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選擇,是小麥獲得高産的基礎,适宜的播期,且溫度水肥良好,能促進高産高質,相反,就要阻礙植株成長。
近幾年,關于早播和晚播的争論不休,适期晚播逐漸成為主流觀點,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晚播促進植株生長過程。
雖然實踐經驗同樣表明,晚播确實能起到促進效果,但這種促進效果有限,種植管理不當還起反面效果。
為選擇恰當的小麥播期,全面提高産質,就要明确播種過早和過晚的缺點,掌握晚播的技術方案。
播期過早缺點
播種時間過早,日間的溫度高,小麥出苗速度快,長勢猛,植株旺長,消耗過量養分,遇到降溫還會遭遇凍害。
苗情長勢過旺。溫度越高,水分越充裕,養分越足,種子吸水速度快,酶的活躍度增強,麥種萌動發芽,能快速出土。
這種狀态下,苗期植株就能獲得遠超實際需求的良好生長環境,不良影響就是冬前苗情過旺,造成“冬旺春不旺”的問題。
抗凍能力降低。旺長小麥具備的特征是植株高,葉片面積大,分蘖程序提前,而且前期養分過快使用,過冬前會出現病黃細苗問題。
抗低溫能力明顯降低的植株在深冬時節,遇到風力強,溫度低的自然環境,就會被凍傷根系,無法越冬,威脅到植株的正常成長。
病蟲和倒伏問題。病蟲問題的暴露主要集中在植株過冬後,因為前期分蘖數量大,返青後田間陰郁封閉,排水不暢,會引起紋枯和根腐等病害,還會給害蟲提供生長的溫床。
隻要是旺長的小麥,無論是發生在冬前,還是春後,都無可避免的株高莖細的問題,遇狂風暴雨,就要倒伏,輕則減産降質,重則絕收。
晚播種缺點
目前,随着全球溫度升高,原有播期适當延遲,能更有益植株成長,但這不意味着能無限延遲播種。播種過晚帶來的問題:
首先是,出苗不齊。溫度是種子萌發的基礎條件,超過24℃,種子呼吸作用增強,發芽受阻,低于10℃,發芽速度慢,感染病害。
15-20℃的溫度環境裡,溫度越高,種子吸水速度越快,萌芽出土速度就越快,溫度環境不适宜,出苗不齊整。
其次是,黃病苗問題。溫度過低,植株的根系延伸拓展能力降低,相應獲得營養物質的能力降低,植株發黃孱弱。
如采取灌溉追肥的管理措施,植株的吸收能力都有限,長勢無法完全恢複,即使到春後,返青遲緩,孕穗成穗率低,病蟲害等問題都很突出。
是以說,播種時間過晚,小麥冬前積溫無法滿足需求,植株弱小,分蘖的數量少,不利成功越冬,謹慎選擇。
晚播技術方案
通過适量的延遲播種期,能一定程度改善植株長勢,促進産量和品質的提高,具體能執行的方案有:
選種拌種。選擇适宜的優良小麥品種,是高産的基礎,基層生産者要根據氣候特點和種植習慣,選擇具有高産和晚播特性的小麥品種。
同時,還要能用合适的藥劑進行拌種處理,規避凍害和病菌蟲害,攪拌均勻,使藥劑和種子充分接觸,再晾曬幹備用。
增加播量。相較正常播種的小麥,晚播小麥播期晚,溫度逐漸降低,為改善出苗不佳的情況,就要适量增加用種量,延播越長,用種量就要越大。
而且,還要考慮到土壤土質調整用種量,黏性土壤的水分含量大,降溫速度快,對麥苗成長的限制就越大,用種量就要增加;相反是沙質土壤,限制就小,用種量就不用太大。
充分整地。播種小麥前,要提前進行整地,采取深耕、壓耙和懸耙等措施,能促進耕地水肥循環,為植株成長貯藏能量。
隻要土壤經過深耕、細耙,晚播小麥的植株根系就能深紮,最深可紮至1米深,分蘖量、結穗率和抗倒伏性能有較大幅度提高。
科學施肥。晚播小麥,需要提前施足底肥,增加田間土壤肥力,增加小麥植株的抗逆能力和抗寒性。
施肥要能把有機肥和化肥結合起來,把全生育期的磷肥都用來當基肥,降低氮肥和鉀肥的用量,追肥過程再補施這兩類常量元素。
播期選擇。根據過往經驗,黃淮海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晚播種時間分别為10月5日-12日(别晚于15日)、10月7日-15日(别晚于20日)和10月15日-20日(别晚于10月30日)。
晚播種時間隻是參考,具體還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溫度變化和選擇的小麥品種,靈活調整播種時間。
最後要說,播期選擇會影響到産量和品質,但程度有限,想要全面增産提質,就要深刻把握病蟲害管理,水肥管理和其它田間管理事宜。
常見管理技術包括有澆灌越冬水,早春鎮壓控旺,重點防治赤黴病,強化倒春寒和幹熱風管理,進而達到高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