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張明剛自選文集《軍履回望》系列專欄自刊發以來,持續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誠如樊希安先生在《軍履回望》序章所言:“論他的寫作成就,我認為最高水準還是展現在理論造詣上。作為黨的進階幹部,明剛具有很高的理論素養,他緊跟黨的理論創新步伐,緊密結合思想和工作實際,深入進行學思踐悟,許多方面的見解獨到而深刻,且善用清新優美的語言,闡述深奧新穎的道理,使人樂于接受,令人耳目一新。是以,他的文章被廣泛采用傳播,不僅擁有大量的網絡讀者,還是一些機關黨團組織的學習教材。”應讀者們的要求,中華善德網将繼續轉載張明剛自選文集《軍履回望》系列文章,敬請大家關注并支援!
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少将副主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張明剛自選文集《軍履回望》後,引發讀者廣泛熱議好評和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軍報軍網、中新社、中青報中青網等主流媒體關注推介。
(張明剛,男,漢族,湖北随州人,研究所學生學曆,中共黨員,陸軍少将軍銜。曾參戰榮立戰功、被評為“火線優秀共産黨員”并在前線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為軍官)
該書由“理論之光”、“軍營之聲”、“心靈之窗”三卷組成,收錄了作者張明剛從軍40年來公開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新聞作品、文學作品183篇、55萬字。這些文章,有30多篇獲獎或被選為教學範文,部分文章被網絡平台轉載百餘次、浏覽量超千萬。
2022年10月,該書首版問世後,受到鐵凝、邵華澤、孫曉雲、孫繼煉、徐貴祥、樊希安等大陸當今文壇大家泰鬥高度評價和廣大讀者喜愛。2023年1月即出第2版,截止2023年8月,不到1年時間,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計印數超過12萬本。2023年2月,團中央青年發展部、人民出版社會同作者張明剛,共同向全國一千餘所高中贈閱一萬餘本《軍履回望》,受到全國廣大青年師生的熱烈歡迎。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說:“讀《軍履回望》,我感受到明剛同志以真誠、笃實之心書寫着從鄉村少年到邊防戰士,到共和國将軍的生動、奮進之路。他的超常勤奮,他對事業始終葆有的敬畏、激情、朝氣,以及對故土、親人、戰友淳樸、深情的描述,洋溢在涉獵廣泛的題材、篇章裡,讀者從中看見了一位時代追夢者有血有肉、有膽識、有擔當的英姿和風貌。”
中國記協原副主席、《解放軍報》原總編輯孫繼煉将軍說:“明剛是寫作高手快手多面手,堪稱雜家大家……《軍履回望》一書,集明剛四十年心血智慧汗水之大成。”
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軍事文學委員會主任徐貴祥說:“在我看來,《軍履回望》可以作為軍營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輔導教材。”
原國務院參事、三聯書店原主要負責人樊希安說:“我感到明剛這部文集具有教科書意義,不僅适合普通讀者閱讀,更适合黨員幹部和新聞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學愛好者、老幹部工作者閱讀,誰讀誰受益。”
【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心靈之窗卷》“熒幕回聲”闆塊之《火紅的晚霞(上) 》
(本文原載《中華老年報》1997 年 10 月 27 日頭版頭條,與李振東、謝聯輝合作)
火紅的晚霞(上)
——中國人民解放軍離休幹部生活集錦
背景提示:1997 年上半年,本書作者受命參與策劃拍攝制作大型電視紀實片《火紅的晚霞》上、下集,并主筆撰寫解說詞。該片在中央電視台一、七頻道播出後,反響熱烈,收到大量觀衆來信,廣受好評,稱這部片子“熱情讴歌了一大批為中國革命事業獻身的離休幹部壯心不已、無私奉獻的光輝風采。不僅寫出了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也寫出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是對革命者人生觀、幸福觀、價值觀的最好注釋!”“是一部用社會主義公德心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優質食糧!是一首高亢的正氣歌!”并紛紛要求重播該片。本書收錄于此的《火紅的晚霞》和《神聖的使命》兩篇文章,就是根據該片部分解說詞改寫的。
心壯歲暮時,晚霞紅似火。
軍隊裡的離休幹部——共和國的功臣們,仍然心懷無比忠貞的信念,執着地延伸一段段新的航迹。
他們的昨天已經存入青史,他們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在新時代留下的新印迹
這裡首先介紹的是許多人熟悉的幾位老幹部。
他們不僅有一部部血染的回憶錄,還有一串串說不完的新鮮事。
人們不會忘記電影《平原遊擊隊》裡的隊長李向陽,他的主要原型是原北疆軍區司令員郭興。他離休安置到洛陽後,與洛陽駐軍幹休所 20 多名老幹部組成了社會治安督導團。幾年來,由郭興任團長的這個“編外”團體,積極為市委、市政府獻計獻策,被大家稱為與該市四套班子享有同等威望的特殊“班子”。他們還走上街頭、市場維持社會治安,使不法分子聞風喪膽。
高玉寶,是人們熟悉的名字,他的《半夜雞叫》和《我要讀書》,深深地影響了幾代青少年。離休後,這位老戰士仍然筆耕不辍,用心血和汗水撰寫了《高玉寶》續集,又為廣大青年官兵提供了一部優質而生動的愛國主義好教材。他一面辛勤寫作,一面到基層部隊和地方做傳統報告。多年來,他作報告1000 多場,直接聽衆達 100 多萬人次。
楊育才,以他和他的戰友們的故事編演的現代平劇《奇襲白虎團》,曾轟動全國,享譽神州。他離休後,繼續發揚革命戰争年代的光榮傳統,積極投身于關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以自身的經曆影響和激勵着廣大青年學生成長進步,為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評為全國關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電影《董存瑞》深深印在幾代人的心海中。老英雄郅順義是董存瑞的同班戰友。在和平時期,他把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擔任着 90 多所學校的名譽校長等職務,為青少年作傳統報告近千場。
無私地釋放生命的能量
在這些老人的心中,榮譽永遠屬于人民,而他們永遠甘當人民的公仆,把自己的一生融入為人民服務的偉大事業中。
1983 年 6 月,在喀喇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工作了 30 多年的老八路龐龍離休了。他毅然回到家鄉山西靈石縣牛家峪村,幫助鄉親們脫貧緻富。通過調查研究,他認為“山區要緻富,種糧加種樹”。于是他帶頭做試驗,挽起褲子下地育苗。餓了,啃上幾口幹糧;渴了,喝上幾口白開水。整整 14 年,龐龍就這樣幫助鄉親們走上緻富之路,使這個貧困村由個人所得不到 100 元增加到了2000 元。
把貧困地區變成富裕之鄉,是離休幹部劉九令這位參加革命 60 年的老紅軍晚年的夢想。而今,他的夢想已變成現實。1987 年,劉九令帶領家人來到滹沱河畔,開始了人們稱之為“第二次長征”的奮鬥。就這樣,他一幹就是 8年,率先在幹旱的荒灘上建起 60 畝果園,繼而又引導當地群衆向荒灘宣戰,在荒灘上又建起了 2 萬畝果園,使這塊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聚寶盆”,年産值達 4000 多萬元。滹沱河畔的鄉親們親切地稱這裡為“紅軍果園”。
在山西五台山區,有這樣一個老幹部被人們争相傳頌着,他就是被譽為“農機八路”的張玉樓。1980 年,張玉樓離休回到了闊别幾十年的家鄉。當他了解到偏僻山區沒有農機修理廠,農機完好率很低,嚴重制約農業生産發展的情況後,決心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力量。于是,他毅然當上了義務修理工。至今,張玉樓已擔任義務修理工 17 年,全縣 514 個村,他跑了 460 多個。戰争年代裡結下的軍民魚水深情,而今又在這位老八路身上得到了發揚光大。
這些鬓發斑白的老戰士,依然和人民群衆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在偏遠的山村、在荒涼的戈壁灘、在大江南北、在長城内外,到處留下了他們的足迹……
87 歲的老紅軍、河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劉大坤,離休後幫助栾川建立的猕猴桃罐頭廠,年創利潤 1000 多萬元。
在江西贛南革命老區,無人不知軍隊離休幹部周啟琢回鄉創辦的“周屋文化活動中心”。
1966 年離職休養的老紅軍周冒清,不甘過清閑的日子,毅然告别武漢市,舉家遷往鄂西,為偏僻山鄉緻富出力。
……
這些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老同志,僅僅隻是千千萬萬軍隊離休老幹部的代表。
持續鼓滿生命的風帆
當戰火硝煙成為遙遠的往事,當歲月的風霜洗盡韶華,這些已經步入人生之秋的老人們,又在創造新的榮光。
一位老人在古稀之年戴上了博士帽,創造這個奇迹的是離休幹部譚培福。
他離休後,經過刻苦學習,創立了“能量疏經點穴法”,在第 34 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上,被授予醫學博士學位,為祖國赢得了崇高的榮譽,為離休老人的晚年增添了一段傳奇。
每天清晨,許多人還在睡夢中,這條馬路上便響起了掃帚聲,掃路的老人叫蘇子秀,一位 1934 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一位二等甲級殘疾軍人。他離休30 多年,義務清潔工也幹了 30 多年,掃過的路面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周。
“老牛明知夕陽晚,不須揚鞭自奮蹄”。謝樹桂離休後,用兩年多時間學完了北京律師函授學院的 13 門法律專業課程,并于 1986 年被湖南省司法廳聘為特邀律師。10 多年來,謝樹桂堅持學法用法,宣傳法律知識,先後參與辦理各類案件 150 多起,上普法課和政治教育課 300 多場,聽衆達一萬多人,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離休老軍醫沈耀生的診所,10 年來先後為官兵和駐地群衆治病 45 萬人次。
經他精心治療,癱瘓者站立起來的就有近百人。許多同志不了解他離休後為什麼有福不享,還這麼忙?他說:“我雖然年齡大了,但作為一名老共産黨員,為人民服務是沒有止境的。”
他們昔日的赫赫戰功令人欽佩,他們今日關心教育下一代的功績同樣令人欽佩。
總參謀部原顧問、94 歲高齡的孫毅老将軍退居二線後,一直堅持給青少年講傳統。
老八路王遐方1984 年與河南省安陽市離退休老同志共同發起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關心下一代協會”。
四川省宜賓軍分區幹休所關心下一代工作小組,幾年來在當地中國小作報告 100 多場,資助 250 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并幫助 30 多名失足青少年走上健康成長道路。
由 8 名老紅軍、老八路組成的吉林省軍區長春第四幹休所關心下一代工作小組,10 年來為青少年作報告 300 多場。
海軍原顧問、離休幹部段德彰和夫人,義務撫養、照顧和教育 8 名孤兒成人成才,捐資救助 9 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秋天的偉大,在于它把果實獻給了人類。
生命的高貴,正是因為他把光和熱獻給了為人民服務的崇高事業。
來源:《軍履回望》張明剛自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