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于大地、順于時令,源于勞作、寓于生活”。
近年來,天祝縣以“非遺+”的創新模式,以形變而神不變的創新傳承,尋非遺、賞非遺、感覺非遺魅力,高度融合文化旅遊和非遺,使文化“厚”起來 ,讓旅遊“活”起來。止目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共有非遺項目45項,各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3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醫藥,民俗等9大類非遺項目已逐漸成為新時代旅遊消費時尚追求。
賽馬會
“二月二”和“六月六”傳統賽馬大會、農牧民運動會等文體活動,每年組織活動80多(場)次。各項目保護企業、機關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中國旅遊日”和鄉村旅遊節以及春節、元宵等傳統民俗節日,開展“格薩爾文化藝術展”“華銳則柔嗨起來”“鍋莊舞比賽”“華銳服飾大賽”“文化館裡過大年”等展演展示活動。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農村、進社群、進機關、進軍營、進企業活動,在提高非遺傳承活動廣泛性和美譽度的同時,促進非遺與文旅深度融合,使遊客和社群居民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傳承文化的獨特魅力。
華銳婚俗
非遺傳承從業人員深入村組,廣泛搜集整理華銳藏族民歌2500餘首。相繼出版發行了《藏曲珠海之寶》《華銳拉伊(上下冊)》《華銳民歌精粹(藏漢雙語)》等書籍。出版發行的《創世對歌》《綿羊駿馬長歌》《天籁琴韻》3本民歌類書籍,其中收錄對歌57萬餘字,長歌27萬餘字、贊歌33萬餘字。整理出版有聲圖書《華銳贊辭》,收集民間流傳的各類口傳頌辭,包括賽馬贊辭、婚禮贊辭、地方贊、馬鞍贊、房屋贊,共計117篇、29.2萬餘字。華銳藏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豐富了群衆精神文化生活,對于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土族盤繡
充分挖掘土族盤繡文化,立足“旅遊+”模式,開發設計了土族盤繡壁挂、擺台、太陽花羊絨圍巾、盤繡手提包等文創産品。開發的藏式桌面壁布、刺繡挂件和藏式時裝、印紙等文化創意産品獲得國家專利證書。縣藏醫藥研究院研制開發藏藥制劑315種,其中178種藏藥制劑已完成制備字号申報備案工作。七十味珍珠丸、仁青芒覺等60種藏藥制劑被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列入全省調劑使用院内中藥制劑推薦目錄,華銳潔白丸等5種藏藥制劑獲國家知識産權局發明專利。堅持整體性保護和生産性保護相結合,積極打造具有文化韻味和地方特色的非遺創意産品。
唐卡創作
加強傳承人認定考核,注重技藝教育訓練交流和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組織骨幹教育訓練班,組織召開傳承人座談會,成立天祝非遺協會,組織技藝傳承人開展技藝學習交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天祝唐卡,通過多年教學和帶徒授藝,已有100多名學生考入省内外高等美術院校,為非遺項目的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