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箋聊人生
原創文章,請勿抄襲
《說嶽全傳》中提到:
“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
人心藏在皮囊中,難以窺探,難以了解。
人性是這世上最經不起推敲的東西。
如果沒有深交,隻靠表面的話,我們很難了解這一個人。
年少時的我們,容易被外向所迷惑,困于關系中,容易患得患失。
活到了一定的年紀,頭破血流已經經曆過了,才從混沌中慢慢走向醒悟。
有句諺語這樣說:“就算你什麼都不懂,也要懂人性。”
徹底看清一個人,隻需看這三點就夠了:
1、對待父母的态度,見人品
《莊子》中所言:
“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骜,兄則以妪,大親則已矣。”
親人是這世間陪我們最久的人,也是我們最值得被溫柔以待的人。
他們給了我們生命,撫養我們成人,是我們這一生最親的人。
一個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對待父母的态度就知道。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母親精心熬制了一鍋營養湯,騎了好幾公裡的自行車,到了飯點,終于把湯送到了兒子手上。
兒子在醫院裡住着院,剛動完手術不久,醫生說營養要跟得上。
當母親小心翼翼的把他送到兒子的手上時,兒子打開了蓋子一看,立馬又合上說:“你看你做的都是什麼湯?看都不想看,别說吃了”。
母親在旁邊陪着笑臉說:“你還是把湯喝了吧,醫生說要增加營養。”
兒子不耐煩的把湯放到了旁邊的桌子上。
接着,口氣又非常不好聽的把母親送到了門外面。
再傳回來看見桌子上的湯,兒子想都沒想,端起來直接倒了。
旁邊的人看了,雖然默不作聲,但是滿臉瞧不起他的樣子。
一個連父母都容不下的人,也終究經不起人性的考驗。
一個人對待父母的态度,不僅是孝與不孝,這裡面還有知恩圖報的仁義。
判斷一個人的品性如何,就看他對待父母的态度如何。
如果對待父母的态度不好,這樣的人就不可深交。
2、面對利益的态度,見人心
《論語》有言:
“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
在利益的一來一往間,能夠讓你看透一個人最真實的品行和所謂的人情冷暖。
有些人,在利益的驅使下,可以抛棄道義,泯滅掉良心,不惜傷害對他好的人。
有的人為了自己的一點兒好處,連身邊的親人都騙,到頭來隻會落個孤家寡人的下場。
村裡有一對弟兄二人。
有一年弟弟給哥哥說想做生意,想要借哥哥一些錢。
哥哥二話沒說,就把全部的積蓄借給了弟弟。
弟弟拿着這筆錢,遠走他鄉,并在他鄉把生意做的很大。
又過了幾年,哥哥得了重病,急需一筆錢,需要做手術。
哥哥就想起了當年借給弟弟的那筆錢,哥哥就打電話向弟弟讨要。
如今已成為風光人物的弟弟,不但沒有資助哥哥錢,甚至當年借哥哥的這筆錢,他還矢口否認。
最後,哥哥也沒有要到這筆錢,還是靠鄉鄰的捐助,哥哥才得以活下來。
從此以後,哥哥和弟弟徹底不再來往。
然而,事過境遷,又過了幾年之後,弟弟因為做生意賠本了,無力償還别人的錢,最後竟被人活活打死了。
而在回頭看看哥哥,在鎮上開了一家早餐鋪,生意很紅火,一家人也其樂融融。
老子有言: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
我們不要去責怪那些看重利益的人,因為這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看一個人能否深交,從利益上就能知曉。
在利益面前不為所動,不忘初心的人,自帶光芒,走到哪裡都是溫暖所在。
在利益面前,人品決定人的一生成敗,人拼到最後,其實拼的就是人品。
3、對待弱者的态度,
見修養
古人說:
“不以人弱而辱之,不以身貴而人。”
一個人的涵養,隐藏在對弱者的态度中。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仗着自己有點兒小權利,有點小資本,去踐踏别人的尊嚴。
這種人的内心根本就沒有愛,有的隻是陰暗的權衡。
在古代西晉時,有一個名為叫顧榮的人。
有一次,别人邀請他去赴宴。
宴會上,他看到随他一同而來的仆人,看見桌子上的肉時,有些垂涎欲滴的樣子。
顧榮二話不說,就把他的那份肉給了這位仆人。
旁邊的人就說顧榮:“一個下人而已,值得你這樣對他好嗎?他這身份,甚至連肉味都沒有嘗到過。”
顧榮說:“他整日端着肉,伺候着我,怎麼可能連肉味都不知道呢?”
顧榮竭盡全力的對仆人好,他善待弱者,體諒底層人的辛苦,尊重和善待每一個底層人。
到了後來,顧榮去打仗,眼看着就要被敵軍抓住了。
在這千鈞一發時刻,居然有人偷偷的把顧榮救了。
後來顧榮才知道,救他的這個人,正是當年,接受他賜肉的人。
想要看透一個人的真實人品,隻看待他對待弱者的态度就夠了。
當一個人習慣性不尊重弱者的時候,那這個人就不值得再交往。
不以人弱而辱之,方是值得交往的人。
4、
人生漫長,遇見的人多了,經曆的事兒多了,就能從他的言談舉止中看清一個人的品相。
好的人品,是一個人最強大的靠山,更是行走人士最好的通行證。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