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從沛縣起兵到建立漢帝國,劉邦用了7年時間,擊敗了一系列實力強勁的對手,其中最值得他敬畏、敬佩的,莫過于西楚霸王項羽。不過,除項羽外,劉邦還對另一位對手很是敬佩,對于他的死甚是惋惜,而後世的司馬遷、諸葛亮、蘇轼等大人物也對其推崇有加。這位讓劉邦等人折服的豪傑,便是齊王田橫。
田橫,生年不詳,是戰國末期齊國王族後裔,在陳勝、吳廣于大澤鄉舉起反抗暴秦的旗幟後(前209年),便跟随兄長田儋、田榮在狄城(今山東省高青縣東南)起兵複國,并推戴田儋為齊王。不久,田儋在與秦兵作戰時敗死,田榮遂自立為齊王,并任命田橫為将軍。田橫是一位天生神将,不僅作戰勇敢,而且富有謀略,在他的指揮下,齊軍僅用了1年多時間便盡占三齊大地。
田橫是天生神将,曾兩度恢複齊國
等到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大封諸侯,田榮因為當年背叛過楚國、導緻項羽的叔父項梁被秦兵殺害,因而被削奪王位,并遭到讨伐。田榮戰敗後逃往平原,結果被當地人殺害。其後,項羽燒毀蕩平齊國都城臨淄的城郭,所過之處大加屠戮,令齊國百姓恨之入骨。田橫見有機可乘,便收募起數萬散兵,然後利用項羽跟劉邦鏖戰荥陽的機會,再次得以收複齊國大小城邑。
田橫再次恢複齊國後,擁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并自封為相國,凡國内所有軍政要務均由他一人專斷,俨然“無冕之王”。等到楚漢相争的局勢愈發明朗化後,田橫曾聽從劉邦使者郦食其的遊說,準備率衆降漢。但就在此時,漢軍統帥韓信卻偷襲齊國,攻破其都城臨淄,并迫使田廣、田橫逃往。在逃離臨淄前,田橫誤以為被郦食其出賣,于是将其烹殺。
楚漢戰争形勢圖
田橫逃出臨淄後,與楚國結為同盟共抗漢軍,結果在高密遭遇慘敗,連齊王田廣都淪為俘虜(一說被殺)。田廣被俘後,田橫再度挑起興複齊國的重擔,并自立為王。不過,面對着漢軍極為淩厲的攻勢,田橫連戰連敗,最終在嬴下(今山東省萊蕪市東北)被徹底擊潰,被迫逃奔占據梁地的大軍閥彭越。田橫兵敗逃亡後,齊地的城邑大都不戰而降,劉邦也就因勢立韓信為齊王。
等到漢朝建立後,彭越因曾經力助劉邦消滅項羽而獲封為梁王,自然不可能再收留田橫。是以,田橫便率領500多名死忠之士逃入海島,計劃一旦天下有變,便重新殺回去。然而,劉邦此時已知曉田橫的行蹤,考慮到若不将他招撫,恐怕後患無窮,是以便命使者前去勸降。劉邦宣稱若田橫肯聽從招安,那麼将會被封為王侯,但若抗命不行,必遭大軍的征讨。
田橫與追随他的500壯士
田橫想到自己雖然可以做到誓死不降,但代價卻是要500多名死忠之士跟着他殉葬,心中便大為不忍,于是思量再三後,決定跟着使者到洛陽朝觐劉邦。然而,等走到距洛陽隻有30裡的屍鄉時,田橫竟以沐浴為借口,在驿站中自殺身亡。據跟随田橫的兩位門客叙述,主公之是以自殺,是不願意向昔日跟他平起平坐的劉邦俯首稱臣,加之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在朝為官,自己于心有愧。
據門客講述,田橫在臨死前曾歎息道:“皇帝之是以召見我,不過是消除隐患,并且想看看我的相貌如何,如今這裡離洛陽隻有30裡,如果把我的頭顱割下來,你們騎快馬獻給皇帝,想來容貌不至于發生變化,而你們也可以是以而免死。”說完,田橫便拔刀自刎。使者聞言大驚,但事已至此,也隻好帶着兩位門客,捧着盛着田橫首級的盒子去向劉邦複命。
田橫自殺
劉邦見到田橫首級、聽完使者的彙報後大驚,于是流着眼淚對朝臣們說:“田橫三兄弟由平民起身,最終都在齊地稱王,難道不足以說明他們的賢明嗎?如今他又為了保全部下們的性命,又不願委屈自己自己的心志,便采取如此極端的方式,真是了不起啊!”說完,劉邦當場進拜兩位門客為都尉,并下令在屍鄉為田橫大起墳墓,用諸侯王的标準隆重地安葬他。
(田橫)遂自刭,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高帝。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為都尉,發卒二千人,以王者禮葬田橫。見《史記·卷九十四》。
劉邦畫像
讓人沒想到的是,兩位門客在田橫下葬的當天,便在故主的墳墓前挖了兩個足以容身的深坑,然後在裡面自刎而死。劉邦聞訊後大驚,連連稱贊二人是義士,随即又下令招撫尚在島上的其他門客,全部要求他們入朝為官。然而劉邦沒想到,500多位門客在聽聞故主自殺的消息後,竟然也全部自殺殉主,無一人入朝為官或獨活。消息傳到洛陽,劉邦震驚、感動不已,下令厚葬這些義士。
田橫與五百門客同生共死的事迹,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引起普遍的贊歎、欽佩。例如,司馬遷便感慨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聖,餘因而列焉”(見《史記·卷九十四》);諸葛亮在遊說孫權時,也以田橫為例,稱“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見《三國志·蜀書·卷五》);而蘇轼也不無感慨地評論道:“與其受韓信之誅,豈若死田橫之節也哉”(見《東坡全集·卷一百》)。
田橫島上的田橫雕像
如今,田橫當年寄居的島嶼已被命名為田橫島,在島内最高峰田橫頂上,不僅豎立着他的巨型雕像,還建有周長30米、高2.5米的“五百義士墓”,每年還有大量聞名而來吊唁的人群。可見,曆史雖然穿越千年,但深藏在人類内心深處的忠義氣節卻依然沒有消失,依然時時引起共鳴。
參考書目
司馬遷(西漢):《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班固(東漢):《漢書》,中華書局1999年版。
司馬光(宋):《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