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金秋十月也過去一半了。
國慶檔後,我們将會迎來一些小而美的國産院線片,其中有一部比較特别,就是李玉剛導演的《雲上的雲》。
是的,你沒看錯,李玉剛也做導演了。
他的作品《雲上的雲》将于明天上映。
李玉剛非常會唱,這個我們都知道,但他會拍電影嗎?看片之前,或許你和我們一樣,心裡都有個大大的問号。
不過,看完《雲上的雲》,相信你會和我們一樣心悅誠服,這部電影很特别,還真是别的導演都拍不了,隻有李玉剛能拍。
《雲上的雲》拍的是婺劇。
婺劇是大陸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曆史。它融合了高腔、昆腔、亂彈、徽調、灘簧和天津時調等六個不同的聲腔,2008年已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坦白來說,在看這部電影以前,我對婺劇也很陌生,不算了解。
但看完電影,隻有一個感覺。
婺劇真的很美。
這麼美的國粹藝術能被搬上銀幕,大放光彩,真的太好了。
在這部電影裡,李玉剛巧妙地将一種古老戲曲的文化傳承與一名青年演員的自我成長相結合。
在故事的最開始,年輕的婺劇女演員秋拾,同時面臨着一樁喜事和一樁白事。
父親意外身亡,錯過了她在戲台上的最後一場演出,讓她既悲痛又自責。
男友青雲想要幫她走出來,是以提出和她一起離開故鄉,去深圳開始新的生活。
她該同意嗎?
大多數人應該會勸她同意。
誠然,秋拾唱得很好,是一名天賦異禀的婺劇演員,但在這個時代,唱得好有什麼用?
片中有一個細節,是男友青雲為她舉辦了篝火晚會,衆人在晚會上燒烤玩樂,有人彈吉他、有人念詩,他們笑着起哄,也讓秋拾上去表演一曲婺劇。
她演了,卻根本沒人在聽。
這一刻,秋拾是難堪的。
她心目中的藝術,在這樣的場合,不過隻是“表演個節目”——還是最不受歡迎的那種。
秋拾感到無所适從,這樣身為婺劇演員的無所适從,未嘗不是婺劇這門古老的藝術,之于當代的隐喻。
秋拾的父親死了,意味着一代票友終将離世、一代人對婺劇的熱愛終将消弭。
秋拾的劇院也拆了。她演完了最後一場戲,從此沒人聽戲,更無處聽戲。作為演員的她,也不再被需要了。
身為一名前途無量的婺劇演員,秋拾最好的前途,竟是舍棄婺劇。
可是,她卻不願舍棄。
她心心念念着父親身故前,未能聽她唱完的一出戲。
于是,她決定在采石場裡為父親再建一個劇場——在天然的石洞裡修戲台,搭台唱一整首《白蛇傳》。
《雲上的雲》乍一看講的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故事,實際上背後卻有着極為豐富深刻的隐喻。
對于秋拾而言,去深圳,就意味着放下。
放下故土,放下對父親的思念,也放下她的職業理想。去一個新的地方,開始一段新的關系,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然而,秋拾還無法放下。
秋拾要在故鄉的采石場裡建一座劇場。她守護的是婺劇,是一門傳統藝術,也是她心目中的故鄉和淨土。
總要有人留在這裡,建設這片土地。正如總要有人繼續唱婺劇,将這裡的文化傳承下去。
或許在最開始,秋拾堅持下去的出發點,隻是為了一個沒有到場的觀衆,為了一種親人離世的遺憾。
但随着影片的叙事抽絲剝繭,人物的内心也浮出水面。那不僅是一種執念,更是一種熱愛,是人的精神追求,是一種自我實作的理想。
秋拾堅持唱婺劇,是為了父親,更是為了自己,為了這個時代。
戲曲元素貫穿了《雲上的雲》全片,婺劇就是這部作品的核心與靈魂。它既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主要沖突,也是人物最終所追尋的理想。
要把《雲上的雲》拍好,就一定要把婺劇拍好。
還有誰能比李玉剛更會拍戲曲呢?
故事開始于一場《白蛇傳》,又終結于另一場《白蛇傳》。開場戲高朋滿座、掌聲雷動,看似熱鬧紛呈,卻是劇場的告别演出。
而片尾,女主角在空曠寂靜的采石場中,以天地為舞台,以萬物生靈為賓客,唱了又一出《白蛇傳》。台下沒有觀衆,但她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婺劇是本片的華彩和高光,不僅李玉剛演得好,女主角呂星辰的表現,同樣讓人刮目相看,非常之驚豔。
當然,這些唱段用語言來描述總是很蒼白的,也隻有影院才能感受到最直覺的震撼。
是以,去看吧。
婺劇不僅是本片的神,也勾勒出了本片的形。
全片叙事被劃分為三段折子戲,分段解析三位主角,秋拾、青雲和尹塵。
借由這三個不同的視角,影片既呈現了一位青年戲曲演員的自我成長,也描繪出一段戲曲式的、充滿暧昧和留白的三角關系。
未婚夫青雲是一個好人、一個努力生活、有擔當的好人,他想要幫助秋拾,是以工作賺錢,說服她和自己一起離開故鄉,去深圳過上更好的生活。
青雲對秋拾的愛毋庸置疑,但他卻隻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愛秋拾。
他不懂秋拾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不懂得她的熱愛、她的執着和理想。他覺得這些東西都無關緊要,隻想要勸她和自己一樣,回歸現實,過上腳踏實地的生活。
他的愛意味着一種妥協和改變。正如大多數的人,都會屈服于現實,為了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而去做出改變。
但秋拾偏偏是那個不妥協的人。
在這一方面,師哥尹塵更能了解秋拾。
他能了解秋拾的好,能夠欣賞秋拾的表演。當秋拾失去了所有觀衆的時候,隻有他還凝視着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她。
他也能了解秋拾的理想。沒人支援她建劇場,隻有他懂,他支援她。他默默地堅守在秋拾身邊,和她一起守護着她與戲曲的榮光。
面對傳統文化的式微,他們是并肩作戰的戰友。面對世俗的誤解,他們在精神層面上還能達到共振同頻。
片中有一場尹塵幫秋拾上妝的戲,其實就頗具深意:他看見秋拾,也幫助秋拾看見自己。
然而,他們的關系也隻能發乎情止乎禮。
最終,這段三角關系将走向何處,他們的感情該如何收場,我們似乎并未知曉。
這也是這部電影做得很好、很進階的地方,他隻呈現,不評判,有頗多的留白。
正如出走和留下的選擇,理想和現實的沖突,從來都沒有對錯,隻在于一種取舍。它有着開放的可能性,直抵的是人物的内心。
在人物之外,《雲上的雲》拍的也是一種文化,一幅山水畫,或是一首詩。
整部電影的叙事節奏如同一部悠揚的散文詩,鏡頭每每流連過缙雲的風景,都美得令人心折和歎服。
這些畫面不僅是視覺享受,也服務于影片的表達。
一方面,這種獨具個人風格的鏡頭語言,是影片恬淡、含蓄的東方式美學的集大成者。
正如片中的主角想要在崇山峻嶺之間建一座劇場,導演同樣也想要用這種東方寫意的、戲曲留白式的表達,來撫慰觀衆的心靈,提供一種療愈的力量。
另一方面,它也構成一種獨特的氛圍、甚至一種流淌的韻味。它讓我們看到了這部電影,聽到了這部電影,更感受到了這部電影。
《雲上的雲》所追求的并非一種波瀾壯闊的戲劇性叙事,而是一種狀态,一種思考,一種覺知。人在畫中,人在曲中,一切都是詩意本身。
李玉剛會拍景,也懂人文。一部電影讓我們認識了婺劇,更讓我們認識了小城缙雲。
聽戲,觀影,都是一場療愈。
能在如今的院線片裡,看到一部作品是很難得的。這也是我們想要推薦它的原因。
在電影裡,一種戲曲情懷貫穿全片。而在電影之外,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守護和情懷。時至今日,有多少人還在堅守着戲曲,還願意将戲曲的文化和傳承搬上銀幕呢?
我相信它一定會找到自己的觀衆,我也相信市場需要這樣更多元的作品、更獨特的審美。我們不應該隻有一種節奏、一種風格的作品。我們始終在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更想要支援《雲上的雲》,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這部電影。為景,為戲曲,更為每一個守護戲曲的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