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門口,有多位醫護人員要求解決拖欠工資問題。據報道有醫護人員已經連續九個月沒發工資了。
“我們要生活,醫院欠薪九個月”的橫幅拉了起來,現在的醫院這麼缺錢嗎?
這酒不禁令人想起近日大陸住院率突破20%的好消息,但多地醫保局卻說:要警覺!
有錢了?醫療保障好了?還是注水了?住院率畸高,其實反映出醫療服務市場的扭曲和醫療保障制度的漏洞!
醫院讨薪事件
近日,河南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發生的醫護人員讨薪事件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據報道,多位醫護人員在醫院門口拉橫幅讨薪,稱被拖欠了九個月的工資。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個别醫院的經營困境,也折射出目前醫療體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事件發生後,新聞記者聯系到了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
一名從業人員證明了讨薪事件的真實性,并表示醫院正在積極協調解決。"這個情況屬實,我們醫院已經在協調了,沒有人不管,我們都在做。"
該從業人員說。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發生了讨薪事件,但醫院的正常接診并未受到影響。
新鄉市第四人民醫院建立于1938年,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
2005年4月,醫院由鄭州鐵路局移交新鄉市人民政府管理。作為當地重要的醫療機構,該院承擔着多項醫療保險定點服務。
然而,記者在查閱醫院官網時發現,其财務公開明細僅更新至2022年7月,這也引發了人們對醫院财務狀況的質疑。
随着事件的發酵,當地衛健部門也迅速介入。
10月14日,新鄉市衛健委從業人員向大河報·豫視訊記者表示,目前事情已經解決,拖欠的工資已經全部發放。
李醫生(化名)是新鄉市某醫院的一名普通醫生,他向記者透露了更多内情。
"我們醫院拖欠工資的問題由來已久。"
李醫生說,"醫院經營狀況一直不太好,收入跟不上支出。特别是近幾年,随着醫改深入,醫院的創收能力受到了很大影響。"
據李醫生介紹,醫院為了增加收入,曾采取了一些不太合理的措施,比如鼓勵不必要的住院。
"有時候一些輕微症狀的患者,本可以在門診解決,但為了增加收入,也會建議他們住院。"李醫生無奈地說,"我們也不想這樣,但醫院要生存,我們要吃飯,就不得不這麼做。"
這種情況并非個例。在全國範圍内,許多二級醫院都面臨着類似的困境。
醫改政策要求控制醫療費用,而醫院又需要維持營運和人員工資。這種沖突導緻一些醫院采取了不當手段來增加收入,其中就包括不合理提高住院率。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醫療體系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它不僅關乎醫務人員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
如何平衡醫療機構的經營需求與醫療服務的公益性,如何在控制醫療費用的同時保障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住院率飙升:好事壞事?
說到住院,近20年來,中國的住院率呈現出驚人的上升趨勢。
2000年,全國住院率僅為4.2%,到2010年上升至10%,2019年更是達到了19%。2023年,這個數字更是突破了20%大關。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好消息——是不是說明國民健康意識提高了,醫療條件改善了,大家都能住得起院了?
然而,細究其中的原因,卻讓人不得不警惕。
以王阿姨為例,她今年65歲,患有高血壓。按理說隻需定期去社群醫院複查、調整藥量就可以了,但她卻經常住院。
"醫生說住院可以做全面檢查,還能報帳得多。"王阿姨說,"反正我退休了,時間多的是。"
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
一些慢性病患者為了享受更高的報帳比例,選擇住院而非門診;一些輕症患者被醫院誘導住院,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治療;
甚至有些健康人為了"占便宜",找關系住進醫院做全面體檢。這些現象無疑推高了住院率,但卻并非出于真實的醫療需求。
醫療機構上報的住院率與實際調查資料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2013年的資料顯示,醫院報告的住院率為14.1%,而群眾調查的住院率僅為9%,前者比後者高出57%。
這種差異提示,住院率的大幅上升可能伴随着一些"虛報"行為。
一些輕微疾病的住院比例也在上升。
國家衛生服務調查資料顯示,因感冒住院的頻率從1993年的0.57次/千人上升到2013年的5.4次/千人,增長了近10倍。
這進一步印證了醫療機構可能在不恰當地将一些輕症患者收治入院。
供給創造需求?
除了患者層面的因素,醫療機構自身的擴張也在推高住院率。
近年來,全國各地醫院建設如火如荼,新院區、新病房不斷湧現。以某省會城市為例,僅2023年就有5家三甲醫院建立或擴建院區,新增床位近5000張。
醫院院長李強(化名)坦言:"新增了這麼多床位,不得不想辦法'用'起來。否則裝置和人力都是巨大浪費。"
于是,一些醫院降低了住院門檻,甚至主動"招攬"病人。
"有的科室甚至給醫生下名額,每月要完成多少住院量。"一位醫生無奈地說。
資料顯示,2013年至2023年,全國醫療機構床位數增加了近300萬張。按照"羅默法則",床位增加必然帶來住院率上升。
這種供給創造需求的現象,在醫療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床位增加的速度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等級醫院之間并不均衡。大型三甲醫院的擴張尤為迅速,而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相對滞後。
這種失衡不僅推高了整體住院率,還加劇了醫療資源配置設定的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為了"顯政績",大力支援大型醫院建設,提供土地、資金等支援。這進一步刺激了醫院擴張的欲望。
DRG/DIP改革:意外推手還是必要之舉?
2018年開始推行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本意是為了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率,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然而,在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結果。
某三甲醫院醫保辦主任張華(化名)介紹:
"在新的支付方式下,醫院更傾向于收治病情相對輕、住院時間短的患者。這樣可以提高周轉率,增加收入。"結果就是,一些本可在門診解決的小病,也被安排住院。
更有甚者,一些醫院為了規避單次住院費用限制,将原本一次住院的治療過程人為分解成多次。"
比如說,一個需要三周治療的病人,可能被安排住院-出院-再住院,變成三次住院記錄。"張華說,"這樣既增加了住院率,又能獲得更多支付。"
一位醫保局從業人員王偉(化名)觀察到,在DRG改革後,醫院"分解住院"的現象明顯增多。
他通過資料分析發現,多家醫院的低倍率病組占比達到了40%以上,這意味着"小病大治"的情況可能正在增加。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DRG/DIP改革本身并非問題的根源。
問題在于大陸的實施方式與國際慣例有所不同。國際上普遍采用固定費率法,而大陸多采用點數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醫院增加服務量的動力。
盡管如此,DRG/DIP改革作為控制醫療費用增長的重要手段,仍然具有其必要性和積極意義。關鍵在于如何優化實施方案,堵住政策漏洞,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資料:
河南新鄉多位醫護人員到一醫院讨薪 涉事醫院回應:情況屬實——大皖新聞
新鄉市衛健委回應多名醫護站門口讨薪:事情已解決,拖欠工資已補發——大河報
深化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設基于價值的優質服務提供體系——世界銀行
10年翻番,住院率比高收入國家還高,國人體質下降了?——财健道
大陸住院率破20%大關,多地醫保局警覺,“愛住院”是真實需求,還是被誘導的?——第一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