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發标打制大型銀雕屏風。圖源:雲南日報
走進鶴慶縣新華村,叮叮當當的銀器敲打聲不絕于耳。在鶴慶寸發标文化産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寸發标的銀器博物館裡,《春秋大義》《中華聚寶盆》等銀器作品匠心獨運、工藝精湛;《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大型銀雕巨幅照片上,歡聚于天安門前的56個民族112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新華村是一個風光秀美的白族村落,村民世代以加工金、銀、銅質生活器皿和首飾等工藝品為生。1978年,16歲的寸發标開始跟随父親走南闖北學手藝,成為寸家第六代金屬工藝傳人。
“能把白族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融入不同民族同胞喜愛的器物中,這是我最大的收獲。”寸發标先後去過普洱、西雙版納、臨滄、文山、曲靖等州(市),以及貴州、廣西、四川等省份,将小爐匠的小錘在外錘了整整18年。他主動與各族群衆交朋友、學技藝,全面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精髓,把祖輩傳下的傳統工藝與各民族的工藝精華進行融合創新,尤其是在西藏從事銀銅器皿加工的8年裡,跟随當地藏族手工藝人學到了将情感融入金銀器制作的獨特技法。
“我從小挑着擔子外出讨生活,到過很多民族地區,接觸過很多民族同胞,特别能體會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親如一家的關系,特别能感受到祖國大地滄海桑田、舊貌變新顔的巨大發展變化。”1996年,34歲的寸發标回到家鄉創業,以中華傳統文化的“龍”元素為主題圖案,先後研發出九龍壺、九龍水煙筒、九龍火鍋、九龍桶等九龍系列産品,為新華銀器手工藝發展注入新活力。
2013年4月,國家相關部委上司到新華村考察時,被寸發标精湛的銀制技藝和樸實的愛國情懷所打動,當即向他定制一件以中華大地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作品,收藏到中國民族博物館。
随後,寸發标組建專業團隊,一邊深入全國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一邊認真研究微雕、圓雕等雕刻技藝,不斷提升雕刻技藝水準。他帶領團隊曆時4年,打造出迄今為止全國最大、耗時最長,展現56個民族團結齊心、和諧共融的“全家福”《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大型銀雕屏風,生動展示了各族人民休戚與共、親如一家、攜手共圓中國夢的精神風貌,成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代表性佳作。
從事銀器鍛制技藝近50年來,寸發标不僅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鶴慶銀器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還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始終遵循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銀器鍛制技藝深度融合,用精湛的手工藝品展示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銀器鍛制技藝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财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好、發揚好,一代一代傳下去。”他主動将掌握的手工技藝傾囊相授,直接帶出徒弟380多名,間接帶出徒弟1600多名,教育訓練高校學生2000多名。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衆多在他鄉的手工技藝匠人紛紛傳回家鄉。國内各大美術學院紛紛在新華村設立教學基地,大批手工藝人、創業者紛紛到鶴慶發展,鶴慶銀器鍛制已成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來源: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