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曆史,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證明了中國的中醫中藥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确鑿有效可行的。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内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内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漸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機理。是以,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髒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内容。
陰陽是宇宙中互相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互動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互相轉化。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鄧氏的現代陰陽是“對立統一”或“沖突關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系。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說陰陽那我們必須要說一下代表陰陽的“太極圖”《太極圖》是象數和義理結合的表達,也是對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最簡明的表達,因而也最能代表中國固有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太極圖》各層的圓形,表達的是宇宙萬物為一個整體,完整無缺。儒家哲學上的“無極-太極”一進制論,對應着儒家曆史學上的“《春秋》大一統”。
太極圖起源于古人立杆測日影的實踐中,是古人研究太陽運動規律的成果。古人注意到冷熱往複變化與太陽的運動有關,以太陽在地上的投影規律,來研究探索太陽的運動規律對天地萬物的影響關系。
《周髀算經》中記載有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所測的日影資料;
夏至→秋分→冬至:
夏至:晷長一尺六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處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冬至:丈三尺五寸。
冬至→春分→夏至:
冬至: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驚蟄: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滿: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芒種: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夏至:一尺六寸。
在不具備精确測量儀器的先秦時期,其尺度隻能是基本的估測。假設以一尺六寸記為2,作為機關長,并按四舍五入處理,而在北回歸線上夏至立竿是無影的,故都減去夏至影長一尺六寸;根據這些晷數制圖,其中太陽由南往北移的春夏二季的投影為陽儀,分春、夏二象(由南回歸線經赤道移動到北回歸線);太陽由北往南移的秋冬二季的投影為陰儀,分秋、冬二象(由北回歸線經赤道移動到南回歸線)。這樣,太極生兩儀,則可獲得原始實測太極圖。
需要重點提一下的是,黃道赤道有一個交角,而正是因為有了這個交角才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這個交角在太極圖上也清晰地顯示出來,實際就是我們這個兩條太極圖的尾巴,角度就是23.26度。可見太極圖是多麼科學的圖形,中醫是多麼的嚴謹和科學!太極圖也跟河圖洛書一樣,是一個三維立體的球體,二維投影以後變成平面我們看到的樣子。
陰陽,從辭源上來講,就是跟日光有關。
萬物生長靠太陽,地球上的生命活動,離不開陽光的照射。若沒有了陽光,那就是永久的寒冷和黑暗,陰、陽爻作為卦爻符号模型中最基本的符号,刻畫陽光的照射,可謂與生俱來的專長。中國地處北半球,地球自轉,同時圍着太陽公轉。但地球自轉的軸線并不垂直于它的公轉軌道面,他是傾斜的,成23度26分的傾角,即赤道圈跟黃道圈之間有那麼一個黃赤交角,這個交角正是産生二至、二分的原因。太陽正照北回歸線時,則為夏至。
中醫學看問題采用的是一個動态的時空觀,即将任何一個人或事物都納入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萬事萬物都處于一個周而複始的運動變化之中,對于某一個體而言,其具有唯一性,同時其所對應的任何一個時間點亦是唯一的,因而其所定位的時空點則是唯一的。但對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而言則是循環往複的,即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存在和消亡的過程。因而我們能夠通過對整個事物發展過程的影響來發現其特定的規律,并以此為規律指導當下的活動;事物的循環往複,無處不在,如佛家之輪回,道教提出: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中醫則是采用這種哲學的思維體系,将人都放在一個時空裡觀察狀态,進而使其趨于平衡。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中醫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精氣構成,精氣是不斷運動變化的。陰陽為萬物存在的一個狀态,五行則是對事物屬性的概括,且陰陽、五行都處于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且其變化有一定的内在規律可循,中醫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總結其規律進而指導臨床。事物皆有其運作的軌迹,大則宇宙是一個輪回,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自轉一周為日,而晝夜分明,人體要經曆生長壯老已,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特點,就人體自身而言,氣血的運作、髒腑功能的特性,根據時間特點,中醫的子午流注,則是對氣血流注時間的概括,因而中醫的時間療法也是時空觀的一個重要展現。
中醫的辨證論治則是對時空觀最好的利用,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即以動态的、發展的、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在運動變化中把握疾病的發展,事物雖然是運動變化的,然在其一定階段有其相對恒定的特性,即事物在某一階段相對恒定性,這也是人之是以能把握事物特性的前提。如果将人的一生分為各個階段,兒童時期則應肝木之朝氣,青年應火之熱烈,中年應土之敦厚,中老年應秋之清肅,老年應冬之寒涼;小兒體秉少陽,其性類木,以升發條達用事,少陽者為陽之初升,稚嫩的不足,性惡苦寒;肝喜調達,郁則為害。肝木由腎水所化生,木象應春,主生長,木之生長必由腎水以榮養,就人體而言,五髒之中腎髒即生殖功能發育較晚,腎無實證,皆通過肝木瀉于外,以促人體生長之機,正如我們日常所見,學齡期兒童記憶力較好,青春期常叛逆而躁動,記憶次之,中年記憶更次之。小兒腎精未散,精聚而神會于腦,神聰目明,青春期精氣欲瀉而不得洩,故而躁動,中年精氣施洩,故而頭空而腦鳴,小兒的身高增長也是在早期及青春期,亦與腎精的施洩有關,陽主升,陽氣足則可榮于腦,故腦髓發育迅速,腎在下,腦在上,精虧于下,陽行于上,為上實而下虛之體,總體而言陽氣并不足,故陽亢于上,氣郁于中,精虛于下,此兒科之基本病理特點,于下當滋之補之,于中則疏之通之,于上則收之斂之,用藥宜甘潤酸斂而不宜苦寒直折,生而勿殺,賞而勿罰,此為治療兒科疾病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