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神話:悟空》的強勁帶動下,山西的玉皇廟、崇福寺、小西天、鐵佛寺、雙林寺等27處遊戲取景地熱度紛紛飙升,這片承載着深厚曆史底蘊與豐富文化遺産的土地,吸引着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于此。
國慶長假期間,山西省66個重點監測景區累計接待遊客達784.46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46.90%。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熱愛山西古建的人逐漸走進公衆視野——他們對山西古建的關注,并非始于《黑神話:悟空》,而是更早之前,便已懷揣着熱愛,聆聽着曆史的回聲。
10月8日至11日,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用畫筆細膩記錄山西古建之美的90後武曉波、用雙手精心塑造山西古建中彩塑形象的雕塑家劉瑞傑,聆聽他們在傳承山西古建之路上的動人故事。
武曉波:用畫筆描繪古建風采,以文創傳遞三晉之情
1990年出生的武曉波,是山西祁縣人。提及繪畫的初衷,他說他從小在昭馀古城西大街長大,經常看到在古城裡寫生的大學生,那時的他能一整天跟在他們身邊觀看。等人離開後,他便迫不及待地從家裡拿出小闆凳、紙和畫闆,去模仿。父母看出了他的熱愛,為他報了美術興趣班。在興趣班中,他不畫蠟筆畫,而是跟着藝考的高中生一起畫素描和人物。
憑借着對美術的執着與熱愛,武曉波高中考入了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然而,大學時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哲學專業。他說,這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證明。大學畢業後,他先是留校工作,後回到家鄉。
2020年,武曉波重新撿起畫筆,他開始用0.03毫米到0.05毫米的針管筆點畫喬家大院。“因為要一個點一個點地去畫畫,每天最多隻能完成幾個平方厘米。”就這樣,他的喬家大院畫了一年半的時間。其間,因畫作被發現,武曉波也成為開發喬家大院文創産品中的一員。
2023年3月,武曉波開始思考還能為山西的古建做些什麼。于是,他背着相機穿梭在全省的60餘個古建之間,包括五台縣南禅寺、長治天台庵、平遙鎮國寺、陽泉天甯寺、應縣木塔、運城永樂宮、大同雲岡石窟等。參觀古建的過程中,武曉波發現,受拍攝角度以及建築物兩側東西廂房遮擋的影響,照片很難展現一棟建築的全貌,而畫卻可以完全呈現,他便有了手繪古建的想法。于是,武曉波或走一步拍十餘張照片,記錄古建的特點,或拿着紙筆坐在古建下寫生。“為了更好地了解古建的亮點和特色,我都會請導遊講解,畢竟山西的曆史悠久,沒有專業的知識儲備,沒有導遊的帶領,很難看懂這些珍貴的文物。”
翻看武曉波的手稿,畫有黃河、太行山、呂梁山作品的紙張泛黃發舊,“這些畫和喬家大院的畫法一樣,使用的都是點畫,一個點一個點去畫,每幅畫的創作時間都得一個多月,紙張就會發黃。”
有的古建武曉波隻展現了其中的一個點,比如鸱吻、鬥拱、脊獸。他說,永樂宮和華嚴寺的琉璃鸱吻是最好看的,如果都畫全貌,就會單一,為此他選擇了古建中最具代表的特點摘出來,供人們了解不一樣的山西。
采訪中,山西晚報記者發現,除了點畫,武曉波的繪畫大部分使用的是界畫,他說這和《瑞鶴圖》《清明上河圖》的畫法一緻。
每一趟采風,對武曉波來說都是一次精神洗禮。他說,山西的每一處古建,都有不同的魅力。山西有很多大院,每一處都獨具特色,喬家大院房間雖小,但建築十分有特色,鬥拱、磚雕、木雕和石雕都很精美;王家大院建築輝煌,一看就是深宅大院。
除了将山西的古建留在畫紙上,武曉波還開發了與喬家大院相關的冰箱貼、紀念币等20餘種文創産品。現在他手繪的95幅作品,包含山西的古建、晉商的輝煌、三晉名人、山西特色美食、文物古韻等。這些作品被做成打卡本冊,集找、寫、塗、蓋、送、憶等功能于一體。跟着繪本上的内容,人們可以尋找歲月留在山西的痕迹;随手記錄故事、情感和記憶;線上描圖案上可塗出山西的顔色;還可用來集章,作為來自山西的禮物送出去,成為屬于每個人的山西獨家記憶。
武曉波表示,他将繼續開發更多的山西文創産品。現在即将問世的AI明信片,裡面有11個市的AR地圖和講解介紹,他希望從傳統向數字化發展,讓更多的年輕人和孩子了解山西。未來,他還會繼續走訪山西古建,将山西的不可移動文物留存在紙上,傳承和弘揚,讓更多的人了解山西、愛上山西。
劉瑞傑:用雕塑展現山西魅力,推廣本土優秀文化
1977年,劉瑞傑出生于山西繁峙,至今從事雕塑已有近30年時間。這些年他無數次走進山西的古建,學習、臨摹、創新裡面的塑像,參加中國古代優秀繪畫書法雕塑作品臨摹展,創作的釋迦摩尼像、唐代力士像等均被相關部門收藏。
提及與雕塑的結緣,劉瑞傑說,1994年,在藝術學校衆多專業中,他毅然選擇了雕塑。“在我的家鄉繁峙,正覺寺、岩山寺等古建築比比皆是,自幼我便對古建及其雕塑充滿興趣。”劉瑞傑說,正是這份對家鄉古建築雕塑的熱愛,成了他藝術之路的起點。
劉瑞傑所在的雕塑班級隻有7人,在這個小衆卻充滿挑戰的領域裡,他深刻地認識到雕塑與繪畫的不同。雕塑是三維立體的藝術,需要對人物結構、内在結構有深入的了解。為了掌握這門藝術,他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解剖學,将人體的骨骼肌肉關系研究透徹,以確定能夠準确把握人物比例。他深知,作為一名藝術雕塑家,不能隻關注外在的東西,更要挖掘作品的内在靈魂。“不僅要把人塑得像了,也要把神弄好。”這是劉瑞傑對自己的要求。
學習雕塑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起初的喜歡逐漸被枯燥的練習所取代。然而,劉瑞傑憑借熱愛堅持了下來,他說雕塑的挑戰在于如何傳神,這成為他藝術道路上的“瓶頸”,卻也激勵着他不斷探索和突破。
“雕塑不是泥巴,而是有靈魂的藝術。”劉瑞傑反複強調着這句話。他在創作過程中,常常重複去做,一版又一版地修改,最後甚至用放大版去尋找作品中的關系。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複推敲,隻為賦予作品真正的靈魂。工藝上,他先以泥塑為基礎,待作品完成後,再将其材質轉換為鑄銅、石頭等,使作品更加持久地展現藝術魅力。
1998年,劉瑞傑以優異的成績在山西省文化藝術學院完成了4年學業。随後,他又在太原理工大學裝潢設計系繼續深造。畢業後,他的雕塑作品《霸王别姬》榮獲陝西省第六屆美展三等獎,還參與了由山西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晉商文化廣場大型組雕《駝隊》的創作。此後,他陸續創作了衆多作品,如《革命烈士尹林芝》《黃河歲月》《晉國魂》《暢想曲》《百色起義》等一系列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對曆史、對文化的深刻了解。2019年,他參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山西花車大型雕塑《太行山》的創作與制作。最近,他完成了10米高的黃河文化主題雕塑在柳林展出。然而,他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不斷思考着如何創新。他認為,山西傳統雕塑多為廟宇彩塑泥,雖然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但也需要創新才能更好地适應時代的發展。
雕塑不僅是一項體力活,更是腦力與體力的結合,很多人因為覺得雕塑專業苦而選擇離開,但劉瑞傑卻堅定地留在了山西。他認為,山西的精品很多,這裡有豐富的古建文化和藝術瑰寶等待着被發掘,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将山西本土的優秀文化推廣出去。無論是将傳統雕塑進行二次創作和加工,還是在公共雕塑中去除繁瑣、保留整體性,他都在不斷探索創新的形式,讓更多的人對山西的雕塑藝術産生興趣。
走進劉瑞傑的工作室,泥巴、工具擺放有序,他身着工作服,專注地雕琢着手中的作品。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執着,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力量。汗水順着他的臉頰滑落,他卻渾然不覺,完全沉浸在雕塑的世界裡。
在傳承方面,劉瑞傑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雕塑藝術需要老帶新,讓年輕一代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這門藝術。他也堅信,山西的雕塑藝術就像寶石一樣,隻要不斷傳承與創新,肯定會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山西晚報記者 楊洲芬
(責編: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