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紅棗能補血,不吃主食能減肥,大蒜洋蔥可防癌……這些“僞科普”的坑,你踩過嗎?
如今,科普類短視訊在各平台層出不窮,内容涵蓋醫療健康、生活常識、文化曆史等多個領域,形式也是不拘一格,有真人出鏡的,有動畫模拟的,有實驗示範的,還有通過AI技術線上生成的。
需要警惕的是,有不少是“假科普真牟利”,它們披着科普的外衣收割流量,大肆推銷,在誤導公衆認知、玷污科學精神的同時,還使許多網民上當受騙,破财又傷身。
“僞科普”為何橫行?我們如何在資訊奔流中擷取真實知識?
圖源|新華社
一
讓科普更靠譜、閱聽人更有譜,首先得明确“科普”“僞科普”兩者的差別。
科普是指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态度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提升公衆的科學素養,幫助人們提升認知或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吉林霧凇》科普短視訊,在帶來霧凇奇觀的同時,向人們解釋了霧凇形成的原理。
而僞科普,則是一種誤導性的資訊傳播,它利用科學術語或概念來包裝自己的觀點,但實際上并不遵循科學方法,隻是以科學之名行反科學之實。比如,“太陽耀斑可能導緻頭痛、失眠”“結石患者不能吃豆制品”……這些說法看着新奇,實則缺少科學依據和嚴謹論證。
圖源|程璨
健康養生、美妝護膚、育兒家教、農業技術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是僞科普優先選擇的“賽道”。一些主播、部落客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努力契合“剛性”需求。
當然,他們“出道”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包裝成人畜無害的形象,既不帶貨也不引流,純靠點選率博取收益;有的則用晦澀的術語、可怕的資料為觀衆創造“需求”,然後借機兜售各種保健品、營養品、化妝品。
“知識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為科學。”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區,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僞科普鑽了空子。足不出戶聽專家“線上授課”,不用挂号有人給開“治病良方”,但後果往往是學習變“學廢”,美容變毀容,看病變傷身。
圖源|圖蟲
二
既然僞科普這麼不靠譜,為何還有那麼大的傳播力?
除了我們每個人對知識的剛性需求以外,僞科普的“善于僞裝”是重要原因。
拿捏人心。“起初隻是胳膊疼,網上搜了搜症狀,現在我确信自己是得了癌症。”這個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段子,揭示了部分網際網路醫療賬号誇大科普、傳播焦慮的現狀。
相比于文字和圖檔,配着誇張标題、帶有緊張感背景音樂的短視訊更易拿捏人心。比方說,對于老年人,“綠豆湯抗癌”“骨頭湯補鈣”“睡光闆床可以治療腰椎病”等“秘方”就格外吸引人;對于年輕人,“幹細胞修複皮膚抗衰老”“代餐減肥更健康”等“寶典”也容易讓人動心;對于寶媽來說,“補充蛋白粉增強寶寶抵抗力”“補充微量元素養娃更健康”等“育兒經”很難不被奉為圭臬。即使人們可能對某些說法有所懷疑,有時候也會抱着“萬一是真的呢”的心理試一試。
精于表演。一些網紅經濟機構會将部落客、主播身份包裝成醫生或某個領域的專家,幫助他們營運賬号,之後通過私信免費贈送治療方法、加入粉絲群等手段,最終實作帶貨變現。
這類内容往往采用誇張、煽情、移花接木等手法“喬裝打扮”,以“見樹不見林”“有普沒科”的姿态出現。比如,一篇僞科普文章,前半部分用新聞熱點、健康資訊作“起頭”,中間用“使用者”好評和“專家”解讀背書,最後放大招開始推介商品。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某種觀點或者某種論證披上科學術語的外衣,又有“專家”作證,那麼很容易被唬住。
比如,當用“角度”“頻率”“振動”等詞語描述一款保健器材時,聽起來似乎更科學更規範;“某某和他的專家團隊發明小分子切割技術,将中藥提純萃取濃縮成膏方”“這項号稱領先世界十到十五年的技術,目标是世界專利和諾貝爾獎”等宣傳語,也似乎更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圖源|新華社
三
僞科普實際上是謠言的一種,謠言流布,就容易積非成是、颠倒黑白,給公衆造成認知混亂,造成“劣币驅逐良币”,同時消解社會信任。
扒下僞科普的外衣,不讓僞科普傷害我們的“真生活”,需要“大科普”持續發力。
大力培真。“欲無雜草必種莊稼”,對待“失真”,還須“較真兒”。真科普要主動走向網際網路舞台中央,主動、及時、準确發聲,用正能量占據大流量。如今,在全國各地,學生們實時收看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舉辦的“天宮課堂”;短視訊平台上,汪品先、吳於人等科普達人收獲百萬粉絲;假期裡,各地科技館、展覽館“一票難求”;等等,都在說明科普正通過各種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如何做好普及”仍是科普的難點。要注意打破以往“單向輸出”的傳統模式,多普及貼近百姓生活的内容和熱點内容,讓公衆在深度體驗和互動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素養。
重拳治僞。對于公衆來說,發現僞科普,要不信、不傳、該舉報舉報;對于平台和監管部門來說,對僞科普要做到露頭就打,對混淆視聽的“大忽悠”絕不手下留情;各平台要想辦法盡量把好“入口”,比如通過強化資質認證、規範資訊來源、完善謠言标簽功能等,減少僞科普内容的産出和傳播。
提升自我。面對各種“種草”、各種“新說法”,多一些謹慎,多問幾個“是真的嗎”,這是資訊大爆炸時代每個人必須提升的網絡素養。同時,平常多注意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用真科學武裝大腦,努力煉就“火眼金睛”。如能始終保持求真精神和存疑态度,就能在紛紛擾擾的網絡世界中不斷祛魅、保持清醒、遠離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