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用戶端 編輯 任征斌 王晶
今天(10月7日)起,2024年諾貝爾獎“開獎周”拉開帷幕,六大獎項将逐次揭曉。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7日宣布,美國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和加裡·魯夫坎因發現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而獲得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将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45萬元人民币)。
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圖檔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microRNA是一類新型的微小RNA分子,在基因調控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突破性發現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基因調控原理,該原理對于包括人類在内的多細胞生物至關重要。現在已知人類基因組編碼超過 1000 個microRNA。他們令人驚訝的發現揭示了基因調控的全新次元。事實證明,microRNA對于生物體的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
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維克托·安布羅斯1953年生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漢諾威。1979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79-1985年,他還進行了博士後研究。1985年,他成為哈佛大學的首席研究員。1992年至2007年,他成為達特茅斯醫學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的教授,現在是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自然科學西爾弗曼教授。
加裡·魯夫坎于1952年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伯克利,他于1982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82-198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從事博士後研究。1985年,他成為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和哈佛醫學院的首席研究員,現任遺傳學教授。
豐厚獎金與18K金獎牌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全球科學界最崇高的獎項之一,由瑞典科學家、企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1895年通過遺囑設立,旨在表彰那些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為人類健康和生命科學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該獎見證了無數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突破性成果,并成為全球矚目的科學盛事。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最初的五個獎項(化學獎,實體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經濟學獎在1968年加入)由不同的機構負責評選和頒發。在多年組織協調下形成的頒獎順序傳統中,生理學或醫學獎于10月的第一個星期、在所有獎項中第一個揭曉,拉開“諾獎月”的帷幕。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卡羅琳學院諾貝爾大會(Nobelförsamlingen vid Karolinska Institutet)頒發。該大會由卡羅琳學院的50名教授組成,每年舉行五次會議以讨論獎項提名、選舉諾貝爾獎委員會(the Nobel Committee)以及投票決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由大會選出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是大會的工作主體,由5名任期三年的常駐成員以及10名任期一年的委員會成員外加大會秘書長組成,負責提名者的評估工作。
在上一年獎項頒發之後,諾貝爾獎委員會将會向全世界優秀科學家發出提名邀請,并于2月底截止提名并開始評估。8月,委員會将候選者名單和報告送出大會,由大會在10月決定最終獲獎者。最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諾貝爾獎獎章和證書将會被送至位于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頒獎典禮,以授予獲獎者。
近年來的獲獎者不僅将收獲豐厚的獎金(2023年獎金約合100萬美元),所得獎牌也是由約200克的18K黃金所制,價值不菲。2014年,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Jim Watson出于個人原因拍賣了他的諾貝爾獎牌,最終出價高達410萬美元。他也成為曆史上第一個于在世時出售自己諾貝爾獎牌的人。
圖檔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過去10年獲獎者都有誰?
2023年——美國科學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核苷基修飾,開發出了有效的對抗COVID-19的mRNA疫苗”。
2022年——瑞典科學家Svante Pääbo獲獎,獲獎理由是“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
2021年——美國科學家David Julius、Ardem Patapoutian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溫度和觸覺的受體”。
2020年——美英三位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丙型肝炎病毒”。
2019年——美英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覺和适應氧氣的可用性”。
2018年——美國科學家James P. Allision和日大學學家Tasuku Honjo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抑制負面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
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2016年——日大學學家Yoshinori Ohsumi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另外兩位獲獎科學家為愛爾蘭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獲獎理由是“有關蛔蟲寄生蟲感染新療法的發現”。
2014年——美國及挪威三位科學家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綜合諾貝爾獎官網、新華社、文彙報、上觀新聞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