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更能友善随時回來閱讀更多精彩内容,感謝您的支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句大家所熟悉的歌詞,總能勾起人們心中那份哀傷。這首《送别》創作者便是李叔同,一個在中國近現代文化藝術史上留下一筆濃墨重彩的人物。
李叔同:才華橫溢的文化先驅
李叔同于1880年在天津的一個望族中誕生,從小就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成長。
盡管他出身富貴,但父親的早逝造成家境慢慢的衰落,這一變故對他的性格産生了深遠影響,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
自幼接受嚴謹教育的他,從六七歲起就跟随兄長學習,後來又拜常雲莊為師,研習經典著作與書法藝術,展現出了卓越的文學與藝術才能。
青少年時期,李叔同的才華如泉湧般湧現,對詩詞、書法、金石等領域均有涉獵,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
成年後,他考入輔仁書院,以文章出衆獲得了“李雙行”的美稱,在維新變法運動中,他積極參與,失敗後遷居上海,與滬上名流交往密切,并加入了“城南文社”。
在此期間,他與許幻園等人結為“天涯五友”,共同追求着藝術與文化的夢想。
李叔同的才華并未止步于此。
他曾赴南洋公學就讀,後因校内新舊思想沖突而退學,與許幻園等人共同成立了“滬學會”,提倡新思想,創作新戲劇本、詩歌及歌曲,藝術才華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留學日本時,他不僅積極投身雜志編輯工作,還創辦了話劇團體“春柳社”,由此成為中國話劇事業的開創人物之一。
回國後,李叔同投身于教育事業,任教于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和後來的上海城東女學,後赴杭州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教,緻力于音樂、圖畫教育。
他亦成為西泠印社的一員,并組建“樂石社”,緻力于金石藝術的探索與創作,為中國近現代文化藝術事業的進步貢獻了重要力量。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人生高點,李叔同卻選擇了出家,這一抉擇讓世人深感意外,也引發了無盡的猜測與探讨。
李叔同隐退之謎:三重原因的交織
關于李叔同為何選擇出家,人們給出了多種解釋,其中,遠因、近因以及自我忏悔成為了最為流行的三種說法。
深遠的緣由可以追溯到早年他與夏丐尊的對話。在那次對話中,夏丐尊居士提及了出家為僧的提議,這一提議在李叔同心中埋下了種子,成為了他日後出家的一個潛在因素。
近因則起源于李叔同對斷食療法的興趣與實踐。于虎跑寺經曆的斷食時光,使他深刻體會并向往僧侶的簡樸生活及素食之道。
這種體驗讓他逐漸對世俗生活産生了厭倦感,進而萌生了出家的念頭。在民國六年的下半年,他下定決心奉行素食,并逐漸踏上了出家修行的道路。
而自我忏悔則是另一種更為深刻的解釋。李叔同早年便展現出對物質世界虛無的深刻洞察,他的詩句“人生好比西山月,富貴終歸草頭霜”便是對這種洞察的生動寫照。
雖出身名門,享受着奢華的生活,但他亦擁有浪漫文人的氣質,經曆了豐富而複雜的情感曆程,父親的早逝讓他對世俗生活充滿了憂慮與不安。
面對無愛的包辦婚姻,他選擇留學日本并結識了雪子,最後與她結合,然而,對原配俞小姐的道德負罪感卻讓他内心備受煎熬。
為了尋求解脫與救贖,他選擇了皈依佛門,以“非為紅顔戀凡塵,真愛當斷癡纏情”為誓,實作了自我忏悔與心靈的淨化。
學生豐子恺的解讀:人生三境界的跨越
對于李叔同的退隐,他的學生豐子恺給出了深刻的解讀。豐子恺用三句話将李叔同的一生都囊括進去,這三句話既是對李叔同人生經曆的總結,也是對他精神追求的概括。
首先,是錦衣玉食,家和富貴。李叔同自小成長在一個财富充裕的家,從小就過着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的生活。
然而,這種富足的生活環境并未使他變得浮誇或急躁。
相反,他因為家人的過度期望而逐漸變得沉默寡言,這種性格的形成雖然對他的社交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但也為他日後的才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得益于母親的精心培育,他逐漸在學習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并展現出了傑出才能。
其次,李叔同在學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他對科舉制度和教育體制的不滿讓他将重心轉向了知識追求。他成為了學者、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實作了精神層面的追求。
在上海期間,他展示了卓越的才華,與文雅之士交情深厚,作品廣受贊譽。他在詩詞、書法、金石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藝術成就,同時,他對新思想、新文化的探索與傳播也是其藝術貢獻的重要展現。
終究,物質與精神追求都沒能完全滿足李叔同内心深處的渴望,他追尋更高層次的境界——人生欲,也就是靈魂的追求。這種追求讓他意識到,盡管他的人生已經相當完美,但他仍然需要尋找一種更深層次的滿足。
是以,當一位好友無意中提醒他佛法時,他的人生軌迹開始轉向佛門。這是他追求靈魂深處滿足的表現,也是他決定隐退的真正動因。
嫡孫女李莉娟的見解:靈魂追求的必然結果
身為李叔同的正統孫女,李莉娟對于祖父選擇出家這一行為有自己深刻的見解。她在29歲時于天津大悲禅院弘一法師紀念堂舉行了皈依儀式,并取法号契真。
即使沒有和祖父生活在一起,但因在祖父潛移默化之下成長,她對佛學産生了極大的興趣。
李莉娟覺得,祖父在物質與精神層面都已達到頂峰,是以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靈魂滿足。
祖父選擇學佛出家,是他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必然歸宿,也是他一貫嚴謹認真的人生态度的展現。她非常的贊賞豐子恺先生關于“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層”的觀點,認為祖父出家是一種自然、必然的行為。
在李莉娟看來,祖父的出家并不是一時沖動或逃避現實之舉,而是他深思熟慮後的選擇。他期望通過學佛出家的方式來實作自我解脫與心靈的升華,進而步入一個更為崇高的境界。
這種追求不僅展現了祖父對佛學的深厚造詣,更展現了他對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
李莉娟還提到,祖父出家後,家族經曆了許多變故與困難。不過,這些經曆反而讓他們對祖父的決定和所追求的東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表示将繼續深入研究佛學和弘一法師的人格精神,為傳承與發揚祖父的文化遺産貢獻自己的力量。
是以說,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偶然之舉,而是他人生追求與精神探索的必然結果。
關于李叔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讨論!
資訊來源:
廈門衛視:揭秘丨李叔同出家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