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小微企業融資焦慮,也是助力經濟大盤繁榮穩定必不可少的一環。
”
10月15日,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改委聯合召開動員部署視訊會議,要求建立支援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地方相應建立工作機制,從供需兩端發力,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的問題。而在上個月,金融監管總局已印發通知優化調整續貸政策,切實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品質。
資金是商業的血脈,小微企業由于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往往難以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青睐。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更是面臨着多重考驗,而融資問題往往是解開一系列關卡的鑰匙。此次兩部委聯合行動,旨在通過優化續貸政策、拓寬融資管道等方式,切實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為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從擴大續貸範圍至所有小微企業來看,這意味着更多企業能夠享受到這一政策紅利,有效緩解短期資金壓力,避免因資金鍊斷裂而陷入困境。
“對依法合規、持續經營、信用良好,無欠息逃廢債等不良行為的企業,貸款辦理續期時,不因續貸單獨下調風險分類”,也有助于保持企業的良好信用記錄,進一步增強其市場競争力和融資能力。特别是明确了續貸的标準,也免除了政策落地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幫助更多企業平穩度過“燃眉之急”。
但也必須看到,融資難、融資貴一直以來就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痛點。隻不過在經濟增長速度較快時,增長帶來的利潤緩解了資金成本的陣痛,很多企業暫時能夠接受其中的壓力。但在多個行業未來複蘇仍然面對不确定性的情況下,如何降低企業的融資門檻和成本,就應當成為金融政策的主要發力點。
從長期看,深化金融市場供給側改革,推進金融市場的開放與競争,吸引更多類型的金融機構參與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将能夠極大增加中小企業的選擇空間。
是以,除了傳統的銀行信貸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資管道,比如新三闆、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都是一些積極有益的嘗試。具體到基層,也可以成立區縣工作專班,一手牽企業,一手牽銀行,確定信貸資金直達小微企業,真正打通惠企利民的“最後一公裡”。
此外,從金融科技視角來看,充分利用大資料、區塊鍊、人工智能等現代資訊技術,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品質,讓金融機構能夠更加準确地評估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這對于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樣有幫助。
小微企業是就業的重要蓄水池,由于其靈活性和機動性,也更容易适應市場變化,更能夠迅速推出新産品、新服務,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對于維護就業穩定、推動經濟轉型更新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來說,化解小微企業融資焦慮,也是助力經濟大盤繁榮穩定必不可少的一環。
編輯|王磊
排版|甘瓊芳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