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長三角G60雷射聯盟秘書處帶大家盤點一下部分45歲以下當選的中國兩院院士。其中30多歲就當選院士的,共有5人!真是開挂的科研人生!
38歲當選院士:盧柯
盧柯院士,材料科學專家,主要從事金屬納米材料及亞穩材料等研究。1965年5月23日生于甘肅華池。1985年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1990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德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盧柯院士主要從事納米金屬材料及亞穩材料研究,主要成果:(1)發現納米孿晶可同時提高金屬的強度和塑性,提出納米孿晶強化機制,獲得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金屬銅;(2)發現梯度納米結構可顯著提高強塑綜合性能,發展了金屬表面梯度納米結構系列制備技術;(3)在金屬中發現了一種新型亞穩态結構——受限晶體結構,這種具有三維周期性極小面結構的多晶體材料具有超高熱穩定性和超高強度,具有超高熱穩定性和超高強度。
盧柯院士先後榮獲數十項國内外學術榮譽和獎勵,其中包括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援計劃(中組部“萬人計劃”)第一批傑出人才稱号、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美國冶金礦産及材料學會TMS Fellow獎、美國材料研究會MRS Fellow、Acta Materialia金質獎章,德國洪堡研究獎,劍橋大學Kelly講座獎,美國TMS羅伯特·富蘭克林·梅爾獎等。盧柯團隊發表了至少 15 篇 Science 論文。
38歲當選院士:張亞平
張亞平院士,分子進化生物學和保護遺傳學家,主要從事靈長類、食肉類等一系列動物類群的研究。1965年5月出生,四川資中人。1986年畢業于複旦大學,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學位。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分子進化生物學和保護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 、黨組成員 ,雲南大學名譽校長,第七屆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
38歲當選院士:支志明
支志明院士,無機化學家,長期從事無機化學基礎研究。1957年9月7日生于香港。1978年于香港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為港澳地區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科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院士,世界創新基金會成員,亞洲化學聯合會院士。2006年榮獲連續空缺兩年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國際著名雜志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和 Trend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編委。曾應邀擔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複旦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北京化學所、上海有機所等科研院校的客座教授。培養了160多名博士生。他指導的博士生,
38歲當選院士:任詠華
任詠華院士,無機化學家。主要從事新的無機發光分子材料和化學傳感器配合物設計和合成研究。1963年2月10日生于香港。1985年畢業于香港大學化學系,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出生于香港,原籍廣東鶴山,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獲第十三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主要從事無機和金屬有機化學、超分子化學、光實體學和光化學,以及金屬基分子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39歲當選院士:賀福初
賀福初院士,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家,主要從事細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領域研究。1962年5月出生,湖南澧縣人。1982年畢業于複旦大學,同年考入軍事醫學科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并入伍,1994年于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相繼獲生物化學碩士、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少将、研究員,複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
40歲當選院士:麻生明
麻生明院士,有機化學家,主要從事聯烯及其類似物化學方面的研究。1965年5月生于浙江東陽。1986年畢業于杭州大學化學系。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0年獲該所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1歲當選院士:潘建偉
潘建偉院士,實體學家,主要從事量子實體和量子資訊研究。1970年3月生于浙江省東陽市。1992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實體系,1995年獲該校理論實體碩士學位,1999年于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獲實驗實體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1歲當選院士:曹雪濤
曹雪濤院士,醫學免疫學專家,主要從事天然免疫與發炎的基礎研究、惡性良性腫瘤免疫治療應用研究。1964年7月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1990年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獲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42歲當選院士:張希
張希院士,高分子化學家,主要從事超分子體系的構築、調控與功能研究。1965年12月生于遼甯本溪。1986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化學系,1989年、1992年先後獲該校碩士、博士學位。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2歲當選院士:陳竺
陳竺院士,分子生物學家,主要從事血液學研究。1953年8月出生,上海人。1989年獲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3歲當選院士:李燦
李燦院士,實體化學家。主要從事催化材料、催化反應和催化光譜表征方面的研究。1960年1月生于甘肅永昌。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實體研究所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聯合培養理學博士。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3歲當選院士:高松
高松院士,無機化學家,主要從事配位化學與分子磁性研究。1964年2月生于安徽泗縣。198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88年、1991年先後獲該校碩士、博士學位。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3歲當選院士:邵峰
邵峰院士,生物化學家,主要從事病原菌和宿主互相作用的機理研究。1972年1月出生,江蘇淮安人。199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99年于中國科學院生物實體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3年于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3歲當選院士:王曦
王曦院士,材料科學家,長期緻力于載能離子束與固體互相作用實體現象研究。1966年8月生于上海。198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實體系,1990年、1993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現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3歲當選院士:李靜海
李靜海院士,化學工程專家,主要從事顆粒流體兩相系統量化設計和放大的研究。1956年10月25日生于山西靜樂。1982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能工程專業,1984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3歲當選院士:曾益新
曾益新院士,惡性良性腫瘤學家,主要從事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發病機制研究。1962年10月出生,湖南漣源人。1985年畢業于湖南衡陽醫學院(現南華大學),1990年獲中山醫科大學博士學位。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4歲當選院士:趙東元
趙東元院士,實體化學家,主要從事沸石分子篩、納米介孔材料合成、結構和在催化、電池、水處理等能源方向應用領域研究。1963年6月生于遼甯沈陽。1984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0年先後獲該校碩士、博士學位。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4歲當選院士:白春禮
白春禮院士,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先後從事過高分子催化劑的結構與物性、有機化合物晶體結構的X-射線衍射、分子力學和導電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研制成功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系列,在納米結構、分子納米技術方面進行了較系統的工作。1953年9月生,遼甯丹東人。197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81年和1985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4歲當選院士:江雷
江雷院士,無機化學家,主要從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備及實體化學性質的研究。1965年3月生于吉林長春。1987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實體系,1990年獲該校化學系碩士學位,1994年獲吉林大學博士學位。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3歲當選院士:孫斌勇
孫斌勇院士,數學家,主要從事李群表示論及相關領域的研究。1976年11月出生于浙江舟山,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孫斌勇1999年從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05年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後研究後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工作;2012年入選首屆“青年拔尖人才計劃”;2011年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2016年獲得首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9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起在浙江大學工作 ;2022年受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鐘報告 。
45歲當選院士:樊春海
樊春海院士,分析化學與化學生物學家,主要從事核酸化學、生物傳感和生物計算方面的研究。1974年3月生于江蘇省張家港市。199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2000年獲該校博士學位。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化學化工學院院長、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轉化醫學科學中心唐仲英首席科學家,上海市核酸化學與納米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6年大學畢業于南京大學,2000年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2001-2003年在聖芭芭拉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納米973首席科學家,2018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
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國際電化學學會(ISE)和英國皇家化學會(RSC)會士,兼任美國化學會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編,Angewandte Chemie,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CS Nano等十餘份國際知名雜志編委,ChemPlusChem編委會共同主席。
已在Nature等雜志發表SCI論文500餘篇,引用5萬餘次,H因子>110,自2014年起連續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部分成果獲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并獲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美國化學會“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和第十二屆“談家桢生命科學創新獎”。
45歲當選院士:樸世龍
樸世龍院士,自然地理學家、生态系統生态學家,主要從事陸地生态系統與氣候變化互饋作用研究。1976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龍井市。199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2004年獲該校博士學位。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然地理學家,生态系統生态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态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科研骨幹、研究員,北京大學副校長(2023年11月),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樸世龍于1995年9月—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環境科學專業學習,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99年9月—2004年6月在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生态學系自然地理學專業學習,畢業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1月—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員,8月博士後順利出站;2010年8月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2021年11月18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2022年4月任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2022年11月當選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23年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據2022年9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網站顯示,樸世龍在SCI(E)刊物發表論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120餘篇。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上,SCI(E)論文被引25000餘次,有30餘篇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引用超過100次。自然。
45歲當選院士:鄭海榮
鄭海榮院士,儀器儀表與傳感專家,主要從事醫學成像理論、技術與儀器研究。1977年11月生于安徽省長豐縣。2000和2002年分别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6年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獲博士學位。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以第一完成人分别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高場磁共振成像裝置與産業化,2021)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定量超音波成像儀器,2017)。
曾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所長、勞特伯醫學成像研究中心主任(2014-2016),黨委委員、副院長(2016-2024,2023-2024主持工作)。現任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制造業創新中心主任。
45歲當選院士:顔甯
顔甯院士,基礎生物學家,主要從事膜蛋白結構生物學研究。1977年11月生于山東省濟南市。2000年于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2004年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博士學位。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5年—2007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年,年僅30歲的顔甯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現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
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2017年5月7日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職位;2019年4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22年11月1日,顔甯宣布即将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她表示,這次回國是要廣招全球人才,協助深圳建立一個未來能在世界生物醫藥版圖上占據重要席位的醫學科學院。2022年12月10日,深圳醫學科學院(籌)揭牌,顔甯獲發聘書,出任院長。
45歲當選院士:鄭南峰
鄭南峰院士,無機化學家,主要從事表界面配位化學研究。1977年4月生于福建省龍岩市。1998年于廈門大學獲學士學位,2005年于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獲博士學位。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福建龍岩人,無黨派人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新基石研究員、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主持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重大科研項目。已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0餘篇,被引33000餘次;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餘件,國際發明專利3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首屆科學探索獎、教育部青年科學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等重要獎項。主要從事表界面化學研究,與企業合作穩步推進基礎研究在能源、環保等領域的産業化應用,部分技術已被工信部納入首批石化化工行業鼓勵推廣應用的技術産品目錄。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工程院官網,科獎線上彙總整理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工程院官網,科獎線上彙總整理,文章轉摘隻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