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碗下肚,巴适!等我再回雲陽了,肯定要再來上一碗。”在雲陽狗耳朵包面總店,不少食客對店主冉紹軍豎起了大拇指,稱贊他這包面口味一絕,紛紛表示還要再來吃上一碗。
這家總店是冉紹軍在2011年返鄉創業開始經營的,十多年間,因其獨具特色的味道和制作工藝,收獲了大批食客的喜愛,客人在嘗過一碗鮮香麻辣的包面後,對其味道念念不忘,每每路過包面店,都不忘再來一碗。
“在重慶吃過馄饨和水餃,來雲陽也吃了包面,狗耳朵包面口味比較特别,面皮Q彈,餡兒非常香。”來自福建的旅客董先生第一次嘗到了狗耳朵包面,入口鮮香,味道在他舌尖散開,讓他瞬間喜愛上這道美食。
狗耳朵包面,顧名思義,因形似狗的耳朵而得名。在傳統制作過程中,用水磨坊工藝對面皮反複碾壓,使其薄如紙,包入鮮香可口的餡料,一擀二折三沾水四捏合,指尖飛旋之間,一個個包面便在手裡快速包好。
每當客人來店,隻需抓取二三兩新鮮包面,放入熬好的高湯之中,幾十秒後,一碗熱騰騰的包面便能起鍋撈出。搭配事先調好的佐料,特别是加入一點紅油辣子,焦香麻辣,湯底鮮香又開胃,不少食客連連稱贊,好評不斷。
“很小的時候,就在雲陽盤石老街吃到過狗耳朵包面,那時候半邊山都是包面館子,這麼多年過去了,店雖然少了,但是包面的味道更加好了。”食客傅作利回想起在盤石老街吃到的包面,沒有眼前這碗狗耳朵包面口味筋道,也不似這碗包面齒間留香,這得益于冉紹軍對包面制作配方的改良。
起初,冉紹軍的外公承包過生産隊的水磨坊,專門生産面皮,他通過傳統手揉、慢壓的方式,讓面皮更好發酵,再層層壓實,提高了包面皮的筋力。那時候,盤石老街不少包面館都找他供貨,從小耳濡目染,這技術慢慢也就傳承到冉紹軍手中。但那時候,外公舍不得多加雞蛋和其他配料,面皮口感一直沒啥改進。到了冉紹軍創業後,他就想着改良面皮和餡料的配方,提升包面的口感,琢磨出一種“皮兒特薄、餡兒特大、韌勁足、味更美”的美食。
“這手藝到我手上的時候,時代好了,我就嘗試加了很多雞蛋,用高筋中筋面粉來調制,順便還加了農村自制的洋芋粉、蕃薯粉這些來嘗試,各種配比前後試了不下三十次,終于摸索到了現在的面皮。”冉紹軍再次示範了手揉面的詳細過程,回想起當時制面的不易。
為了讓面皮更有韌勁,口感更細膩,冉紹軍反複多次做實驗,并讓周邊的朋友品嘗,直到他們都滿意為止。而餡料也是綜合了客人的口味喜好,在餡兒裡面加入了炒過的核桃、花生和芝麻等,将其碾碎,加進肉餡裡,反複摔打,現做現用,吃起來滿口飄香。
經冉紹軍改良後的狗耳朵包面名氣更響亮,先後被評為重慶名小吃、中國名小吃。每到節假日,小店上下兩層都是座無虛席,客人們吃得津津有味,生意蒸蒸日上,不久後他就在雲陽本地開了三四家分店,生意都很火爆。冉紹軍還記起,當時一開業,就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冉紹軍說:“開業那時候,好多食客一邊吃一邊做起了推廣,說青龍路開了家超好吃的狗耳朵包面,必須要來品嘗,我當時聽到高興極了。”
但他也發現,店裡有很多的回頭客,有的一年就回來一兩次,總是下高速就來店裡吃一碗包面。冉紹軍心想,客人對包面味道的認可是一方面原因,還有一方面,可能大家是想通過吃一碗包面,表達對家鄉的一種思念之情。
而後,他也去過廣州、上海、雲南、貴州多個城市,也時常會想念老家的味道,他就想着把雲陽狗耳朵包面開到外地去,讓在外謀生、求學的雲陽人吃上家鄉的包面,憶起家鄉的味道,也讓更多外地人知道雲陽的特色美食。
“到目前為止,算上加盟店,在重慶主城、萬州和開州這些區縣,還有湖北宜昌,狗耳朵包面已經開了20多家分店,我還想将狗耳朵包面做成一個百年老店,讓更多人加盟,開在全國各地,共同傳承這門技藝,世代守護大家的鄉愁。”展望未來,冉紹軍信心十足,他堅信好的味道會越傳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