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疾控科普】關注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疾控科普】關注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無論是校園、家庭,還是精神科門診及病房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挂彩”的青少年,他們反複傷害自己的身體,甚至對此感到“上瘾”,并且這類青少年的數量還在顯著增加。

【疾控科普】關注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青少年為什麼要傷害自己?

A. 個體進行自我傷害的行為會有以下一種或者一種以上的期待:很多青少年出現自傷不是為了尋死,恰恰相反,是為了“求生”。

【疾控科普】關注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孩子們選擇傷害自己的同時,心裡是存在某些期待的:希望自己從消極的感受或者認知狀态中緩解出來;期望解決人際的困難;可以産生積極的情緒狀态。

B. 個體的故意自我傷害行為至少與以下一種情況相關,即當非自殺性自傷出現的時候,常常與以下情況聯系密切:

【疾控科普】關注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人際關系困難、消極的情緒或者意念,例如抑郁、焦慮、緊張、生氣、廣泛的痛苦或者自責,通常在自傷行為發生之前的一段時間内出現;在出現自傷行為之前,很難控制自己不去專注于将要實施的行為;在沒有進行自傷行為的時候,也會經常考慮這些行為。

【疾控科普】關注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如何做好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1

關注孩子内心情緒

當我們發現孩子逐漸沉迷遊戲時,需要及時引導孩子關注到内心的情緒,了解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裡碰到一些人際間的壓力,或自我認識與現實不相符落差很大。

2

做好孩子的“情緒容器”

孩子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時,作為父母首先自我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将消化不了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做一個比較穩定的“客體”,會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正性引導作用,這會比說多少大道理都管用。

3

不随意做評論

【疾控科普】關注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父母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時,要尊重行為本身,隻是去呈現孩子的行為,随意表達看法和評價會讓孩子出現消極的自我暗示。過于絕對化的評論會讓孩子感覺父母在随意評判自己,孩子會誤以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什麼也不是,自己是個廢物,未來也是黯淡無光的。在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下,孩子會越來越自卑,行為更加回避。

4

民主型溝通方式

【疾控科普】關注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對平等和尊重的需求變多,對關系中的上下級、指令式的溝通方式比較反感。這個時期孩子有自己主觀意識的選擇,在他們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後,孩子會迸發出内在的動力,很多事情不是被别人逼着去做,更多的是他們自己想去做。我們作為父母可以幫助他想辦法解決,但一定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之後,否則他感受不到被人尊重,更沒有力量來勇敢面對。

來源:臨夏州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