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盟通過電車關稅提案,這難道不是“既要又要”?

10月4日,歐委會對中國電車加征關稅的提案進行投票表決,在随後發表的聲明中,歐盟稱提案已經獲得了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支援”。

歐盟通過電車關稅提案,這難道不是“既要又要”?

消息稱,歐盟中10個成員國表示支援,其中包括法國、意大利、波蘭、立陶宛等;5個國家投了反對票,包括德國、匈牙利、馬耳他、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西班牙、芬蘭、瑞典、希臘在内的12個國家棄權。

實際上,歐盟對于中國電車的關稅糾葛已經持續了很久。

6月,歐盟通知中國的電車制造商将對電車展開“補貼調查”;7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電車征收臨時反補貼關稅;8月,歐盟宣布對中國上汽、吉利、比亞迪的電車執行臨時額外關稅。

就在此次投票之前,幾個歐盟國家強烈發聲反對提案。德國明确指出這個提案“根本不會提高歐洲汽車的競争力”;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警告“貿易保護主義最終将摧毀歐盟經濟”;西班牙經濟部長庫爾波在緻歐委會的信中說,歐盟“不應該征收此類關稅”,而應該“保持談判态度”。

在如此割裂的狀态下,最終這個投票結果創造了一個尴尬的曆史:它是歐盟曆史上極其罕見的棄權國家多于支援國家,更遠遠多于反對國家的提案。

按照歐盟的說法,這個議案實際上變成了一隻“薛定谔的貓”,它沒有“被否決”,也不會“立刻執行”。直白點說,這個議案是一個籌碼,未來将支援中歐電車的繼續談判。

不過,仔細剖析這個“談判籌碼”,我們可以窺見歐盟國家的“既要又要”。

“既要”資金技術,“又要”獨享紅利?

在提案中,額外關稅隻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汽車部件和在歐盟生産的車并不包括在内。

客觀說,這也反映了歐盟乃至世界最無奈的地方。

衆所周知,電動汽車最重要的部件是電池。

現今,從産能來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池生産國;從技術來看,中國擁有磷酸鐵锂電池正極技術,完美繞過了稀有礦産的供應瓶頸;從産業鍊看,中國生産了幾乎所有防止電池短路的隔膜和電池導電溶液。可以說,如果不與中國合作,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電車領域取得成功。

反觀歐盟,他們電車轉型之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技術落後、市場不成型、利益集團又通過政府遊說擋着綠色能源轉型道路。

綜上,歐盟國家心裡明白,自己需要中國成熟的電車技術和大量的投資,否則在電車這個跨時代的競争機遇中将徹底失去“上桌機會”,可是又不想讓中國分享市場紅利。

啧啧啧,小算盤打得真不錯,要錢要技術,又不想分口湯呗。試問,誰願意?!

歐盟通過電車關稅提案,這難道不是“既要又要”?

“既要”短期政治收益,“又要”長遠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歐盟面對着世界格局巨變帶來的多重沖擊,主要國家整體經濟疲軟非常明顯。意大利2023年GDP總量為2.25萬億美元,還不如金融危機的2008年,那一年他們的GDP是2.4萬億美元;法國一直債台高築,2023年财政赤字比例達到5.5%,遠超歐盟規定的3%的标準,眼下正受到歐盟财政監管制度的限制。

經濟持續低迷導緻社會問題頻發,整個歐洲社會猶如二戰前夕那樣民粹主義醞釀泛濫,形成封閉、排外、短視的社會思潮,政治光譜右移。2022年以後,“意大利兄弟黨”、“芬蘭人黨”、“瑞士人民黨”、“荷蘭自由黨”、“奧地利自由黨”等極右翼政黨紛紛站上政治舞台。

歐盟通過電車關稅提案,這難道不是“既要又要”?

在這種背景下,歐盟政客現在的戰略,既想讨好選民右翼思潮中的“貿易民族主義”以維護自家政黨利益,又想向中國讨“一杯羹”發展自己的長遠利益,是以在電車的問題上,歐盟很多國家顯得左右搖擺又徘徊不前。

以意大利為例。7月份,意總理梅洛尼訪華之前,作為先遣部隊的“意大利企業與制造部”部長烏爾索來華會見了東風汽車集團和奇瑞汽車高管,一再強調在電動汽車領域将與中國發展“工業夥伴關系”。當然,這并不影響意大利在此次10月的投票中投出贊成票。

歐盟通過電車關稅提案,這難道不是“既要又要”?

既要“歐盟齊心”,又要“打擊對手”?

可以了解的是,歐盟和成員國之間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緻,不過他們知道,為了與世界對話必須聯合起來,“歐盟齊心”擴大國際音量,是以這個議案才能走進歐盟的投票廳,成為布魯塞爾向世界發出的強音。

但是,各個國家之間心裡那些“小九九”也很清晰。以意、法、德三國為例。

德國的汽車工業長久以來在中國市場收益很大,成就了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但是這幾年,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人力成本、能源、出口這德國經濟的“三架馬車”慘遭重創,有點支棱不起來。

反觀意、法兩國,他們汽車早已漸漸淡出中國市場,對中國的出口以葡萄酒、奶酪、奢侈品為主,受議案的影響相對較小。

是以,此次在德國強烈反對之下,意、法等國投了贊成票。很明顯,一些國家想聯手,通過議案打擊德國在歐盟的經濟地位,弱化德國在歐盟内部的話語權。

歐盟通過電車關稅提案,這難道不是“既要又要”?

既想“割肉伺鷹”,又要“内部穩定”?

美國因素一直深刻影響着歐盟成員國的對華合作。一些歐盟國家普遍依賴美國,尤其在安全上。一直以來,美國将歐洲各國的安全依賴轉化為政治影響力,迫使歐洲國家在“脫鈎斷鍊”“産能過剩”等涉華問題上配合美國的戰略。

一些歐盟國家如立陶宛、波蘭等,紛紛做了美國的“馬前卒”,在涉華的所有議案中都不遺餘力“反對到底”,還有一些國家不敢得罪美國隻能奉迎。

這為歐洲埋下了一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就是很多依賴出口的行業和從業者。

歐盟通過電車關稅提案,這難道不是“既要又要”?

比如法國幹邑白蘭地産業現在正生死攸關,其涉及4400多個農場和約8.5萬個工作崗位,2023年銷售額下降22%,新葡萄種植區大幅減少,行業已經全面陷入困境。在此次投票之前,法國幹邑協會緻信馬克龍,說自己是“被犧牲的”,自己對國家的貢獻“無關緊要”。

隻能感歎,“割肉伺鷹”是歐洲一些國家的“奉美之道”,隻是這次,又被拿來當炮灰的“肉”不同意。歐盟的政客們一邊出讓利益迎合美國戰略,一邊還想維持住國内的穩定,屬實有點過于樂觀了。

歐盟通過電車關稅提案,這難道不是“既要又要”?

貿易保護在西方曆史上屢見不鮮,但是從未取得成功。

1981年,美國對日本汽車實行配額限制,當時美國汽車行業在不思進取下徹底失去了技術優勢,最終沒有擋住日本汽車的崛起;

2002年,美國提高鋼鐵進口關稅,成本上升最終由消費者買單,需求驟降直接導緻了20萬個工作崗位的消失。

曆史已經證明了無數次,市場競争力從來不來自于人為加高的貿易壁壘,而是産品的性能價格與市場的開放競争。

歐盟如果堅持選擇閉門造車,那時間一定會告訴它,這不是可以“既要又要”的博弈,而是一場損人不利己的失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