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黑白廚師:料理階級戰争》劇照,圖檔:網絡資源
真人秀《黑白大廚:料理階級之戰》以獨特視角聚焦烹饪及飲食文化,并引發了美食愛好者們的讨論:飲食的階級鴻溝在哪裡?
在手機還沒有成為照相機之前的2002年,法國攝影師Bettina Rheims來到了上海,用傳統的膠卷相機拍攝了上海各行各業的真實女性照片,從著名演員周迅到女性政府官員。她用鏡頭熱切地尋找着上海女性的精神,最後她發現上海的節奏如此之快、發展如此之快,以至于讓她的尋找與探索變得毫無意義。顯然西方人的視野無法定義上海女性的本質,她說:Men have their say, but women have their way。在Bettina Rheims的鏡頭中,全世界的奢侈品品牌已經厲兵秣馬,在城門口焦急的等待着進入這個巨大的市場。
與此同時,期盼這個市場出現井噴式爆發的還有各種紙媒,當然他們更多的是在扮演着輿論話題的制造者、引導者以及廣告版面銷售者的角色。那時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月薪三千元的編輯在引導月薪三萬元的消費者如何購買奢侈品”。媒體最喜歡引述的一本書,或者說被媒體封為圭臬的理論教科書,是美國社會學家托斯丹•範伯倫在1898年撰寫的《有閑階級論》。他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了19世紀末的美國上流階層中,那些與企業密切來往的暴發戶所組成的“有閑階級”,通過消費非維生所需要的時間與昂貴商品保持、展現身份地位,同時也脫離了勞動關系,并且輕視普通勞動者的生産貢獻,而這個階級的消費習性将會影響到社會的其他階層,無形中成就了一個浪費時間、金錢的社會風氣。
這本在2002年由商務印書館引進出版的理論書籍,第一次将社會學的焦點從生産轉向了消費。而在1999年出版人石濤先生引進到中國的另外一本暢銷書,則是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了美國80年代的消費觀念,顯然要比一百年前的理論知識更為诙諧幽默。這是美國作家保羅•福賽爾在1983年撰寫的《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當時有評論說,這本書給我們這個本應該沒有階級概念的社會的階級僵化進行了犀利而又殘酷的深層次的探索。
無論是批判式的理論建立,還是深層次的階級探索,總之這兩本書以及後面出現的BOBO波波族(波希米亞與布爾喬亞)概念,都成為了方興未艾的時尚媒體為奢侈品保駕護航的理論基礎,從此拉開了一段長達十餘年的物質消費的高歌猛進歲月。到了張小龍将微信公衆号的書寫工具交給剛從新聞聖徒夢想破碎中覺醒的創作者手中的時候,三千元月收入的媒體編輯作為奢侈品代購的任務算是告一段落,從此交棒給以粉絲數量來計算影響力的自媒體Up主,在這場尖刻而又誇張的勢利之旅中,解讀階級成分販賣焦慮又成了最主要的盛行符号。
從美劇《繼承之戰》熱播之後,“老錢”的概念浮出水面,改開四十年就可以将所謂的“老錢”本地化,不能不說這樣彎道超車的速度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
總之,在奈飛的《黑白廚師:料理階級戰争》的節目播出之前,所謂飲食的階級概念似乎都還沒有如此的泾渭分明被做成綜藝節目。就連喜歡去蒼蠅館子的美食愛好者,都喜歡強調來此蒼蠅館子吃飯的都是開奔馳寶馬來的老闆,總之那種富豪與民同樂的歡樂記憶,還有各種貌不驚人的老闆怒提幾瓶茅台或康帝的美好傳說,都一直彌漫在各種自媒體的滾滾閱讀量之中。
當美團宣布它在全國每天有770萬名快遞員完成5800萬單外賣送餐的資料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除了日常關心的話題由網際網路平台控制之外,未來人們日常所消費的飲食品類也逐漸由網際網路平台接手了。因為大廠通過消費資料的仔細分析,來确定城市的消費者吃什麼、什麼時候吃,以及花多少錢去吃,這些都已經在算法的控制之中了。
《黑白大廚》絕對不是一個适合在深夜觀看的綜藝節目。如果要說販賣仇恨和焦慮,自媒體則是師從綜藝電視節目。節目開始就直接告訴觀衆,這是一個餐飲行業的烹饪階級戰争。民間隐藏的高手(黑湯匙)挑戰明星大廚(白湯匙),一群民間大廚先從80個廚師選出20個,然後再與站在二樓觀賽的白湯匙大廚決賽。黑衣的民間大廚甚至都沒有自己的名字,他們都是用網絡名字以及花名出現,他們隻有在最後節目結束的時候才可以公布真名什麼”撕漫男“,或者”那不勒斯美食黑手黨“這些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那些在二樓的白衣廚師,各個早就是米其林以及各種美食代言的著名人物,包括出生于1982年的南韓唯一一個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
這是一個非常好看的美食綜藝節目,要比之前的《決戰餐桌》(the FINAL TABLE)更具有娛樂性。畢竟之前的餐桌挑戰賽是要評估每個團隊對其所代表的具有全國意義,也就是代表每個國家烹饪文化的食材進行對決,這種代表一個國家進行競争而去烹制進階菜肴,還不如更好的集中在某一個國家更有意義。畢竟南韓從《鱿魚遊戲》開始,他們無論是健身還是吃飯,現在都會有一檔非常具有娛樂性的綜藝節目了。這同時也是對于觀光産業非常有幫助的節目,起碼現場的一百個廚師已經代表了南韓的最高水準。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拍攝節目的時候現場發生大爆炸,估計南韓的餐飲行業應該會停滞若幹年。
而本土的美食節目,自1983年中央電視台的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為您服務》問世以來,這應該是最早在國内的電視螢幕上出現的廚房做菜節目。之後的各種電視美食大比武,依舊有一種大力士出來打擂台的感覺。而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則是全國首檔全能主廚競技真人秀《主廚的榮耀》,在愛奇藝獨家網絡播出,董振祥、蔡昊、張勇擔任廚藝導師,三十二名廚藝出衆的參賽者通過鬥味、賽道突圍戰加入三大頂級名廚的戰隊,展開對抗。之是以說這是一檔難得的好的美食綜藝節目,是因為三位廚藝導師在國内餐飲行業的聲望與今天看到的《黑白大廚》裡面的白種元、安成宰兩位在南韓餐飲行業的聲望不相伯仲。
以階級沖突作為收視賣點,人類終于在經曆了一百年的發展之後,變成大家可以坐下來邊吃邊聊革命了。想到一百年前,越南的胡志明同志從蘇聯到廣州參加黃埔軍校訓練班的時候,法國人哪裡會想到亞洲殖民地的一個廚師可以掀起那麼大的巨浪啊。當然,後面還有俄羅斯廚師普裡戈任從街頭賣熱狗起家,然後成為聖彼得堡市委書記的小圈子朋友,迅速展現了這個廚師非池中物的高瞻遠矚,後來發展到布局全球直至空中解體,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絕對不是一個喜歡在後廚跟一群廚師賭小錢的餐飲老闆。還有在資本市場顯露峥嵘的香港地産商黃坤,他從十八歲從内地偷渡到香港,然後到酒店做廚師學徒,從希爾頓酒店開始做起,最後從廚師長一路做到行政總廚,然後開始投資房地産,最後也淹沒在金融市場的驚濤駭浪之中。
不過《黑白大賽》大部份的民間南韓菜還是太鹹了,起碼前兩集淘汰的好幾個民間廚師都是因為菜太鹹或者料太濃而被淘汰了。或許,下飯本身就是一個階級沖突的集中展現。吃得那麼鹹,或者吃那麼多碗米飯,怎麼可能上二樓食大餐呢?而在2017年有雜志就通過民意調查機構對1500個美國人進行了關于階級與飲食的調查。從他們外出就餐的頻率、吃壽司的頻率以及吃法國菜、墨西哥菜、意大利菜以及印度菜的頻率,來證明一個結論,那就是烹饪的鴻溝可能不是美國階級分化的原因,但是至少它是階級分化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症狀。
雖然很難區分教育和收入對于消費者口味的影響,因為在美國的富人受教育程度往往較高,但是即使是考慮到家庭收入,一個人擁有的學位是烹饪偏好統計中顯著影響的預測因素之一,或許就如同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公關總監愛吃路邊的桂林米粉一樣有趣。
總之那些調查資料在強化一個非常清晰的觀念,那就是受過教育的階層不是通過物質消費以及财富來建立階級壁壘,而是通過建立隻有掌握稀有資訊的人而可以接觸的實踐來建立階級壁壘。換言之,要是想在一個機遇豐富的地區感到賓至如歸,或者必須需要了解正确的芭蕾舞技巧、使用合适的嬰兒背帶、收聽合适的播客、植物茶、葡萄酒或者瑜伽普拉提的品味。看到這裡,我想到的是憤怒的紅脖子與同樣憤怒的藍州知識分子在未來一個多月的投票差異了。
當然我可以想到的中國口味的階級性,更多是來自于辣的了解。辣椒在幾百年前根本無處可尋,甚至無法在各種神奇的古裝電視劇裡面展現出來,因為它進入中國的曆史直到清朝才正式成為一種調味品,但是因為它本身濃烈辛辣的味道很難出現在上流社會的餐桌上,甚至在今天的辣椒重鎮成都,進階川菜一直是以精緻細膩的上河幫官府菜為主,味道溫和綿香而悠長。當偉大領袖說:”不讓吃辣椒就不能成為革命者“的時候,辣椒已經不再是窮人的食物了,而是成為中國勞工階級的一種象征。辣已經從一種味覺過渡到一種痛覺,當人們一起吃辣,一起可以忍受痛苦的時候,那麼就可以彼此更加親近。這也許就是辣椒超越了階級屬性而變成了更多的社交屬性,同樣是由美團所提供的資料,就是目前國内接近80%的餐廳都會提供辣味的菜式了。
可能再次引起人們對于階級屬性的敏感,将會來自于當下預制菜的盛行。人們在科技穩定發展的過程中更多的享受到了脫離體力勞動的快樂,畢竟忙于職場的母親沒有時間在晚上回家做飯,而微波爐還有冰箱,以及更多存放在冰箱的加工食品使得人們不再将時間都花在廚房裡面,但是一起在家裡吃飯的飲食習慣,還是一個維持家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恩格斯曾談到過這樣描繪無産階級的晚餐情景:“由于她們花費大量時間外出賺錢,曼徹斯特等城市的許多年輕女性從未學過做飯。有時她們的家庭生活十分艱難,營養不良。有時她們的丈夫不得不承擔起家務。”即便是今天打開朋友圈看到那些洋洋得意的家宴圖檔,最顯眼的位置也都是從城市超市這樣的進階商場裡面買來的西班牙火腿以及精緻的魚子醬,以及各種奶酪和水果。總之,我們的既要又要都是互相沖突的,我們既要健康,又要食物美味、便宜、友善,而所有這些都指向了相反的方向,這個時候有人再來跟你談談什麼是食物的階級屬性,還是建議他去看電視節目下飯吧!
看到《黑白大廚》裡面廚師們給100人做菜的場面,不由讓我想起2015年8月27日參加的馬爹利300周年晚宴。當晚的盛大晚宴在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的郵輪碼頭廣場的空地上搭起巨大帳篷,邀請三百個人參加。晚宴是由在上海的法國名廚Paul Pairet及其團隊督辦,君悅酒店的外燴團隊提供現場服務。為了可以達到色香味俱全,甚至在宴席的上空搭建了一條不易察覺的煙道,随時通過煙道釋放出來濃烈的食物氣味。Paul Pairet做了龍蝦卷、牡蛎扇貝配檸檬雪葩、松露炙烤湯汁面包、葡萄藤煙熏雞肉配茄子、番茄與芝麻,照燒烤牛肉配西式炖飯,并且都搭配了不同款式的馬爹利幹邑。這樣規模的盛宴已經過去了快十年了,這可真是一個難忘的時代夜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