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友善大家閱讀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楊振甯楊老,生于1922年10月1日,目前已有102歲高齡,楊老的一生,曆經波折、貢獻卓絕、榮譽加身、最終歸于平淡。

楊老的高壽已屬不易,近些年釋出的采訪中,他老人家口齒清晰、思維靈活、表達準确,看上去隻有七八十歲,更是羨煞旁人。

在楊老的采訪中,多位主持人都問過他的“健康秘訣”,楊老總是搖搖頭,說自己沒什麼訣竅,甚至沒有刻意做過什麼保養,但從隻言片語中我們也發現,楊老的健康長壽離不開以下幾點。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一、楊振甯認為靜态更長壽,那我們還要不要運動?

楊老其實多次提到,50歲之前的他并沒有運動習慣,50歲以後感受到身體的衰老,也隻是沒事散散步,很少做高強度的鍛煉。

他認為,鍛煉太過容易傷身,反而不利于身體健康,到了一定年紀,養護更為重要,更多時候應該保持靜态,才更長壽。

可諸多研究證明,運動對健康有數不盡的積極影響,我們到底應該相信哪個呢?這事還真是因人而異。

從廣義來說,運動确實有利于身體健康。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首先,運動本身會消耗熱量,燃燒身體内囤積的糖分與脂肪,這不僅減輕了身體壓力,還為更新的營養提供位置,讓身體循環形成閉環。

其次,運動可以鍛煉心肺功能,心髒為血液提供動力,肺部為血液充入氧氣,這都是身體的客觀需要,心肺功能強大,我們的體質也不會太差。

另外,運動期間可以産生多種激素,比方說釋放多巴胺緩解壓力,緩解大腦的應激狀态。儲存褪黑素促進睡眠,進一步確定睡眠深度,修複身體損傷。

但從狹義來說,如何運動也是一門學問。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楊老并非不動,而是選擇低強度運動,且堅持了許多年,現在每天也會拄拐步行一段時間,調動身體活力。

對于年紀較大、身體狀況較差的人來說,運動應循序漸進,在保護身體機能的前提下,追求健康。

哪怕身體狀況良好,平時活力特别足,也不能過度運動,盡可能限制運動強度。就拿運動員來說,高強度的運動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這反而不健康,是以普通人不要追求太高的肌肉量與纖細感,應當以協調、健康為主。

二、百歲老人楊振甯的“健康秘訣”,可能是這4點

觀看了楊老的幾次采訪,我們也發現,楊老确實有自己的“健康秘訣”,而且已經融入生活,不知不覺影響了他的一生。

1、基因

楊老曾說過,自己能長壽首先需要感謝基因,因為自己父親、叔叔、爺爺等,爸爸這邊的親戚都患有糖尿病,且死因都與糖尿病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可自己及兄弟姐妹并沒有相關的疾病,他認為,這都歸功于他母親的基因,還開玩笑說“我母親的基因打敗了父親的基因”。

許多遺傳學研究也發現,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确實會在基因留下記号,并有一定機率遺傳給下一代。同時,一些可以促進長壽的基因,也可以通過父母遺傳給孩子,讓孩子更有長壽特質。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2、從不吃太飽

楊老提到,自己在昆明抗戰期間,雖然頓頓不缺,但也沒吃飽過,直到遠赴海外留學,才第一次嘗到吃飽、吃撐的滋味。

而刻在骨子裡的艱苦奮鬥精神,讓楊老并不怎麼追求食欲,一直秉承着不餓就行的态度,吃飯從不吃飽,與我們倡導的七分飽不謀而合。

近些年諸多研究也發現,有規律的限食、斷食、禁食,可以讓身體進入緊急狀态,此時身體囤積營養開始消耗,同時免疫功能加緊巡邏,排查可能的病毒,給身體來一場大清掃。

3、保持熱愛

說起本職工作,楊老總是侃侃而談、滔滔不絕,他認為,自己對本職學科的熱愛,也是長壽的秘訣之一。

單從大腦運動而言,不斷攻克學術困難,可以讓腦細胞不斷受刺激,再次激發活力,延緩大腦衰老的速度,這也是楊老百歲高齡,仍思維靈活的重要原因。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保持對一件事的專注和熱愛,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态,這也是放松壓力的一種方式。如果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那就多培養點有益的愛好,分散注意力、廣交好友,也有利于神經放松。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4、讀書靜心

楊老出生于書香世家,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小就有讀書的習慣,他也曾說,讀書讓他更加安靜、平和,這也有利于健康。

我們都知道,情緒過激容易緻病,可為什麼人會有情緒呢?

當一個人的認知與現實産生沖突,而且始終無法協調時,就容易焦慮、抑郁、憤怒。

而書籍可以擴充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看到并接受更多可能,如果真在現實中遇到這種情況,也更加坦然,出現情緒波動的可能性更小,患病的風險也更低。

三、拓展聊聊:哪些關于長壽的趣味研究

關于長壽的研究可真不少,下面我們挑選幾個有趣的,與大家分享。

2023年7月,《PLOS ONE》發表研究稱,偏胖的人更長壽。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該研究納入了55萬成年人,按照BMI指數進行分類,經過20年的随訪發現:

BMI指數在25-27.4之間的人,全因死亡風險比标準體重降低5%;BMI指數在27.5-29.9的人,死亡風險降低7%。

研究人員認為,微胖人群儲存的肌肉、脂肪更多,面對各種天災及常見病時,身體防禦力更強,反而生存率更高。比如,如果一個微胖人群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可以通過減肥逆轉疾病,而标準體重的人很難完成逆轉。

2023年6月,著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通過小鼠試驗,觀察了各種情況的雄鼠對雌鼠壽命的影響,結果發現:

隻交配不生育的“渣男”雄鼠,會縮短雌鼠壽命。

研究人員認為,這與催乳素分泌減少有關,因為齧齒動物在經過交配後,會出現假孕,推動催乳素分泌,此時催乳素分泌降低,影響了母體的行為和表達。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當然,該研究也隻是提出一種可能,具體人體會不會出現這種反應,尚未可知。

在研究男女壽命差異上,諸多研究人員也有衆多猜想。

比如2021年,《Elife》曾發表的相關研究認為,雄性激素與甲基化有明顯關聯,在閹割後這種關聯減弱,公羊的壽命延長。是以,雄性激素是導緻男性相對短壽的因素之一。

同年,《PNAS》發表的研究則認為,男性的短壽發生在各個年齡段。

嬰兒時期,男性Y染色體導緻發育障礙患病率更高。15-40歲的青壯年階段,男性在雄激素催動下,更暴躁、易怒、嘗試危險事物,發生危險的風險更高。

到60歲以後,男性吸煙、喝酒人群更多,不良習慣導緻患病、死亡風險可能會更高,而為了彌補這種不平衡,在自然狀态下,男性的出生率往往更高,男女的出生比例一般為105:100。#尋找熱愛表達的你#

楊振甯的“健康秘訣”,不在于運動,主要在這4點,值得學習借鑒

引用文獻:

[1]楊吉生.百歲老人楊振甯的長壽之道[J].家庭醫學, 2021(12):48-48.

[2]卓然.運動與長壽的關系[J].農村青少年科學探究, 2017(1):1.DOI:CNKI:SUN:NCQS.0.2017-Z1-039.

[3]卿光明,周義義.運動是良醫?——運動與健康壽命關系的認知進展及實踐反思[J].體育與科學, 2023(3):11-16,2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