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刷屏了,“反對教育内卷”的林小英引發争議

澎湃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最近,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在一期訪談節目中的言論,引發了廣泛争議,相關視訊在朋友圈裡刷屏。

刷屏了,“反對教育内卷”的林小英引發争議

在這期節目中,當一名學生問“國内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林小英毫不猶豫地回答:“就是。”她還對目前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現在的教育系統似乎隻為升學做預備。”“當人吃飽了穿暖了,重要的能力其實是玩。”“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隻是為了謀生,你這一生就是個苦役。”

刷屏了,“反對教育内卷”的林小英引發争議

實際上,這些觀點并不是一時興起的雞湯,作為一名教育研究者,林小英對教育有着長期而深入的思考。去年那本反思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的《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态》,集中表達了她對教育的思考,讓她火出了圈。

刷屏了,“反對教育内卷”的林小英引發争議

《縣中的孩子》,林小英著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輿論場上對她的态度卻極度撕裂。許多家長在看完節目之後表示深深共鳴,“看得淚流滿面……”“發人深省!”“希望更多教育管理者看到這樣的反思。”但另一些網友卻表示強烈反對甚至憤怒:“站着說話不腰疼”“自己上了車子,就叫下邊的不要再擠了!”“應試教育的成功者,要截斷這條上升之路嗎?”

為什麼一種觀點能引發如此截然相反的兩種态度?仔細想想,或許并不奇怪。中國小生的學習之苦,可以說是有目共睹。就像在這期節目中,一名學生自我剖析的:“苦讀12年,我的想法竟然是‘坐牢生涯’終于要結束了。”這并不是個例,從一組資料可以看出端倪,大陸學生群體的夜間睡眠時間整體上不足8個小時,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們就被抛入過于激烈的競争中,由此又衍生出一系列問題。他們甚至覺得,“隻有優秀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你學曆不高的話,你就沒有未來,這一輩子就完了。”

學生學得辛苦,家長看得心疼。是以,反對教育内卷,提倡教育減負,是源于人性的最樸素的情感,是對教育現實不滿的一種表達。這樣的訴求值得關注,也确實反映了當下教育的重要問題。

但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反對“反内卷”呢?在這部分人看來,聯考仍是當今社會最為公平的選拔方式,一個孩子,特别是底層的孩子要想出人頭地,最好的途徑仍然是通過埋頭苦讀考上一所好大學。就像張桂梅在一次訪談中所說的:“人家說做題對孩子不好,但我們也沒辦法,隻有這一個辦法。” 這是面對現實,而選擇适應現實。

你不能簡單地判斷誰對誰錯,是積極地參與内卷,還是大聲疾呼反對内卷?這兩種态度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在同一期節目中,當許知遠建議一名英語老師讓學生多看美劇,多看電影時,老師立刻贊同地說:“确實是這樣子,人本來就該是這樣子。”但短暫地頓了一下,又委婉地表示:“但是資源有限,時間也有限。”可見,不僅家長糾結,教師群體也糾結,整個社會都處于一種巨大的沖突當中。

當然,也要說明的是,林小英并不是簡單地反内卷,實際上,她更多是認為目前教育單一的評價體系,遮蔽了孩子們身上多元的價值和個體需求,這是對教育本質的扭曲。教育應該尊重每個人的特點,要為孩子們提供多元的出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能開出一朵花來”。

更為關鍵的問題是,當下社會的經濟環境、上升路徑也在發生微妙變化,特别是當下聯考越來越難完全重制30年前的“知識改變命運”的“功利主義”的承諾。雖然上大學,上好的學校,依然暗含着個人成功的許諾,但是,事實上當下的就業環境、職業發展路徑,已經和30年前并不是一回事。那麼,是不是還要重複聯考的“卷”?“卷”的意義又在哪裡?

正像從林小英的研究中所引出的結論,當下聯考應試教育已經從考生的個人奮鬥,轉向學校之間的“經濟資源争奪”:學校借着聯考成績、錄取率獲得優績排名,得到更多的政府經濟投入。而這種“教育”的鼓勵閉環裡,并沒有學生,更沒有“人”。此外,當中國人口紅利漸漸消失,那麼,未來的孩子有沒有可能擁有一個更寬松的就業、發展環境,而不是延續“狼性十足”的競争?

批評林小英的很多家長,可能堅持聯考是“最最形式公平”的,但是如果整個宏觀環境發生了改變,聯考及應試的意義也将被重估。林小英無疑抛出了很有震撼力的問題(雖然并不是答案):内卷不是教育本身,如果内卷的效益在降低,那麼教育有沒有其他的樣子?

本期編輯 邢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