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 作者/孫培增 美篇制作/袁武學

我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 作者/孫培增 美篇制作/袁武學

1958 年 11 月,我從山東單縣踏上了軍旅征程。那一年,全縣征兵 1250 名,其中 50 人幸運地成為坦克兵,奔赴武漢,而其餘 1200 人則全被分到了鐵道兵。在單縣集結完畢後,我們開啟了一段意義非凡的徒步之旅,向着安徽砀山火車站邁進。如今,駕車從單縣到安徽砀山火車站全程約 54.4 公裡,而在那個年代,我們選擇了交通流量較小、較為安全的道路,步行的距離更長。對于未經鍛煉的農村新兵來說,這長距離的跋涉無疑是一場艱難的挑戰。

我因入伍前已是共産黨員,被接兵幹部指定擔任新兵班長。在接兵幹部的帶領與指導下,我肩負起責任,招呼着大家保持隊形,時刻注意安全,最終順利抵達砀山火車站。随後,我們登上了悶罐車,駛向未知的遠方。這種老式火車緩慢前行,車廂通風不佳,噪音巨大。漫長的一周過去了,我們抵達了甘肅山丹縣火車站。

新兵連設在山丹軍馬場,那是大陸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這裡地勢平坦,營房面積廣闊。我們就在軍馬場的營房裡,開啟了為期三個月的艱苦訓練。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完成了從農村青年到部隊戰士的華麗轉變。

新兵連訓練結束後,我們再次乘火車出發,從山丹站途經張掖,到達清水站。清晨,當我們走下火車,隻見浩瀚的沙漠與遼闊的草原互相交織,目之所及,根本看不到人影,也沒有村莊。汽車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行駛了大半天,下午 3 點左右,我們終于來到了連隊駐地。新兵的車剛停下,一位幹部吹響了哨子,連裡的老兵們紛紛從地坑裡鑽了出來。走近一看,我們才驚訝地發現,這些地坑挖得極深,上面架着鋼軌,再鋪上草皮。遠遠望去,與草原渾然一體,若不是親眼所見,根本無法察覺下面竟然住着人。

單縣分到 47 團一連的新兵有四十多個。分兵幹部拿着名單宣讀,誰誰到幾班,誰誰到幾班……我有幸被分到了五班,并因在新兵連擔任班長,直接被宣布擔任五班副班長。

我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 作者/孫培增 美篇制作/袁武學

在這裡居住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我們部隊承擔的這條鐵路線,大部分蜿蜒在戈壁沙灘之中,幹旱少雨,荒無人煙,交通極為不便。幹部戰士們面對風沙蔽日、飲用水不足、零下 20 多度的嚴寒等艱苦自然環境,卻從未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他們堅持每日兩班作業,全力趕工備料,千方百計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充分展現出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後來我才知曉,我們下車的清水站,在曆史上曾是一座古堡,位于河西走廊西部酒泉城東南 70 多公裡處,是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也是曆代統治者極為重視的咽喉要道。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這座古堡由盛轉衰。清水車站雖隻是蘭新鐵路線上的一個小站,但因為它是大陸唯一一條國防工程鐵路清綠支線的起點,而被載入中國鐵路建設的史冊。直到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公布于世,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裡是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門戶。

也正因為清綠鐵路專用線是由鐵道兵 10 師獨立完成,鐵軍築路人為祖國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也為鐵道兵赢得了無上的光榮與自豪。

我們這批剛到連隊的新兵,面臨着艱苦環境的嚴峻考驗。但在幹部的教育引導和老兵的熱情幫助下,我們克服重重困難,積極投入到施工中去,為完成清綠鐵路的各項收尾任務,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我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 作者/孫培增 美篇制作/袁武學

2023 年 7 月 1 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落成的《東風英名牆》上,镌刻着第一批東風人的名單。這裡既有從事科研、保衛工作的人員,也有參加築路工程的鐵道兵 10 師官兵。其中,47 團 1 連的王正萬、呼希田、于清钺、王嶽洲、王廣、曾廣記、劉洪江、孫培增等8位戰友的姓名,也榮登英名牆。

我為自己是一名鐵道兵戰士而深感自豪,更為能參加清綠鐵路建設而無比光榮。那些艱苦奮鬥、志在四方的歲月,将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我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 作者/孫培增 美篇制作/袁武學
我成為一名光榮的鐵道兵 作者/孫培增 美篇制作/袁武學

編輯: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