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偉
确山籍退役軍人、确山縣蛟龍義務救援隊隊長、确山縣志願者協會會長張大生退伍返鄉近40年,仍奔走在義務救援、志願服務第一線。
張大生拜訪抗戰老兵(資料圖)。
張大生先後參與義務救援360多次,救援群衆16000多人,以一己之力成功挽救了12個鮮活的生命。張大生先後被評為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中國好人”、河南省最美退役軍人。
一顆赤誠熱烈的“兵心”
1986年,在部隊服役5年的張大生退伍返鄉。
5年的軍旅生涯鍛造了張大生強健的體魄,也練就了他過硬的作風。在部隊的5年裡,他時時處處以雷鋒為榜樣,髒活累活搶着幹,急難險重的事沖在前,入伍第一年就入了黨,并屢獲嘉獎,還榮立了三等功。
熱心腸、大嗓門、愛騎行、好冬泳,這是張大生留給身邊人的印象。
1988年,張大生騎行中國,困頓之際曾得到陌生人的熱心幫助。“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有能力的時候也要幫助别人。”張大生說,他曾經在騎行的路上,遇到一名14歲的少年溺水,他雖然用盡力氣卻未能成功救出溺水少年,這讓他有了成立專業救援隊的想法。
說幹就幹!他先後籌備300多萬元購置沖鋒衣、潛水服、皮劃艇,又補充皮卡車、沖鋒舟,挨個上門号召愛心人士加入……經多方努力,2017年4月,确山縣蛟龍義務救援隊誕生了。張大生帶領大家學習急救知識,開展應急救援演練,最終組建了一支科學化、專業化的應急救援隊。
2021年4月8日,一名少年不慎落水,情況萬分危急。正在附近參加救援訓練的張大生聞訊飛奔過去,毫不猶豫地跳入冰涼的河水中。
張大生很欣慰,這回,他把少年救回來了。
一場舍生忘死的救援
2023年8月,受極端天氣影響,河北涿州突發洪水災情。張大生帶領救援隊連夜奔赴災區,救援搶險。他們駕駛沖鋒舟破浪前行,一次次轉移被困群衆。
“我當時就想着,哪怕是倒在了洪水中,也不能放棄一個生命!”張大生帶領隊員逆流而上,一次次涉水救人。在營救一位癱瘓老人時,張大生發現老人家的鐵門緊閉無法進入,當時水深流急,情況十分棘手。60歲的張大生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潛入深水,最終打開了“生命之門”。他冒險來到二樓,背起老人一步步走向皮劃艇。剛出院子,救援行動就遭遇了湍急的暗流,幸虧被隊員死死拽住,張大生才沒被洪水沖走。
“60歲兩鬓斑白救援隊長逆流身背七旬銀發老人”的驚險場面被《齊魯晚報》、河南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報道,受到萬千網友的點贊。
時光繼續往前追溯,這樣的救援經曆有很多回。一朝入軍營,終身是軍人。一場場舍生忘死的救援背後,是張大生退役不褪色,堅守傳承雷鋒精神、服務人民的初心寫照。
一張特殊的“全家福”
初夏時節的竹溝革命紀念館,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2021年清明節,也是在這裡,張大生與心心念念的10位“老兵爹媽”再次相聚。遺憾的是,7位老人相繼去世。10把椅子,隻有3把等來了主人。
在竹溝革命紀念館革命先輩塑像前,張大生紅着眼睛與健在的3位高齡老兵(103歲的何國增、99歲的梁忠賢、98歲的周生鳴)以及志願者懷抱的吳國憲、黃具法、徐德西、郭景科、陳德金、張堂、張中耀7名抗戰老兵遺像,拍了張特殊的“全家福”。從此,兩代老兵的全家福就放在張大生的床頭。
為尋訪抗戰老兵,10餘年間,張大生重走長征路,行程20多萬公裡,足迹遍布20多個省域,尋訪慰問老兵360位。他組織抗戰老兵再相聚,每年想方設法滿足老兵們的願望。
“抗戰老兵是民族英雄,許多人已經離開,健在的也都是耄耋老人,傷病纏身,再不盡心真來不及了。”張大生說。
确山是革命老區,張大生把手機号碼寫在每位老兵家的牆上,接到求助電話就盡快趕到。
參加過孤山沖戰役的周生鳴老人每次見到張大生總是喜笑顔開,老人像歡迎兒子一樣張開雙臂:“大生,你又來看我啦!”
張大生駕駛大型收割機去99歲老兵吳國獻家幫助收割;抗戰老兵郭景科骨折,張大生每天送去自己做的飯菜;抗戰老兵徐德炳家失火,房屋倒塌,張大生出資5萬元帶領30多名勞工重建……迄今為止,張大生已為确山、西平、遂平7位抗戰老兵養老送終。
與老兵的故事,也讓張大生成為“雙擁”的典範。
一段無悔的大寫人生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多年來,張大生用一樁樁一件件暖心的好事,在群衆心中樹起一座豐碑。
張大生退役後返鄉創業,帶領天中農機手打響“天中麥客 收獲全國”的口号,在收獲中國的路上,他當好人、幹好事,将雷鋒精神四處發揚。
張大生說:“收獲全國,一語雙關,一是為全國的農戶收割麥子;二是走到哪裡,将好事做到哪裡,将愛心播撒到哪裡,将老區确山的形象樹立到哪裡。”
多年間,張大生不僅帶領鄉親共同富裕,還把自家經營的生香園酒店開成了落難者的“救助站”、冬泳者和騎友的“大學營”,助人無數。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張大生究竟做了多少好事,誰也無法算清楚。如今,張大生已成為确山的一張名片,影響并帶動了一大批愛心人士行好事、獻愛心。
生命為紙,大愛作墨;張大生用一顆赤子之心,肆意揮灑着不負時代的大夫妻生,讓人們在心底記住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