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已然躍居世界第二強國之位,經濟、軍事及科技領域,皆是如此,展現出強大的綜合實力與無限的發展潛力。
僅僅75年的時間,我們就讓一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重新屹立于中國的東方。
這一路走來,我們自身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光強調我們的努力,也是不客觀的。
我們的崛起,和其他的三個國家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系。
到底是哪三個國家呢?我們來一一盤點。
第一個國家:蘇聯及俄羅斯。
蘇聯在1991年解體,而俄羅斯成為其遺産的重要繼承國,是以兩者我們放在一起說。
新中國建立之後,與蘇聯的關系本來比較尴尬,雙方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等問題上存在着不小的分歧。
但是,北韓戰争爆發後,由于蘇聯不敢直接參戰,中國不得不承擔起對抗美國的任務。
志願軍的不斷勝利,讓蘇聯人對我們刮目相看。
為便于就近支援戰事,蘇聯把衆多重工業生産設施皆遷移至中國,此舉措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中國工業化的開始,就在這一時刻。
蘇聯對我們的幫助,還不僅限于此。
斯大林逝世後,新上任的赫魯曉夫為擷取中國支援,向我們給予了極為全面的援助。
衆多蘇聯專家來到中國,悉心培育出大批優秀人才。他們的到來,為大陸人才培養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之後,我們能在火箭、原子彈等領域取得進展,也或多或少有蘇聯的功勞。
同時,蘇聯還給中國提供了貸款,解決了大陸建國初期資本嚴重不足的窘境。
在1959年,中蘇兩國關系生變,諸多合作項目無奈被迫中止,這種局面給雙方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雙方的關系,也是以冷淡了三十多年。
但是,在戈爾巴喬夫時代,兩國關系開始緩和。
蘇聯解體後,繼承其主要“遺産”的俄羅斯,因為經濟政策的失誤陷入貧困。
借着這個機會,大陸用比較優惠的價格,購買了很多前蘇聯的先進武器。
于大陸而言,意義最為重大的,當屬蘇 27 戰鬥機以及其生産線。它們的存在,具有非凡的戰略價值和深遠影響。
蘇27戰鬥機
蘇27引進的意義有三點:成品的戰鬥機,讓大陸得以訓練出了大量能飛三代機的飛行員。
而生産線的引進,也讓我們徹底吃透了蘇27的技術。
後來,我們能發展出自己的殲11、殲16,都與此有關。
殲11
而跟随蘇27進入中國的先進航空發動機,也讓我們在這個領域打開了一扇大門。
之後的太行、峨眉系列發動機的研制成功,都和前蘇聯的先進航發脫不開關系。
可以說,今天中國空軍的大發展,與俄羅斯的關系很大。
另外,俄羅斯是個能源大國。
而中國在這方面,遠不如他們的得天獨厚。
是以在經濟發展中,俄羅斯出能源、中國出産品的模式,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
俄羅斯總是說,中國買了很多他們的打折石油,占了便宜。
但同時,也正是依靠着中國價廉物美的工業品,俄羅斯才能在西方大力度制裁的情況下,仍然保證了經濟的發展。
中俄雙方,逐漸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在經濟生活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第二個促進我們發展的國家,是烏克蘭。
别看今天的烏克蘭,是個在戰争中苦苦掙紮的貧困國家。
但是他對于我們的軍事發展,同樣是作用不小。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烏克蘭,中國的海陸空三軍,都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在蘇聯解體之時,烏克蘭也繼承了不少的遺産。
雖然他們也同樣貧窮,但是手中掌握的半成品軍備,和一些核心技術,仍然是當時的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
他們的艦船動力系統技術、運輸機設計能力、坦克發動機技術,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是以在當時,大陸就花了很大力氣,和烏克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我們軍艦上使用的瓦斯輪機、坦克上使用的柴油機,就都是在烏克蘭的技術上發展出來的。
烏克蘭對中國幫助最大的,莫過于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
當時,烏克蘭配置設定到的蘇聯遺産中,包括還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艦。
“瓦良格”号
大陸為了避開西方的封鎖,得到這艘軍艦,不得不讓人以個人的身份去購買。
這個過程一度很不順利,中國方面曾經面臨出局。
未完工的“瓦良格”号
但是,在南韓因為金融危機而無法完成交易後,烏克蘭方面立刻找到我方的購買人員私下商議,并且以最快的方式達成了協定。
而且,烏克蘭還買一送一,提供給我們了大量設計圖紙。
未完工的“瓦良格号”
後來在經過了一個十分艱難的回家曆程,“瓦良格号”終于來到了中國。
并且以“遼甯艦”的身份加入人民海軍,開啟了大陸的航母時代。
光有航母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艦載機。
而烏克蘭,正好有滑躍式艦載機蘇33的原型機——T-10K-3。
這種飛機除了在蘇27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改進之外,還具有一對鴨翼。
大陸在得到相關消息後,也将這架飛機收入囊中。
而這架飛機的出現,讓我們在短距起飛和鴨翼布局的研究方面,有了極大的提高。
如今,我們不僅在艦載機上做到了完全自給自足,還将部分技術貢獻給空軍,并在殲20戰鬥機的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應該說,如今中國軍事的強大,和烏克蘭的關系密不可分。
第三個對大陸發展産生巨大促進的國家,可能會讓很多人想不到。
因為,這是一個和我關系極其複雜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有“世仇”的。
這個國家,就是日本。
日本是美國的馬前卒,在1972年中美關系破冰後,日本趕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在雙方共同發表的聯合聲明中,中國明确表示,放棄日本的戰争賠款。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求日本承認大陸政府的合法性,并且永遠放棄在東亞稱霸的念頭。
以這個聲明為基礎,雙方的經濟往來變得非常密切。
改革開放之後,日方企業和資本開始大量進入大陸,成為推動我們經濟騰飛的第一把柴火。
自從1979年開始,日本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
經過曆年的累積,總額達到了兩千九百億人民币。
同時,日本銀行還給大陸提供了大量貸款。
在21世紀之後,其貸款速度,從原先的5年一次變成了一年一次。
日本資金的援助項目,涵蓋了衛生、教育、農業等144個大小領域。
在私人企業方面,日方也曾經是中國最大的資金平台。
如今威名赫赫的阿裡巴巴,其背後的最大出資人,就是日本的軟銀集團。
除了資金上的支援,日本在工業技術方面,也和大陸的合作很深。
中國的第一批合資車企,幾乎全部來自日本。
同時,在高鐵、港口、電力、通訊、環保等方面,雙方都有合作。
而我們在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内,都是扮演徒弟的角色。
如今,中國制造之是以能傲視全球,确實離不開日本曾經的技術轉移。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一點,日本給我們幫助的背後,也隐藏着自己的目的。
一大批日本人以經濟援助為幌子,在中國開設學校、推動大型城市的“日本化”、以“中日友好”為名号召忘記抗日戰争、甚至為當年的侵略者和漢奸樹碑立傳。
如今很多人都表示,日本就是想以經濟為手段,達到他們當初無法用軍事手段達到的目的。
關于這點,我們需要提高警惕。
其實,中國人從來不缺少智慧,也不缺少踏實肯幹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崛起,是早晚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外部因素不少。
但是,我們必須要認清一個現實: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從來都是利益為先的。
那些國家幫助我們,不過是利益交換使然。
因為别人的一些幫助,就盲目地感恩戴德,這種思想是不可取的,也是危險的。
隻有我們不斷強大,才能在未來的世界利益配置設定中占據主導地位。
參考資料:
1、人民網 《親曆者:烏克蘭售中國瓦良格号很高興 像中大獎》
2、參考消息 《新中國70年的世界印記|中蘇建交标志着新中國向世界舞台邁出第一步》
3、文彙報 《日本對中國援助之外的曆史和解之路 | 沙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