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革微故事:用“巧”政策 守護錢江源一方翠綠

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黃慧仙 通訊員 胡萍

改革微故事:用“巧”政策 守護錢江源一方翠綠

汪家軍在山中巡護。 受訪者供圖

換上迷彩工裝,挂上相機,背包裡揣着巡護終端、對講機、電筒和蛇藥,翻山越嶺進入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建立區錢江源園區(以下簡稱“錢江源”)的山林中……今年52歲的汪家軍,臉曬得黝黑,精神頭卻很足,與人說話時嘴角常帶着笑意。作為錢江源國家公園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的他,多年來一直保持着每周進山巡護的習慣。

巡護的路線,短則兩三公裡,長則達10公裡以上。前幾天,汪家軍剛翻過齊溪片區的山,完成巡護工作。這裡毗鄰安徽休甯縣,是錢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一路走,一路看巡護步道維護得怎麼樣,有沒有森林火災隐患等,雨水是否将步道沖毀。”汪家軍說,近幾年來,大家的環保意識顯著增強,盜伐盜獵的情況已很少見。

地處浙江省開化縣浙皖贛交界,南至古田山,北抵錢江源,兩者遙遙呼應,兼之中間連接配接的生态區,由南向北涉及開化縣蘇莊鎮、長虹鄉、何田鄉和齊溪鎮,構成了約252平方公裡的錢江源。

作為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唯一的國家公園試點區,這一方“翠綠”該如何守護?錢江源以一項極具智慧的改革,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之路,用創新實踐推進生态文明建設。

改革微故事:用“巧”政策 守護錢江源一方翠綠

錢江源國家公園内的白頸長尾雉。 受訪者供圖

長期以來,開化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對區域内的生态進行原真性、完整性、系統性保護。但難題也接踵而來——項目退出資金壓力大;山區老百姓對自然資源依賴性較強,同樣增大了征收集體土地的難度。

在開化縣境内的錢江源國家公園,集體林地占比達79.6%,涉及2.6萬餘村民。簡單地将集體土地收歸國有,一方面需要付出巨大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也容易在建設中引起人地沖突。

有學者橫向對比了國内其他國家公園原有土地權屬:神農架、三江源、普達措的國有土地占比分别高達85.8%、100%和78.1%,均與錢江源的情況有着明顯差異。該學者認為,這與其所處地理位置有關,長三角地區人多地少、資源密集、集體化程度較高,呈現土地碎片化分布、權屬複雜交織的特點。

為此,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集體林地和農村承包土地地役權改革,在不改變土地權屬的前提下,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和社群共管機制,實作了國家公園範圍内重要自然資源的統一監管。

也就是說,村民在按照合同約定盡到不破壞錢江源自然生态資源的情況下,依舊享有自主利用土地的權利。此外,據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還将公益林補償金提高至每年每畝55元的标準,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提供公益崗位、産業幫扶、特許經營等舉措,增加當地村民收入,調動村民共建國家公園的積極性。

今年4月,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啟動新一輪農村承包土地地役權改革簽約,試點面積從261畝擴至1200畝,每畝農田的補償标準也從200元提高到800元。

一批過去以伐木、狩獵為生的農民轉型成護林員,默默守護綠水青山。

開化縣蘇莊鎮古田村洪源自然村村民汪樹龍就是其中一位。如今,他既是錢江源的一名生态管護員,也是一名紅外相機布控技術人員。

改革微故事:用“巧”政策 守護錢江源一方翠綠

錢江源國家公園内的熊媽媽和熊寶寶。 受訪者供圖

“我從小就在這片森林裡長大,黃麂喜歡到哪裡喝水,野豬喜歡在哪裡做窩,我都知道。”因為這個特長,汪樹龍主要負責紅外相機的安裝和取卡,紅外相機捕捉到的諸多珍稀動物畫面成為科研人員開展野外科考、标本收集和資料記錄的重要一手材料。“光錢江源範圍内,我們就已布控1000多台紅外相機。”

汪樹龍笑着說。“現在我拿着護林員和紅外相機布控師兩份工資;同時,因為地役權改革,家裡四口人每年還能領三四千的補償金,生活可比以前寬裕很多。”

近年來,開化先後被評為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國家生态旅遊示範區、中國天然氧吧。錢江源常綠闊葉林獲評全省唯一“中國最美森林”,入選全省首批“清新空氣示範區”,錢江源區域品牌也進一步打響。

開化全縣森林覆寫率達81.12%,比全省平均高21.7%,2023年,開化接待旅遊人數329.11萬人次,同比增長33.65%;旅遊收入40.58億元,同比增長11.79%。

秋日的錢江源,仍是一派生機盎然。汪家軍湊近辦公室牆上挂着的錢江源管控分區地圖,又研究起下周的巡護路線來。在他看來,這片廣袤的山林之間,尚有更多“寶藏”留待他們守護和探索。

改革微故事:用“巧”政策 守護錢江源一方翠綠

汪家軍在山中巡護。 受訪者供圖

改革微故事:用“巧”政策 守護錢江源一方翠綠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