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紀光影 人物故事|他們讓國寶再獲新生

世紀光影 人物故事|他們讓國寶再獲新生

CFIC導讀

如今,人們可以各種方式看到這件國寶的身影:既有細部極其清晰的電子圖檔供學習研究,也可購買故宮文創出品的蓮鶴方壺冰箱貼,甚至在中國人民銀行今年發行的國家寶藏(啟蒙奠基)金銀紀念币上也找得到它。花甲之年的王有亮依舊堅守在青銅器修複的崗位上,帶着徒弟悉心對待經手的每一件文物。

“這張照片,得有50年了吧?新華社記者給我們拍的,師父帶着我給蓮鶴方壺做複制。”看着一張黑白照片,78歲的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原副主任曹靜樓感慨萬千。

世紀光影 人物故事|他們讓國寶再獲新生

故宮博物院文物修複廠青銅組的勞工正在複制春秋時期的青銅蓮鶴方壺。圖中左邊的一隻是原件,右邊的是複制品(1978年6月5日發)。新華社記者韓居策攝

曹靜樓看到的這張照片,正在新華社主辦的“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聞攝影展上展出。照片上,左邊的年輕人正是曹靜樓。右側坐着給蓮鶴方壺複制品做浮鏽的,是他的師父,故宮博物院青銅器修複專家趙振茂。

當時,為更好進行文物保護、研究工作,故宮博物院計劃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制作複制品,蓮鶴方壺就是其中之一。

“那會兒鑄銅工藝比較複雜,我們就用低熔點合金作為代替材料制作了壺身。先把做好的各部分組裝焊接起來,打磨光滑後做浮鏽。”曹靜樓把做浮鏽形容為畫油畫,耐心調制顔色,用毛筆、小鏟子等工具一層一層上色,直到複制品與原件外表一緻。

日複一日,趙振茂帶着曹靜樓和另一名負責焊接的同僚,用一年多時間完成了這件與原件“一模一樣”的複制品。新華社記者拍下照片時,距工作結束還有近半年時間。

1988年,故宮博物院文物修複廠、複制廠、實驗室三個機關合并,成立了如今的文保科技部。傳統文物修複技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文物保護技術更為先進。

曹靜樓說,後來針對青銅器的保護,主要以修複為主,很少再開展複制了。即便複制,也會先用儀器檢測成分,使用相同原材料制作,更不用說還有3D列印等新技術可以實作。

“我們當年一個樸素的心願就是希望文物可以永續傳承下去。多少年後,後人可以借助我們的複制品,看到文物本來的模樣。”他說。

世紀光影 人物故事|他們讓國寶再獲新生

2006年,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修複師王有亮正在修複蓮鶴方壺。(受訪者供圖)

黑白照片背後的故事還在繼續。

2006年,蓮鶴方壺交到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修複師、趙振茂的另一名徒弟王有亮手中,國寶迎來了一次重要修複。

“剛送過來的時候,器身上有裂口,還有掉落的部分。我和同僚花了兩個星期來修複它。”王有亮回憶,由于文物在戰亂年代曾修過一次,時間久遠,受損部位需要再次修複。

這次修複完成後,一位文物專家鑒定後說,如果不出意外,這件青銅器至少延年了一百年,不用再修了。

如今,人們可以各種方式看到這件國寶的身影:既有細部極其清晰的電子圖檔供學習研究,也可購買故宮文創出品的蓮鶴方壺冰箱貼,甚至在中國人民銀行今年發行的國家寶藏(啟蒙奠基)金銀紀念币上也找得到它。

花甲之年的王有亮依舊堅守在青銅器修複的崗位上,帶着徒弟悉心對待經手的每一件文物。

“你要問我有什麼變化,儀器、工具和材料都比過去強多了。但師父教我們的手藝、理念,到我這一代沒有變,我教給徒弟的也沒有變。”王有亮說。

本文來源:新華社

作者:楊湛菲

微信編輯:顧舒徐

《風險預警·金融版》簡介

世紀光影 人物故事|他們讓國寶再獲新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命脈,金融穩則經濟穩。金融安全事關國家、區域企業發展大局,需要對金融風險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科學應對,防範于未然。由中國金融資訊中心出品的《風險預警·金融版》在政府權威部門指導下,依托先進的大資料輿情監測系統和專業的分析師團隊,對金融業不同領域、不同類别的風險輿情進行總結梳理和分析研判,為金融監管部門、要素市場、金融機構、上市公司、行業協會、各類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提供權威、專業、實用、及時、有效的金融風險輿情監測、研判、預警與應對建議。1.8萬/年,每周一期,每周五釋出。

最新報告:

【2024年10月第1期】總第146期:普華永道遭重罰,審計行業敲警鐘

【2024年9月第4期】總第145期:監管重拳出擊私募違規亂象

【2024年9月第3期】總第144期:降薪、減員、裁撤,券商何去何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