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吳健雄成為首位登上美國郵票的華人,遺憾的是曾兩次錯失諾貝爾獎,在她身上有着怎樣的貢獻和經曆呢?
吳健雄,1912年出生于江蘇太倉的一戶書香世家,父親吳仲裔是一位深具遠見的教育家,對女兒的教育非常嚴格,秉持對知識的渴望,他在1930年踏入中央大學實體系的殿堂。
求學歲月裡,吳健雄有幸拜入著名實體學家施士元教授的門下,施教授作為居裡夫人的傑出弟子,在吳健雄的心田播下對科學無盡探索的種子。
在施士元的悉心栽培下,吳健雄學業上出類拔萃,屢獲佳績,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積極參與各類科研實踐。
1934年,吳健雄以一篇題為《證明布喇格定律》的畢業論文,順利獲得學士學位,這一成就并未讓她停下腳步,激發她對科學更高峰的追求。
兩年後,吳健雄懷揣着對科學的無限熱愛,赴美深造,來到享有盛譽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那裡彙聚當時實體學界的衆多巨匠,包括歐内斯特·勞倫斯等重量級人物。
在大師們的言傳身教下,吳健雄的視野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寬,科研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在伯克利的日子裡,吳健雄繼續深耕實體學領域,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科研風格。經過數年的刻苦鑽研,194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摘得實體學博士學位,這是她科學道路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
1944年,二戰的硝煙彌漫全球,美國為在這場科技競賽中占據先機,秘密啟動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在這一曆史性的科學壯舉中,吳健雄作為唯一的華人女性科學家,成為項目不可或缺的一環。面對原子爐中連鎖反應驟停的嚴峻挑戰 ,成功解鎖這一技術難題,更為“曼哈頓計劃”的最終成功貢獻關鍵力量。
1945年7月16日,人類曆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引爆,吳健雄在幕後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因性别與族裔雙重界限,遺憾錯失諾貝爾獎,這一不公或許是那個時代對女性科學家普遍偏見的縮影。
1956年,實體學界迎來一場思想的風暴,楊振甯與李政道兩位實體學家攜手提出“宇稱不守恒”這一颠覆性的理論,面對這一理論的驗證需求,他策劃執行一項精妙絕倫的實驗。
數月辛勤耕耘後,吳健雄以無可辯駁的實驗結果證明“宇稱不守恒”理論的正确性,這一發現震驚科學界,為楊振甯與李政道赢得諾貝爾實體學獎的殊榮。
盡管吳健雄貢獻如此巨大,卻因性别歧視未能親自站在領獎台上接受這份榮耀,至此,他兩次遺憾錯失諾貝爾獎。面對這樣的遺憾,吳健雄淡然處之,繼續不斷探索未知,追求真理。
1981年,吳健雄與其丈夫袁家骝在曆經海外多年的奮鬥後,終于踏上祖國的熱土,不久接受北京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的邀請,擔任名譽教授。
這一新角色中,吳健雄通過高頻率的演講,不斷激發着年輕一代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在回饋社會、助力教育方面,吳健雄也不遺餘力,慷慨解囊捐贈25萬美元用于明德學校的建設。她集思廣益,積極邀請來自海内外的傑出科學家擔任學校顧問,共同為祖國科技教育事業出謀劃策。
此外,吳健雄與袁家骝共同設立實體實驗獎學金,表彰那些在實體實驗領域有着卓越才能的青年學子。
時光荏苒,2021年2月,美國以發行永久郵票的方式,向吳健雄這位傑出的華人科學家緻以最高敬意,她成為首位登上此類郵票的華人,與愛因斯坦、費曼等科學巨匠并肩。
吳健雄用自己能力,展現中國女性的力量,讓我們向她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