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來到羅春林的小店,瞬間被绮麗多彩的漢服及配飾所吸引。店内陳列有深衣、袍服、襦裙、比甲等各類五顔六色的漢服,羅春林身着素色漢服款款而至,溫婉恬靜,宛若從古詩中走出來的女子。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我從小就喜歡傳統的事物,小時候第一次看到仕女圖時,圖中仕女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我腦海裡。真正接觸漢服是在我讀大學時,那時和其他漢服愛好者一起舉辦了漢服活動,從此,我的人生軌迹和漢服開始慢慢地連結起來。”羅春林說。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漢服并非漢代服飾,而是漢族傳統服飾的統稱。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定型于周朝,并在漢朝時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從先秦到明末,漢服有它的演變過程,而一以貫之的,是儒家禮制的展現。傳統漢服制作技藝采用平面裁剪工藝,其中的刺繡技藝、蠶絲織造技藝、細金工藝等都是非遺技藝。我做漢服十幾年了,制衣技藝來自于家傳,從我太外公算起,到我這裡已經傳承了第四代。”羅春林說道。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羅春林主要從事的是漢服的複原和考據工作,曾複原了《韓熙載夜宴圖》《歌樂圖》等古畫衣飾。對她來說,複原最難的地方在于工藝。現代面料的生産技術與古代有很大不同,材料的質感也存在差異,這就要求複原工藝者要前往蠶絲的原産地搜集原材料,再對照大量文獻、出土報告,才能做出滿意的布料結構和花紋。

“複原漢服需要經常去博物館看實物、查文獻,對我來說,是一個繁瑣但卻樂在其中的過程。”羅春林說,“雖然這些複原款漢服乍一看非常樸素老舊,但整體觀察會發現配色很有格調。”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染色更是考驗工藝水準。反複捶打生絲織物使其柔軟,是為“搗練”;反複紮染,多層暈色,則為“絞缬”。手工縫衣,需要巨大的耐心;紋樣繪制,則需要深厚的繪畫功底。正是在無數耐得住寂寞的日夜裡,羅春林認真完成漢服複原,一套套古韻古香的漢服才能夠呈現在大家面前。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春秋左傳正義》疏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這段話裡可以看出,華夏文明有兩個核心要點:一為禮儀,二為美服。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漢服的曆史悠久、樣式華美、意蘊深遠,不僅承載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更以其獨特的形式展示了衣冠上國之禮儀。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宇宙觀念、哲學思想、禮儀法度、審美品位等,都在漢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羅春林店内展示有明代的禮服——鳳冠霞帔,衣衫闊大,呈現出一種雍容大度、莊重典雅之美,不禁讓人想到明代詩人李蓘所作《嘉靖宮詞八首》:“霞帔星冠赤錦縧,玉熙宮裡薦仙桃。天王親捧瑤函拜,五色龍光生衮袍。”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禮儀為服飾之魂,服飾為禮儀之體。所謂“服以載道”,朱子深衣是最能夠展現漢服禮儀法度的一種制式。該制式的漢服上衣前後共用布四片,象征一年有四季;下裳前後用布十二片,象征一年有十二個月,展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象征天道圓融;交領處成矩狀,象征道地方正;交領右衽使得衣襟在胸前交叉後整體向右傾斜,不僅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認知,也展現了傳統倫理中“以右為尊”的思想觀念。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近兩年,穿漢服出門成了一件越來越時尚的事情。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中不時出現青衣羅衫,裙袂飄飄,給人一種時空交錯之感。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漢之古樸,唐之飄逸,宋之雅正,明之端莊……每一種漢服款式,都曾驚豔了歲月。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心于漢服飄逸靈動、衣袂翻飛的魅力。

“現在喜歡漢服的年輕人更多了,起初是源于他們對‘漂亮的衣服’的喜愛。漸漸的了解了,漢服是穿在身上的曆史,表達了一種文化認同,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展現。”在羅春林看來,把漢服穿在身上,就是對漢服最好的傳承和推廣。

文韻遺藝丨漢服: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山西擁有深厚的發展漢服文化的土壤,據《山西通志》記載,早在盛唐時期,山西的絲與綢就已在“絲綢之路”上通行,且山西人還在西域諸國傳授缫絲織綢技術。現在,我們依然可以從山西出土的一些壁畫、彩塑等文物中看到不同時期流行的漢服款式以及相關的制作技藝。

近年來,漢服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在花朝節、上巳節、中秋節等古代傳統節日,我們也會開展各類漢服活動,希望通過活動,讓漢服‘活起來’,進而‘火起來’,逐漸走向大衆視野。”羅春林說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