體系。在這裡,魯花、克明面業、豫糧集團等30餘家小麥制品加工重點企業相繼入駐,百億級現代農業全産業鍊逐漸完善壯大,為當地百姓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給種糧農民豐産增收提供了保障。
河南省延津縣種糧大戶婁元華:“現在我們這糧食相關的企業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我們都是走的訂單啊,預先給老百姓簽訂好訂單,每斤能高出市場不少,省心還掙錢!”
河南省延津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國棟:“延津縣委縣政府搶抓中原農谷建設機遇,圍繞擦亮“中國第一麥”品牌,打造“産購儲加銷”的要素集聚、産能契合、結構合理、綠色高效的大糧食産業叢集,建設全國優質糧油生産基地。我們圍繞農業産業振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守好糧食安全底線,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為牢牢端穩中國人的飯碗,河南堅持農業産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連續七年糧食總産量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在確定糧食安全的同時,農業産業有了規模,農民增收有了底氣,鄉村振興有了動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願景就像南來北往的複興号一樣快速繪就。
中秋時節,豫北平原“橙黃正當秋”。婁元華一家人緊鑼密鼓準備秋收的同時,也趁着中秋假期坐着高鐵探親訪友。婁元華說,國家對糧食生産的重視以及科技農業的助力,讓他們種糧人感覺就像坐上了“複興号”高鐵,安全、驕傲又有幸福的方向。
河南省延津縣種糧大戶婁元華:“希望能把俺的合作社也做大做強,回頭也跟國内的龍頭企業簽上更大的訂單。老話說的好,人勤地不懶,我也想扮演好新農人的角色,和大夥兒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