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圈社 張淺】近日,天眼查APP顯示,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鐘成堡,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币,其業務範圍包括汽車零部件研發,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工業機器人制造,工業機器人銷售等。
股權全景穿透圖顯示,該公司由格力電器旗下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和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分别為51%和49%。一時間,衆多網友紛紛猜測,這是否預示着格力集團正式進軍汽車領域。
事實上,這并不是格力第一次下場造車,除了新成立的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外,格力旗下還擁有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隻可惜推出的銀隆汽車,作戰成績并不令人如意,如今再度加碼造車的格力,難不成是看到死對頭小米在汽車行業風生水起,分外眼紅了?
從家電到汽車 一場賭約和雷軍較勁多年
格力和小米原本是兩家沒有太多交集的企業,早期的小米以手機為主業,而格力則一直以空調為主業。直到2013年底,董明珠與雷軍的一場跨界公開對賭,讓這兩家企業的羁絆越來越深。訂下“賭約”後,小米和格力就開始較上勁,2015年3月,格力電器破天荒地釋出了格力手機,格力手機推出後的第三個月,小米就釋出了智能空調。入局對方擅長的業務,其擂台賽打得很明目張膽。
而當年的那場賭注是五年内格力與小米的營收誰更大?結果在2018年,格力以1980億元營收略高于小米1749億元的營收。但到了2019年,小米的營收卻反超格力。此時的小米也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隻做手機的小米了,旗下産品已橫跨手機、家電、物聯網生态消費品等各種産品線,甚至在格力的主營産品空調上也發展迅猛。
有意思的是,小米跨界造空調成功了,但是格力跨界造手機,轟轟烈烈幹了三年,卻碰了一鼻子的灰,每一款手機的銷量都非常慘淡,幾乎沒人買,董明珠還曾出下策,讓格力員工買自家的手機。
在手機上受挫的董明珠又将目光瞄向了汽車,此舉或許是受到雷軍的啟發,因為早在2013年,雷軍就赴美拜訪特斯拉CEO,了解了特斯拉汽車,接着就在汽車領域不斷投資,包括投資了小鵬、蔚來等新能源車企。
或許是想在正式下場造車上領先一步,2016年,董明珠就曾試圖以130億收購珠海銀隆,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隻能以個人的名義并拉上了王健林、劉強東等人一起戰鬥,共同增資30億,拿下了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此後,珠海銀隆再次進行了增資,董明珠的持股比例增至17.46%。
2021年8月31日,格力電器釋出公告稱,通過參與司法拍賣拍得珠海電動車企業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與此同時,董明珠也将其持有的銀隆新能源17.46%股權的表決權委托給格力電器。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格力電器順利将銀隆新能源變成了其控股子公司。随後,公司更名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格力的捆綁進一步加深。
湊巧的是,就在格力發公告後的第二天,雷軍發消息稱,小米汽車正式注冊。如今,對比目前兩者造車現狀,小米首款車型SU7一上市便收獲熱捧,傳遞量穩步攀升,預計在11月就能提前達成全年10萬台傳遞。反觀格力的銀隆新能源,雖然車早已經上市了,但其聲量和銷量幾乎可以用“查無此人”來形容了,全新和準新車基本都靠閑魚。
現如今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正式成立,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董明珠卷土重來的決心。不過,不具名汽車分析師卻向《财圈社&道哥說車》編輯表示,格力造手機都造不好,還造汽車,真是笑話,況且目前的市場競争那麼激烈,時機上更不可能會成功。
格力造車不被看好 跌倒一次後還能站起來嗎?
除了不被業界看好外,格力造車還不被股民甚至是格力内部人看好,難道這真的隻是董明珠一個人的意氣風發?在東方财富網上,編輯注意到,股民對格力此次成立汽車科技公司的看法幾乎是一邊倒式的不看好。
“如果别的股票,這個消息就值一個漲停,但是格力沒用。”
“格力投資别的基本上就是冒個泡。”
“格力手機都還沒玩明白現在開始準備玩汽車了?”
“不務正業是尋求突破?”
“競争都這麼慘烈了,還要殺進去啊。”······
事實上,股民們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上一次進軍造車的格力确實栽了跟頭。首先,一開始入股的銀隆經曆了拖欠供應商貨款、銀隆創始人出逃、高管入獄、股權糾紛等一系列糟心事件。即便如此,董明珠依然相信格力钛的技術本身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如果不是前老闆給我擺一個坑的話,這是個非常好的企業。”
好不容易清掃了一系列障礙,更名為格力钛後也沒能在造車上收獲什麼“戰績”,同時在盈利方面也充滿挑戰。2022年,格力钛的營收與淨虧損分别為25.87億元與19.05億元。公司的總資産從年初的272.82億元降至到250.24億元,總負債從年初的251.35億元降至247.86億元。以此計算,淨資産從年初的21.47億元縮水到2.37億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格力钛的資産總額243.11億元,負債總額242.45億元,瀕臨随時資不抵債的境況。
此外,在2016年,董明珠對外宣布拟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格力内部也為此産生激烈分歧。有消息稱,在當時的格力股東會上,由董明珠力主的格力收購珠海銀隆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議案,以“130億元資産收購議案獲得通過,96.94億元配套資金議案卻被否決”的結果收場,那是董明珠執掌格力生涯的第一次“滑鐵盧”。也正是因為當時内部的争議,才有了董明珠後來的自掏腰包,聯合商業大佬們共同集資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宣布收購銀隆的計劃時,資本市場反應劇烈。2021年真的拿下了銀隆,股價卻幾乎毫無波瀾。2023年12月20日,受增持格力钛消息影響,格力電器股價暴跌7%,單日市值蒸發超100億元。而在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的當天,格力電器跌了2.13%。由此可見,資本市場從來就沒有對格力造車有好感過。
是以,很多網友一提到格力跨界造車之事,就會連連發出質疑:“确定要一條道走到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