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推動經濟發展關鍵性作用不斷增強——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推動經濟發展關鍵性作用不斷增強——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推動經濟發展關鍵性作用不斷增強——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全國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持續增長、結構逐漸優化,投資品質的提高對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上司下,全國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再上新台階,投資效能穩步提升,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不斷增強,為實作經濟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固定資産投資成果豐碩,有力促進供給結構優化發展 (一)固定資産投資提質增效,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建構 新中國成立後,為迅速恢複國民經濟,大陸啟動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産業門類豐富的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固定資産投資保持較快增長。1953—1978年,全國全民所有制機關固定資産投資[1]年均增長11.1%,汽車、機械、煤炭、電力、石油等一批推動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基礎性産業項目建設完成,初步建立起獨立、基本完整的産業體系,國民經濟生産活動步入正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産力”,農業、水利、交通、郵電通信等行業投資不斷加大,能源和基礎原材料工業投資加快增長,固定資産投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1979—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年均增長19.1%,工業化程序實作重大飛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各地區各部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投資領域突出補短闆、強弱項,積極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2013—2023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7.0%,建成了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深海一号油氣田、華龍一号核電機組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取得了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北鬥導航、5G應用、國産航母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标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随着現代化建設程序的推進,投資結構不斷改善,投資質效穩步提升,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快速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 (二)投資結構優化更新,有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第一産業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促進農業生産能力持續提升。1953—1977年,第一産業全民所有制機關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611億元,占全民所有制機關基本建設投資的10.7%。改革開放後,随着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開,第一産業投資煥發新生機,1982—2012年,第一産業投資年均增長13.9%,帶動了農業基礎設施水準的改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的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領域的投資力度,農業全程機械化全面發展,高标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2013—2023年,第一産業投資年均增長11.5%,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标準農田超過10億畝,耕地集約利用水準持續提高,農業綠色發展不斷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作新提升。 第二産業投資穩定增長,保障工業體系向中高端邁進。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集中力量投資建設了以國防工業為重點的工業骨幹工程,第二産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953—1977年,全國第二産業全民所有制機關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3283億元,占全民所有制機關基本建設投資的57.4%。改革開放後,工業化程序加快,第二産業投資活力有效釋放,1982—2012年,第二産業投資年均增長18.3%。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工業化程序明顯提速,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建構。2013—2023年,第二産業投資年均增長6.5%,其中,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7.9%,增速高于第二産業投資1.4個百分點,為加快建設制造業強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産業投資規模快速擴大,助力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後,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産業重心逐漸向第三産業轉移,帶動第三産業投資較快增長。1982—2012年,全國第三産業投資年均增長21.6%。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三産業投資保持穩定,2013—2023年,第三産業投資年均增長7.6%,2023年,第三産業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已達65.8%,是投資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第三産業新動能新模式蓬勃興起,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逐漸形成,發展品質穩步提高。 二、區域投資協同并進,新的增長極增長帶不斷形成 (一)四大區域投資有序發力,區域經濟關聯發展 改革開放後,東部地區使用率先開放和區位優勢,投資規模快速擴大。1983—1996年,東部地區投資年均增長25.6%,占全國投資的比重由1983年的47.3%升至1996年的60.2%。自1999年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先後出台,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發展空間不斷拓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繼續推進,四大區域投資協同發力增長。2013—2023年,東部地區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8.4%,中部地區年均增長8.5%,西部地區年均增長4.9%,東北地區年均增長5.3%。區域間協調性不斷增強,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逐漸建構。 (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投資穩步增長,新的增長極蓄勢崛起 2013—2023年,“京津冀”區域投資年均增長4.6%,北京市副中心、雄安新區投資建設紮實推進。2013—2023年,“長三角”區域投資年均增長8.2%,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長三角”區域增長極的帶動效應不斷鞏固提升。2013—2023年,“粵港澳”區域投資[3]年均增長6.9%,大灣區建設熱潮湧動,創新驅動力迅猛發展,正朝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進。2013—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投資年均增長8.4%,川渝攜手建設内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争新基地不斷走實走深。 (三)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投資持續增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發展快速推進。2013—2023年,長江經濟帶地區投資年均增長9.1%,增速高于全社會投資2.1個百分點,同時,上中下遊區域發展差距持續縮小,上中遊的貴州、重慶、雲南等省份經濟增速名列全國前茅。依托黃河流域發展戰略,2013—2023年,黃河流域9個省區[4]投資合計年均增長7.3%。近年來,黃河流域優化調整區域經濟和生産力布局,2022年和2023年黃河流域投資增速分别比全社會投資高2.0個和0.5個百分點。 三、基礎設施等民生領域投資成就斐然,人民生活品質再上新台階 (一)交通運輸建設大力推進,資訊基礎設施實作重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先後建設了青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京滬鐵路、首都國際機場等重大項目,改變了落後閉塞的交通狀況。20世紀90年代後,國家将加快交通運輸發展作為重要戰略目标,交通運輸投資持續加大。1996—2012年,全國交通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18.1%。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服務品質不斷提升,2013—2023年,全國交通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8.1%,其中,道路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10.1%,航空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7.3%,鐵路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4.3%,水上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3.2%,全國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21世紀初,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國家抓住産業發展的風口期大力推進資訊産業基礎設施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資訊傳輸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網際網路新經濟方興未艾,大陸在網絡強國的道路上穩步前行。2013—2023年,全國資訊傳輸業投資年均增長11.7%,帶動城鄉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快速優化更新,全國接入網絡基本實作光纖化,光網城市全面建成,移動通信網絡覆寫水準在全球領先,5G網絡建設飛速發展。截至2023年底,大陸5G基站數達337.7萬個,占行動電話基站數已近三分之一,平均每萬人擁有5G基站24個,5G網絡覆寫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重點場所深度覆寫持續推進[5]。 (二)人民居住條件大幅改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逐漸建立 改革開放後,大陸房地産市場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筒子樓到住宅小區,從低矮平房到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居民的居住條件發生天翻地覆的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衆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房地産長效機制加快建構。2013—2023年,全國商品房年均銷售面積約13.9億平方米。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6平方米,比1978年增長4.8倍;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6.8平方米,比1978年增長4.8倍。 住房保障工程有力推進。1995年,國家開始實施安居工程,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建構滿足人民群衆基本住房需求的住房保障體系。截至2006年末,全國經濟适用住房累計竣工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有效解決了約1650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6]。2008年,全國啟動棚戶區改造,截至2012年,中央及地方政府棚改累計投資超過4000億元,完成各類棚戶區改造1260萬戶[7]。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保障性住房建設駛入快車道,截至2023年底,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6400多萬套[8],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三)社會領域投資不斷增強,民生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新中國成立後,大陸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補短闆、強弱項、提品質的社會領域加大投入,民生保障水準大跨步前進,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2013—2023年,全國衛生投資年均增長22.4%,基本醫療覆寫範圍進一步擴大,衛生醫療服務體系逐漸完善;全國教育投資年均增長15.9%,各類幼稚園、中國小及大中專院校加快建設,進一步促進了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全國文化藝術業投資年均增長12.7%,創新多元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正在形成。 四、有效投資精準發力,高品質發展動能不斷積蓄 (一)高技術産業投資快速增長,推動産業不斷更新 随着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産業結構不斷向中高端邁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快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帶動高技術産業投資快速增長。2013—2023年,全國高技術産業投資年均增長13.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13.7%,增速比全部制造業投資高5.8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11.9%,增速比全部服務業投資高4.3個百分點。目前,大陸航空航天、衛星導航、智能手機、計算機、電子通信等部分高技術産業已形成了體系完整、配套齊全、能力強大的産業生态系統。 (二)工業技改投資規模持續擴大,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擴大科技創新相關投資規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傳統産業加快轉型更新。2013—2023年,全國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9.2%,增速比第二産業投資高2.7個百分點,有力推動了企業提質增效,為加快建構現代産業體系,實作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援。2013—2023年,全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11.6%。其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17.3%,研究和試驗發展投資年均增長10.9%,全國科研相關産業投資快速增長,科技創新實作新的突破,一批基礎科研能力建設、重大科技建設項目紛紛落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上海光源”線站等科研設施已驗收啟用。 (三)綠色低碳領域投資增長迅速,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布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綠色低碳領域相關投資快速增長,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13—2023年,全國生态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年均增長15.8%,生态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持續增加。2013—2023年,包括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在内的清潔電力投資年均增長19.1%,增速比全部電力生産投資高7.7個百分點;全國清潔電力裝機容量年均增長15.1%,清潔電力發電量年均增長10.2%。大陸能源生産結構持續優化,能源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五、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活力有效釋放 (一)國有投資規模穩步擴大,充分發揮保障支撐作用 國有經濟在服務國家戰略、保障民生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有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投資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等任務,持續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2013—2023年,國有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7.8%,一批補短闆、強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加快落地,國有投資在國家重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産業鍊強鍊補鍊等重點領域持續發力,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創新領域等方面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二)民間投資潛力不斷釋放,民營經濟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高品質發展的生力軍。改革開放後,随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各類經營主體的投資熱情有效激發,民間投資逐漸發展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支援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民間投資潛力不斷釋放。2013—2023年,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6.6%,為投資平穩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在增加稅收、擴大出口、吸納就業、社會事業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三)外商及港澳台投資持續增長,高水準對外開放逐漸擴大 吸引和利用外資是大陸對外開放的長期方針,改革開放以來,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穩步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外商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外資固定資産投資穩中提質。2013—2023年,全國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0.4%,其中外商及港澳台企業高技術産業投資年均增長11.8%,為大陸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了有力支撐。 75年來,大陸固定資産投資從白手起步到蓬勃發展,從跨越式增長到高品質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建構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不斷擴大有效投資,持續優化投資結構,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注: [1]1980年及之前固定資産投資統計口徑為全民所有制機關固定資産投資。 [2]1981年及之後固定資産投資統計口徑為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速均按可比口徑計算,未扣除價格因素。 [3]“粵港澳”區域固定資産投資資料為珠三角九市與香港、澳門的合計數,珠三角九市采用“固定資産投資”資料加總,香港、澳門采用“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資料。珠三角九市包含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 [4]黃河流域9個省區包括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甯夏回族自治區。 [5]5G相關資料來源于工業和資訊化部《2023年通信業統計公報》。 [6]、[7]、[8]資料來自住房城鄉建設部。

固定資産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推動經濟發展關鍵性作用不斷增強——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六

來源:統計微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