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許光達逝世,家人發現其臨終絕筆,看後不禁潸然淚下
1969年的一個寒冷冬日,北京城籠罩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裝甲兵司令員、開國大将許光達在醫院悄然離世,享年67歲。當消息傳開,無數人為這位功勳卓著的革命前輩黯然神傷。
許光達将軍的一生,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從黃埔軍校到蘇聯留學,從延安到解放戰争,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裝甲兵建設,他始終以一個堅定的共産黨員姿态,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鬥不息。
然而,就在家人整理遺物時,一個意外的發現讓所有人為之動容。在一本《毛澤東選集》的扉頁上,發現了許光達臨終前留下的一首詩。那剛勁有力的筆迹,仿佛訴說着一位老共産黨員生命最後時刻的心聲。
當家人看到這首詩時,淚水不禁奪眶而出。這首詩究竟寫了什麼?為何能讓家人如此感動?許光達将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又想要向後人傳達怎樣的資訊呢?
說起許光達的革命生涯,那可真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傳奇史。這位湖南長沙的青年,在1920年代就已經投身革命洪流,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奔走呼号。
1924年,年僅22歲的許光達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要知道,當時的黃埔軍校可是彙聚了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競争激烈得很呐!許光達憑借着過人的勇氣和才智,成功擠進了這所軍事學府的大門。
在黃埔的日子裡,許光達可不是混日子的主。他勤奮刻苦,文韬武略樣樣精通。有一次軍事演習,許光達帶領的小分隊在山林中迷了路。換做别人,恐怕早就慌了神。可許光達呢?他冷靜觀察,利用星象和地形,帶領大家安全傳回。這一手,可把教官們驚訝得不輕,直誇許光達有将帥之才。
畢業後,許光達參加了北伐戰争。在槍林彈雨中,他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有一次,部隊遭遇敵軍伏擊,情況危急。許光達臨危不亂,指揮部隊化被動為主動,不僅突出重圍,還給敵人來了個漂亮的反擊。這一仗,讓許光達的名字在軍中傳開了。
可是,革命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許光達義憤填膺,毅然決然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中去。
在洪湖根據地,許光達率領紅軍戰士與敵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争。可誰曾想,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許光達身負重傷。為了保護這位優秀的革命幹部,黨組織決定把他送往蘇聯療養和學習。
1930年,許光達來到了蘇聯。在那裡,他不僅治好了傷,還如饑似渴地學習起來。坦克、大炮、戰術、戰略,許光達把所有能學的都學了個遍。誰能想到,這些知識日後會成為他上司大陸裝甲兵建設的寶貴财富呢?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許光達心急如焚,向黨組織提出回國請求。他說:"國難當頭,我怎能安心在國外學習?請組織把我送回去,我要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保衛祖國!"
經過千辛萬苦,許光達終于回到了延安。那一天,他站在寶塔山下,望着黃土高原的落日,眼中閃爍着激動的淚光。他知道,自己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到了革命的中心。
在延安,許光達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的賞識。1938年的一天,毛主席在中央軍委的窯洞裡接見了剛從蘇聯回來的幹部們。當他看到許光達時,立刻熱情地握住他的手,笑着說:"你是長沙人啊,咱們是老鄉呢!"
許光達向毛主席彙報了自己在蘇聯的學習情況。毛主席聽得連連點頭,對許光達說:"你學的這些知識,對我們建設新型軍隊很有用啊。我代表黨中央歡迎你們回國,希望你們為革命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此,許光達就在延安紮下了根。他先是被任命為抗日軍政大學的教育長,為革命培養了大批人才。1942年春,許光達又被派往山西,擔任了八路軍第120師第2旅旅長。
在山西的日子裡,許光達帶領部隊與日寇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争。有一次,敵人對根據地發動"掃蕩",許光達靈活運用遊擊戰術,帶領部隊與敵人周旋。他們白天隐蔽在山林裡,晚上出來打遊擊。這一招,可把日本鬼子整得夠嗆,最後隻能灰溜溜地撤退了。
解放戰争爆發後,許光達擔任了晉綏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他帶領部隊轉戰晉中、晉北,多次打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1947年,許光達率部西渡黃河,參加了著名的高家堡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許光達指揮若定,運籌帷幄。他根據地形特點,巧妙地設定了埋伏,将國民黨精銳部隊一舉殲滅。這一仗,不僅打出了我軍的威風,也讓許光達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從黃埔軍校的青澀學生,到叱咤風雲的野戰軍司令員,許光達的革命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一個真正的革命者,能夠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永不言棄,為理想信念奮鬥終生。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許光達站在天安門廣場上,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期待。他知道,新的征程即将開始。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和毛主席深知建設一支現代化軍隊的重要性。1950年6月,中央軍委下達了一道重要指令:任命許光達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這個任命可不是輕易做出的。毛主席曾說:"我們要從目前的實際出發,先從坦克開始,讓許光達主持負責裝甲兵的工作。"
接到任命的那天,許光達立即召集了幾支坦克部隊的上司,開了一個長達數小時的會議。會上,他提出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按照統一的編制整編部隊;二是抓緊幹部培養。說幹就幹,許光達很快就把詳細的計劃整理成檔案,呈報給了黨中央和毛主席。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的中國裝甲兵,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全國僅有兩個戰車師,一個戰車團,坦克總共才500多輛,而且大多是從國民黨手中繳獲的老古董。面對這種局面,許光達沒有絲毫退縮。他常對同志們說:"我們雖然起步晚,但隻要我們勤學苦練,一定能趕上去!"
就在許光達帶領大家熱火朝天地組建裝甲兵部隊時,一個意外的挑戰來了。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爆發。短短幾個月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奉命入朝作戰。對于新組建的裝甲兵是否參戰,一時間争議很大。
這時,毛主席拍闆做了決定:"往娘懷裡躲的崽沒出息,我們要在戰鬥的過程中組建裝甲兵。"許光達聞言,立即帶領機關參謀人員深入基層,幫助部隊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他要求大家在三個月内完成一年的訓練任務,做好随時入朝的準備。
1951年夏,中國裝甲部隊分批入朝。在北韓戰場上,我軍的坦克數量遠遠少于美軍,雙方的實力比約為1:10。面對如此懸殊的差距,許光達沒有退縮。他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靈活機動的作戰政策。
有一次,美軍的坦克大搖大擺地開到前沿陣地射擊。許光達指揮坦克一師,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戰術。我軍坦克趁着夜色,悄悄潛伏到有利地形。等到天亮,美軍坦克剛一露面,我軍就給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這一仗,不僅打掉了敵人幾輛坦克,更打出了中國裝甲兵的威風。
北韓戰争結束後,許光達将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研制國産坦克上。他多次向中央軍委建議:"我們國家必須有自己的坦克制造廠,五年或者十年的時間必須完工。"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大陸在"一五"計劃中籌建了第一個坦克制造廠——617廠。
為了盡快生産出性能先進的國産坦克,許光達經常親自到617廠視察工作。有一次,工廠在坦克發動機研制上遇到了難題。許光達二話不說,就在工廠裡住了下來。他和技術人員一起查資料、做實驗,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終于攻克了這個難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1958年12月,大陸自行研制的T-54A中型坦克終于下線了。當第一輛嶄新的國産坦克駛出工廠大門時,許光達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握着勞工們的手說:"同志們,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坦克!這是咱們中國人的驕傲啊!"
195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慶典上,許光達陪同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了國産坦克部隊。當坦克車隊轟鳴着駛過天安門廣場時,毛主席拍着許光達的肩膀說:"從革命年代一直跟着我走到現在,辛苦你了。"
這句話,讓許光達想起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從黃埔軍校的學生,到延安的幹部,再到如今的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中國革命的艱辛與輝煌。而今,看着威武的國産坦克列隊駛過,許光達深深感到,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終于開花結果了。
在許光達的上司下,中國的裝甲兵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國裝甲兵的崛起,不僅增強了國防實力,更為中國的工業化程序做出了重要貢獻。許光達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新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許光達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始終保持着一顆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在許多人眼中,他不僅是一位軍事家,更是一位心系百姓的人民公仆。
196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讓全國上下陷入了困境。糧食減産,百姓生活艱難。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裝甲兵幹部的親戚紛紛來到機關大院"避難"。面對這種情況,許光達立即召開黨委會議,嚴格限制這種行為。
有人可能會問,許光達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知道,當時軍隊的條件相對較好,很多人都想方設法往裡面鑽。但許光達認為,作為人民子弟兵,更應該和人民同甘共苦。他常說:"我們吃得比老百姓好一口,就是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信任。"
然而,事情并沒有這麼簡單。就在許光達下達限制令沒幾天,他的親兄弟也來到了北京。這下可好,整個裝甲兵機關大院裡都議論紛紛,大家都在看許光達怎麼處理這件事。
許多人以為,許光達肯定會網開一面,畢竟那是自己的親兄弟啊。可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許光達的妻子鄒靖華在當天晚上就向他們提出了回鄉的請求。
許光達的四哥許德富聽了這話,頓時火冒三丈。他氣沖沖地說:"這個地方,就數你們官大,你們不發話,誰會趕我們走?"
面對兄長的質問,許光達沒有動怒,而是平靜地說:"哥,你說得對,我是當官的。但正因為如此,我更應該以身作則。現在國家困難,我們更應該和老百姓同甘共苦。"
許德富和許德強兩兄弟聽了這話,悄悄溜進了廚房。他們翻箱倒櫃,想看看這個"大官"到底吃些什麼好東西。可是,他們找來找去,發現整個廚房裡隻有一些綠乎乎的小球藻。
這一發現讓兩兄弟大吃一驚。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堂堂的裝甲兵司令員,竟然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吃的是這種東西。兩天後,他們默默地踏上了回家的列車。
然而,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許光達的弟弟許德強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病倒了。許光達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往火車站,把弟弟送到了當地醫院。可惜為時已晚,許德強還是離開了人世。
醫院的屍檢結果讓所有人都震驚了:許德強并沒有什麼嚴重的疾病,隻是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導緻胃部萎縮——簡單來說,就是餓死的。
這個消息傳開後,當地的鄉親們都不了解許光達。有人甚至說他是"當了司令,餓死弟弟"。面對這些議論,許光達沒有辯解,隻是默默地安排好了弟弟的後事。
其實,許光達何嘗不心痛呢?但他始終認為,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就應該把有限的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他常說:"我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們更應該關心群衆的疾苦。"
許光達的這種精神不僅展現在生活中,也展現在工作中。1962年,他帶隊視察某坦克團。當時正值隆冬,天寒地凍。許光達看到戰士們穿着單薄的棉衣在操場上訓練,立即脫下自己的大衣給了一位年輕戰士。
有人勸他說:"許司令,您年紀大了,别着涼了。"許光達笑着說:"我這把老骨頭沒事,倒是這些年輕人,可是咱們國家的未來啊!"
許光達不僅關心戰士們的身體,更重視他們的精神成長。他經常強調:"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打仗的新型軍人。"在他的倡導下,裝甲兵部隊開展了大規模的文化學習和技術教育訓練。
有一次,許光達在視察某部時,發現一位年輕戰士在休息時間看《紅樓夢》。許光達非常高興,他和那位戰士聊了很久,還鼓勵他多讀些好書。許光達說:"咱們當兵的,不僅要會打仗,還要有文化。隻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新型軍人。"
許光達的為民情懷,不僅展現在他對戰士們的關懷,更展現在他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他常說:"我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們就應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許光達的影響下,許多年輕軍官也養成了艱苦樸素的作風。有一次,一位年輕幹部的家屬來部隊探親,看到丈夫的宿舍簡陋得隻有一張床、一張桌子,頓時淚如雨下。那位年輕幹部安慰妻子說:"這是許司令教導我們的,要和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
許光達的為民情懷,不僅感染了身邊的同志,也影響了他的家人。他的兒子許延濱從小就耳濡目染父親的革命精神。長大後,許延濱也參軍入伍,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為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69年的秋天,北京城籠罩在一片肅穆的氛圍中。許光達将軍在醫院悄然離世,享年67歲。這位為新中國裝甲兵事業奮鬥終生的開國大将,最終還是沒能抵擋住病魔的侵襲。
許光達的兒子許延濱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後,立即趕到醫院。面對父親的遺體,許延濱失聲痛哭:"爸爸,你走得太早了,我和媽媽都還想你啊!"
在整理許光達的遺物時,許延濱和家人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物品——一本《毛澤東選集》。這本書本身并不特别,但它的扉頁上卻寫着一首詩,筆迹剛勁有力,顯然是許光達臨終前留下的。
當許延濱看到這首詩時,眼淚不禁奪眶而出。他顫抖着手,小心翼翼地讀出了這首詩:
"百戰沙場驅虎豹,萬苦千辛膽未寒。
隻為人民謀幸福,粉身碎骨若等閑。"
這首詩雖然隻有短短四句,卻蘊含了許光達一生的革命情懷和為民初心。"百戰沙場驅虎豹",道出了許光達從黃埔軍校到延安,再到解放戰争的峥嵘歲月;"萬苦千辛膽未寒",展現了他面對艱難困苦時的堅毅品格;"隻為人民謀幸福",展現了他始終不渝的為民情懷;"粉身碎骨若等閑",則表達了他為革命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
許延濱拿着這本《毛澤東選集》,回憶起父親生前的點點滴滴。有一次,許光達帶他去參觀坦克工廠。看着威武的坦克從流水線上駛下,許光達對兒子說:"延濱啊,你看這坦克,它不僅是我們國防的重器,更是咱們勞工智慧的結晶。我們搞裝甲兵,就是要保衛咱們的勞工農民,保衛咱們的社會主義江山。"
還有一次,許延濱陪父親去農村視察。許光達看到村民們辛勤勞作的場景,對兒子說:"我們軍隊是從人民中來的,也要為人民服務。你看這些種地的老鄉,他們養活了我們,我們就要保護他們的安全。"
這些話語,在許延濱的腦海中久久回蕩。如今再看這首詩,許延濱更加了解了父親的初心和使命。
許光達的妻子鄒靖華看到這首詩,也不禁淚流滿面。她想起了1960年那場大災難時的情景。當時,許光達的兄弟們來北京避難,但許光達卻堅持要他們回鄉。鄒靖華曾經不解地問丈夫:"他們都是你的親兄弟啊,為什麼不留下來?"許光達回答說:"正因為我是當官的,更應該以身作則。現在國家困難,我們更應該和老百姓同甘共苦。"
許光達的戰友們得知這首詩的存在,紛紛前來悼念。他們回憶起許光達生前的點點滴滴,更加感慨萬千。
有位老戰友說:"記得有一次,我們在北韓戰場上,敵人的坦克像潮水一樣湧來。許司令臨危不亂,指揮我們的坦克靈活機動,打了一場漂亮的遭遇戰。戰後,他對我們說:'同志們,我們的坦克雖然不如敵人的先進,但我們有信念,有勇氣,就一定能打敗他們!'"
另一位戰友則回憶道:"許司令對待下屬,總是嚴而有愛。有一次,一個年輕戰士在操作中出了差錯,許司令沒有批評他,而是親自示範,耐心教導。他常說:'我們要培養的是既懂政治、又懂技術的新型軍人。'"
許光達的秘書也來到了現場。他說:"許司令生前最喜歡讀的就是《毛澤東選集》。每當遇到難題,他總是翻開這本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常說:'毛主席的思想是我們的指路明燈,我們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這首詩很快在軍隊内部傳開,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官兵自發組織學習會,深入讨論許光達将軍的革命精神和為民情懷。有的部隊還把這首詩刻在了營房的牆上,激勵官兵們繼承許光達将軍的遺志,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
中央軍委得知這一消息後,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全軍學習許光達将軍的革命精神。通知指出:"許光達同志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一生。他臨終前留下的這首詩,集中展現了一個共産黨員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全軍指戰員要學習許光達同志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作強國夢、強軍夢而奮鬥。"
許光達的這首詩,不僅是他個人的臨終絕筆,更成為了一代革命者精神的寫照。它像一面鏡子,照亮了許多人的心靈,激勵着後人繼續前行。
許光達将軍的離世,并沒有讓他的精神随風而逝。相反,他的革命精神和為民情懷如同一顆種子,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首當其沖的,就是許光達的兒子許延濱。許延濱從小就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耳濡目染了許光達的革命精神。在父親去世後,許延濱下定決心要繼承父志,為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78年,許延濱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場上,他時刻牢記父親的教誨:"打仗就要敢打敢拼,但更要講究政策。"有一次,許延濱所在的部隊遭遇敵軍伏擊。危急時刻,許延濱想起了父親曾經講過的戰例,靈活運用地形優勢,成功帶領部隊突出重圍,還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這一仗打出了許延濱的名氣,也讓他在實戰中得到了鍛煉。戰後,許延濱被評為"戰鬥英雄"。當他站在領獎台上時,腦海中浮現的是父親的音容笑貌。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像父親那樣,為祖國的國防事業奮鬥終生。
1983年,許延濱擔任了陸軍坦克二師師長。上任伊始,他就提出了"精武強能"的口号,要求全師官兵刻苦訓練,提高戰鬥力。有人說許延濱是在沿襲父親的作風,但許延濱卻說:"我不是在模仿父親,而是在傳承他的精神。"
在許延濱的帶領下,坦克二師很快成為了全軍的模範機關。1985年,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在華北某地舉行。坦克二師在演習中表現出色,以迅猛的攻勢和精準的火力,擊潰了"敵軍"的防線。演習結束後,總參謀長楊得志親自找到許延濱,稱贊道:"你們坦克二師打得好啊!就像當年你父親率領的部隊一樣英勇善戰!"
許延濱不僅在軍事上傳承了父親的精神,在科研方面也有出色表現。1988年,他參與了大陸新型坦克的研發工作。在研發過程中,許延濱想起父親當年為了研制國産坦克,曾經在工廠裡吃住不離的情景。他也以同樣的精神投入工作,經常通宵達旦地和技術人員讨論方案。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許延濱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大陸的新型坦克終于研制成功。這種坦克不僅性能優越,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當第一輛新型坦克轟鳴着駛出工廠中的房間時,許延濱激動得熱淚盈眶。他仿佛看到父親站在遠處,欣慰地向他點頭微笑。
許光達精神的傳承,不僅展現在他的兒子身上,更影響了整個裝甲兵部隊。在許光達去世後,裝甲兵部隊開展了"學習許光達精神"的活動。許多老兵講述着許光達生前的事迹,年輕一代的官兵們則認真聆聽,深受感動。
有一位年輕的坦克兵說:"聽了許光達将軍的事迹,我更加堅定了從軍報國的決心。我們新一代的坦克兵,一定要像許将軍那樣,刻苦訓練,精武強能,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95年,為紀念抗日戰争勝利50周年,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一批抗戰老将軍"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50周年紀念章"。許光達将軍雖然已經去世,但他的功績沒有被遺忘。中央軍委特意追授了許光達這枚紀念章,以表彰他為抗日戰争勝利所作出的貢獻。
2015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許光達的畫像出現在了"英模方陣"中。當他的畫像出現在天安門廣場的大螢幕上時,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一刻,許光達将軍的精神再次感染了無數國人。
許光達精神的傳承,不僅限于軍隊内部,還影響了整個社會。在許多學校裡,許光達的事迹被編入教材,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有的地方還建立了許光達紀念館,向公衆展示這位革命先輩的光輝一生。
2019年,在許光達誕辰110周年之際,他的家鄉湖南長沙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當地的青少年們參觀了許光達紀念館,聆聽了老兵講述許光達的事迹。一位中學生在參觀後說:"許光達将軍的故事讓我明白,愛國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這一代人,也要像許将軍那樣,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許光達的精神,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理想信念而奮鬥。他的事迹,他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