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打造一個爸爸帶孩子瘋玩的地方,彌補缺位的父愛教育,讓“喪偶式育兒”的媽媽們得到一絲喘息;用公益的方式,幫助鄉村學子成長為後浪青年;把海量優質繪本裝進手機,供鄉村孩子永久免費使用……

然而,這些新潮的公益項目不僅不為大衆熟知,甚至圈内人也知之甚少。針對這一缺憾,中國慈展會于2020年打造了《TIFP公益新力量》演說欄目,讓公益新銳們走到聚光燈下。

TIFP,分别對應了“公益新力量”欄目的四個關鍵詞:跨界(Transboundary)、創新(Innovation)、未來(Future)和實踐(Practice)。顧名思義,TIFP就是要聚合各領域的公益新銳領袖,分享新知、創意和故事,探索新解法、展望新生态,以演講傳遞思想,以創新激勵行動。

讓爸爸愛上帶娃

“爸爸在家像什麼動物?”

“笨爸爸工房”的親子木藝課堂往往從社工提出的這個問題開始,不少孩子的回答都是:“我爸爸像豬,每天躺床上玩手機。”這個答案總是引發全場哄堂大笑,但在課後和社工的交流中,大部分爸爸都表示,孩子這麼說,自己很心酸。

也有孩子的回答是“爸爸像鳥,每天飛來飛去”“像老虎,很兇”……三個答案折射出來的問題是:爸爸們沒空帶娃、不會或不願帶娃,導緻的結果便是媽媽們“喪偶式育兒”。笨爸爸工房的初衷和使命,正是解決這一社會痛點問題。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第四季“TIFP公益新力量”入選項目笨爸爸工房團隊合照

笨爸爸工房源于一個八音盒的故事。

2015年,經曆了近十年 “喪偶式育兒”的郭曉利,終于逮着了一個好機會:丈夫張旭健休假回家,她要出差一個月。郭曉利私下和母親“串通”好,讓她帶一周孩子就借故離開,給老公一個獨自帶倆娃的機會。

一個月後郭曉利回到家,想象中父女仨向她訴苦的場景沒有出現。相反,大女兒撲在她懷裡說:“我爸太厲害了!這是他給我做的八音盒,同學們都特羨慕。”

小小的八音盒,從設計構思到打磨抛光,整個制作過程都是張旭健和女兒克服了很多困難完成的,這段經曆對父女倆來說彌足珍貴,女兒至今仍珍藏着它。

這讓郭曉利深受啟發。原來丈夫不是不會陪孩子,而是沒機會以自己擅長的方式陪孩子。她靈機一動:“不如我們開個木工房,讓更多爸爸帶孩子來玩?”張旭健想了想說:“很多男人心中都有個木工夢,你這想法不錯。”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張旭健在笨爸爸工房指導孩子做木工

郭曉利決定把工房設在社群,以社工項目的方式開展,她希望将來每個社群都能有這樣一個父愛空間。取名時,張旭健想到了胡适先生的一句話: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是以成功者隻是少數人。于是,這個父愛空間被命名為笨爸爸工房。

幾次課下來,肉眼可見的改變發生了。“像老虎一樣兇”的爸爸在專業社工的幹預和引導下,逐漸改掉了打罵孩子的習慣;“像豬一樣懶”的爸爸能兩小時不接電話、不回微信,專注陪孩子做木工;“像鳥一樣忙”、壓力無處釋放的企業家爸爸,在分享環節潸然落淚……郭曉利是以得出結論:陪孩子是男人最綠色的解壓方式。

笨爸爸工房的個人付費使用者80%以上是女性,很多爸爸第一次都是被媽媽拽過來的,但體驗過之後越來越多的爸爸們開始主動帶孩子來玩。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笨爸爸工房的課程有效改善了親子關系

8年過去了,笨爸爸工房早已走出洛陽,在鄭州、北京、上海、香港等45個城市開出了63家門店。他們計劃盡快開出100家門店,将父愛教育推廣到更多地方,讓爸爸們成為更好的養育者和照顧者。

父愛教育與婦女兒童工作、推動性别平等密不可分。然而,七八年前鮮有公益機構關注這一領域,笨爸爸工房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社工+木工”的創新模式讓爸爸們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共建和諧幸福的家庭。

笨爸爸工房的入選,展現了“TIFP公益新力量”第四季對公益新理念、新模式的關注與重視,主辦方希望類似的公益巧思被更多人看到,公益不僅需要滿腔熱忱,更需要找到精準的突破口、切入點。

把300本繪本裝進手機

“對孩子來說,閱讀重要嗎?”“重要!”

“那你做這件事了嗎?”“我不知道怎麼做。”

這樣的對話,時常發生在遲超智與鄉村孩子的父母之間。遲超智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金會鄉村教育服務站站長,主理繪覽童書公益項目。

繪覽童書是一款面向鄉村兒童的繪本閱讀App,内置大量優質繪本。項目與國内一線出版社合作,每一本書都經過專家團隊的嚴格篩選,確定内容品質。2022年,App正式上線,現已被推廣至四川大涼山、河南郏縣、甘肅會甯等全國190個縣區的850餘所學校,5萬餘名鄉村兒童正在使用。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繪覽童書團隊通過科技手段将優質繪本帶入鄉村

這個集閱讀、錄音、互動答題等功能于一體的App,為鄉村的孩子們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也成為親子互動的橋梁。其音頻功能,讓隔代養育的祖輩也能與孩子們共享閱讀樂趣,而遠在他鄉的父母則可以通過App了解孩子們的閱讀進度,甚至遠端錄制故事,和孩子們“雲共讀”。

“傷眼睛怎麼辦?”這是繪覽童書項目組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對此,遲超智總會反問道:“不在手機上看繪本,孩子們就不玩手機,不看電視電腦等電子螢幕了嗎?既然我們擺脫不了手機,那何不想辦法把它用好呢?”遲超智認為,在高度資訊化的時代,如果孩子們不學會使用電子産品很容易被社會淘汰。

當然,項目組也非常了解家長對孩子們用眼衛生的擔憂。為此,繪覽童書App特别設計了護眼功能,孩子每使用App達15分鐘就會收到一條護眼提醒,引導其合理安排閱讀時間、科學用眼。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師生們在學校一體機上利用繪覽童書App讀繪本

在大涼山的一場活動上,鄉村教師楊春講述了一個真實案例。聽她講完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班裡那個從來不開口說話的孩子居然主動擁抱了她,而後又跟大家分享了讀後感。一個繪本故事,激活了孩子們對愛的感覺與渴望,讓沉默寡言的孩子敞開心扉,逐漸融入集體。

遲超智總愛對人說起這個故事,他從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本質: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是以,他也迫切希望将這個公益項目推廣給更多的鄉村兒童,讓科技和閱讀照亮鄉間的童年。未來,項目将繼續依托北師大“強師工程”“優師計劃”落地更多地區,計劃到2030年實作脫貧摘帽縣和教育欠發達縣域的廣泛覆寫。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繪本課程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力

一直以來,鄉村兒童閱讀都是國際教育界共同關注的議題,也是中國閱讀推廣中的重點和難點,而遲超智和“繪覽童書”團隊則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議題在新時代的新解法——用科技助力公益。在“TIFP公益新力量”的加持下,項目或将吸引更多社會力量聚集于此,共聚合力,讓閱讀為鄉村兒童的夢想插上翅膀,指引他們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當鄉村學子成為公益後浪青年

耿向順出生在四川涼山的一個貧困農村家庭。小時候,他每天需要步行很遠的山路去一所帳篷國小上學。從國中開始,他就開始接受政府、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資助上學,他和哥哥一路苦讀,最終成了村裡的頭兩位大學生。這樣的成長經曆讓耿向順對公益慈善充滿了感恩和向往。

上大學後,他加入了很多公益組織、公益社團,從大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助學公益,之後又組織發起“織心青年·鄉村支教夏令營”項目,累計組織了數千名大學生志願者進入鄉村,服務四川數十所鄉鎮學校,累計服務學生上萬人次。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耿向順大學期間在大涼山支教助學

耿向順也在公益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剛進大學時,從小山村到大城市的轉變,讓他一度陷入自卑與迷茫。參加公益活動,讓他找到了價值感、使命感,他在團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也讓他逐漸積極、自信起來。

2017年大學畢業後,耿向順放棄了四川一所大學的行政職務和多家商業公司的錄用通知,轉而北漂,加入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現為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成了一名職業公益人,參與基金會青年成長發展和鄉村教育相關的公益項目。

在做項目的過程中,耿向順發現來自農村低收入家庭的青年大學生面臨許多學習、就業等方面的困難和挑戰。他一直在思考,能否做個公益項目,為像自己一樣的鄉鎮青年大學生們做些什麼?

2020年,耿向順帶領織心青年團隊設計策劃了“後浪青年賦能計劃”公益項目,支援鄉村貧困家庭大學生更好地就業、發展。2022年,耿向順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所學生,并于當年加入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會,任副秘書長。在基金會的支援下,他組建了20人的項目團隊,開始大規模推廣實施“後浪青年賦能計劃”。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後浪計劃線下活動

他們邀請職場導師為學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疏導、面試技能提升等教育訓練,幫助學員克服自卑建立自信,獲得更多就業及成長機會。

兩年多以來,項目開展了80多場次的線上、線下課程,覆寫上萬名大學生。有學員第一次參加線下活動時說話都發抖,幾次活動後逐漸成長為項目的核心志願者;也有學員因為在這裡感受到關心和善意,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

讓耿向順覺得遺憾的是,他很難找到捐贈方為貧困大學畢業生提供獎助學金,幫助他們度過從畢業到就業的困難時期。有人甚至直言:“大學都畢業了,還有臉來找我們要資助?”

不過,如今的耿向順更信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他和團隊還将繼續努力,優化課程和項目服務體系,幫助更多鄉村大學生成為澎湃向前的的“後浪青年”。

耿向順的個人經曆鼓舞了很多年輕人,他入選“TIFP公益新力量”第四季,不僅展現着主辦方對公益力量“新面孔”的關注,更象征着青年群體正在成為公益慈善領域的生力軍、主力軍,将鼓舞更多的“90後”“00後”加入公益慈善這項“青春事業”,為公益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生機與活力。

秀出公益硬實力

人們常說,社會的痛點就是公益的起點。如果公益項目能夠讓鄉村孩子擁有足夠的閱讀資源、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能夠一路幫扶鄉村孩子順利完成學業、就業,那麼公益事業也就能夠像著名公益人陳越光先生所期許的,成為“社會的鹽”,溶于社會、彰顯價值。

但是,在優質公益項目無形作用于社會之前,他們首先要被發現、 被更多人了解,“TIFP公益新力量”無疑就是彙聚各方力量、借助傳播的力量為這些公益新生力量“帶鹽”。

如果說“TIFP公益新力量”是一場公益選秀,那正如該項目負責人、中國慈展會發展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雲霞所說:“我們要秀出公益領域最核心的硬實力。”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第四季“TIFP公益新力量”入選者在演說節目現場

在第四季“TIFP公益新力量”中,10位嘉賓帶來對于科技公益、性别平等、應急救援等議題的公益思考,解鎖公益領域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在這一季的選拔過程中,項目更多聚焦“新”字。

首先是關注的領域新,今年入選的10個項目在關注領域上展現出了公益的多元與豐富;其次是模式新,即便是一個傳統的社會問題,這些公益新力量也能摸索出一種新解法;更關鍵的是面孔新,今年的公益新力量湧現出大批“90後”“00後”,他們紮根公益一線,做了很多創新和實踐,為公益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回望走過的4年,郭雲霞表示,“TIFP公益新力量”借助中國慈展會平台,形成了“遴選-賦能-行動-倡導”工作價值鍊和閉環生态圈,更多發揮着倡導和傳播價值。

在遴選階段,項目組便邀請行業專家組成評審團,共同對演講者的表現力及項目公益價值進行綜合評定。對通過遴選的新銳演講者,專家會對他們進行教育訓練,提升他們在項目傳播、公衆倡導等方面的能力,并對參選項目的邏輯鍊條進行系統化梳理。專家也積極發揮自身影響力為項目破圈,讓公益新力量被看見。

不僅如此,項目組還關聯高校社團、青年公益組織推出了青年圓桌派活動,搭建青年公益力量社群,為年輕人創造公益初體驗,開啟青年觀察、探索與認識公益行業的視窗。

傳播助力,則是中國慈展會發起“TIFP公益新力量”活動最重要的目的。4年前,中國慈展會在對公益慈善領域進行深入思考和剖析後認識到:盡管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迅速壯大,但相對其他行業仍是一個小衆領域,公衆對公益慈善的認知也大多停留在淺表層面。是以,中國慈展會發起這個項目意在講好公益故事,讓更多人更好地認知公益、參與公益。

如果說公益是社會的鹽,誰來為新力量“帶鹽”?

第四季“TIFP公益新力量”十位入選者

每年,中國慈展會都會不遺餘力地傳播“TIFP公益新力量”入選項目。視訊演講、文字訪談,“TIFP公益新力量”不僅在中國慈展會的新媒體矩陣上被大力傳播,深圳市華強公益基金會、廣東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會等衆多公益夥伴的加入也為項目增色許多。

深圳華強公益基金會已與“TIFP公益新力量”同行三年,是項目的老朋友。自2012年成立以來,華強公益在災害救助、興教助學、環境保護、養老事業、教育公益等領域積極開展項目,與TIFP的理念和聚焦方向完全契合。而第四季剛加入的新夥伴廣東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會則重點關注困難人群的醫療救護、學校教育、養老等社會福利事業,與TIFP第四季聚焦的醫療救助、智慧養老等主題不謀而合。

“過去三季,我們有150多家公益夥伴、媒體機構共同傳播助力,演講視訊在全網的播放量超過4000萬。同時還吸引了很多青年群體,關注公益新力量,參與到公益中來。”郭雲霞總結道。

“TIFP公益新力量”對入選項目的傳播價值,遲超智和郭曉利深有感觸。遲超智的演講視訊8月7日在中國慈展會微信公衆号上推出,幾天後便有陝西的一家公益基金會找到他尋求合作。郭曉利也在推文發出後,收到了不少合作咨詢。

在“TIFP公益新力量”的初創期,入選項目多是大家熟悉的明星項目,發展到第四季,項目則有意将“巷子深處的好酒”,那些不太為人所知的公益好項目呈現到大衆面前。未來,期待中國慈展會繼續引領行業探索新路徑,講好公益故事,讓公益破圈,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公益、參與公益、享受公益。

作者:王衛

圖檔來源:TIFP、受訪者供圖

圖檔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萬小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