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陽區,有一條全長近十公裡的河,一度因環境髒亂差而讓附近居民捂着鼻子繞着走。如今,它登上北京網紅打卡地榜單,成為朝陽新地标、首都國際旅遊消費“金名片”,周邊居民來這兒遛彎,國内外遊客在此遊玩、消費。
近日,新京報記者随“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亮馬河畔,了解朝陽區以河道複興帶動城市更新的治河故事。
10月12日,市民乘坐遊船夜遊亮馬河。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六大工程接力實施 風情水岸令人流連
亮馬河全長9.3公裡,見證了北京的城市發展,同時被城市化程序塑造,城與河、人與河的關系也在改變。朝陽區水務局副局長朱亞雷對這條河非常熟悉,他記得,1998年以前,亮馬河兩岸以農村為主,河道功能主要是行洪、農業灌溉。
1999年至2019年,朝陽區城市化加快,昆侖飯店、燕莎友誼商城、第二及第三使館區等陸續建成,亮馬河的治污和環境提升也在進行。但治理單一,水是水、岸是岸,沿岸企業都是背河經營,岸上空間由水務、綠化和企業等多主體分割管理,市民沿河通行困難。
“從通行、環境等角度而言,亮馬河對居民的影響大,且周圍國際友人多,河的形象也代表了城的形象,是以對亮馬河的進一步改造勢在必行。”朱亞雷說。
2019年以來,朝陽區提出以河道複興帶動城市更新,推行水岸共治,系統治理,在亮馬河四環以上段(4.6公裡),通過岸上功能疏解與河道生态治理同步推進,實作“建築-綠地-水面”無縫銜接,打造自然生态河岸和濱水景觀帶;實施麥家橋和好運橋規劃改造,2車道變成4車道,平闆橋變成微拱橋,既解決了橋上交通擁堵,又實作了橋下通航、通行;岸線燈、草坪燈、照樹燈分層次設計,友誼橋、藍夢橋、鉑宮閘等上演定制燈光秀,藍色港灣、好運街商業區樓體精心亮化……
通過實施河流整治、橋梁改造、慢行連通、景觀亮化、河湖貫通和旅遊通航等“六大工程”,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于2020年8月面向市民開放;2021年7月,實作東三環至朝陽湖2公裡旅遊通船;2022年9月,6公裡旅遊通航實作,建成“一河兩湖24橋18景”,全面打造 “古都京韻﹒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2023年,燕莎橋濱水通道貫通,打通亮馬河四環以上段最後一個步道斷點,18公裡“橫向串聯、縱向通達”的高品質濱水綠道建成,實作水網、綠網和路網“三網融合”。
如今的亮馬河,時尚、文藝、自然在這裡碰撞,休閑、旅遊、消費在這裡融合,越來越多的書店、咖啡館、餐廳在河畔落戶,這一區域更成為京城黑珍珠、米其林餐廳最集中的區域。無論是乘船攬勝、在岸邊小酌,還是體驗一次親水槳闆、來一次“city walk”、逛逛首店新品,甚至發發呆、放放空,亮馬河都成為不二之選。
10月12日,亮馬河遊船藍港碼頭。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濱水通道步道連通穿行三環不再繞遠
10月12日晚,市民胡先生與兒子在亮馬河畔散步。“我家住芍藥居,夫妻在這附近工作,晚上我跟兒子就會來這邊散步,等我夫妻下班。”胡先生說,他喜歡靠在河邊欄杆上欣賞風景,他發現這裡的欄杆不太一樣,扶手會微微向下傾斜,正好貼合人觀景時擺放手的需要。“如果扶手是水準的,可能還會靠着不太舒服。”
“亮馬河景觀的設定經過精雕細琢,河邊欄杆扶手向下傾斜13度,這是根據體驗感一度一度調出來的。”朱亞雷說,亮馬河的治理,遵循以人為本、開放共享的原則,很多細節都展現了這一點。比如,河道擋牆除了有擋土功能,還被設計為遊人座椅,經過反複試驗,擋牆高度從55厘米調整為45厘米;燈光照明也是勞工扛着燈杆一米一米測試,最終确定間隔27米,視覺效果和舒适度最佳。
工程建設難免擾民,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社會共治的方式,使得河的治理充分回應了人的需求。“一開始大家是不了解的,覺得擾民,我們就多次請居民代表和沿線企業一起調研交流,傳達政府部門的想法,了解居民和企業的需求,把大家的想法融入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朱亞雷記得,項目接近尾聲時,有居民來問“能不能早點開放”。
“之前有人反映,穿行三環太不友善,得繞路、等紅綠燈,花個七八分鐘。實際上,亮馬河上有5座橋原來是隔斷的,濱水步道不通。為了友善市民通行,我們決定建設濱水通道,實作步道連通。”朱亞雷介紹,濱水通道的建設難度非常高。以燕莎橋為例,河道水面至原燕莎橋底隻有70厘米,河底還有20多條市政管線,工程設計濱水通道從河底穿過,連通步道,施工需在水下進行,且要做好廊道防水工作。
2023年6月,亮馬河18公裡濱水慢行系統全線貫通,從燕莎橋濱水通道隻需步行116米,就可穿行三環,用時僅需一分半。記者看到,通道兩端還設定了無障礙升降梯,友善特殊人群使用,通道内既有植物景觀,也有亮馬河風光圖檔展示。
治河故事仍在繼續 亮馬三期正在推進
對于亮馬河的蝶變,AECOM設計董事、亮馬河項目設計總負責人李彥軍自豪又欣慰。“在這個項目中,我們遇上了‘最難搞的甲方’,朝陽區水務局站位高、要求嚴,像他們這樣頻繁跑現場的甲方,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也不多見。”回憶起那些馬不停蹄開會研讨、現場調研、修改設計的日子,他很感慨。
李彥軍記得,在方案設計階段,他參與了一兩百次會議,不同街道和社群代表、企業、政府部門等多方人員共同商讨;去亮馬河現場的次數也多得難以計數,有時候一周有三四天都在亮馬河邊調研、探讨方案。
“我們壓力還是很大的,因為河流治理不僅關乎這條河的生态、周邊居民的生活和企業的環境,也關乎首都的形象,我們下決心一定要精益求精。”朱亞雷說,對亮馬河的治理由過去的“一家治理”轉變為“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共治”,且各部門通力合作。
李彥軍認為,一次次室内商讨、現場調研和方案修改,是對項目負責,也是對市民、城市負責,“我也有使命感,不想留下遺憾。”
如今,李彥軍依舊經常來亮馬河,他喜歡去自己完成的項目上欣賞、考察,“我也會和市民遊客聊聊天,問問他們的感受,大家對現在的亮馬河評價都很高,認為這裡景觀優美、步道便捷、設施完善,作為設計師,看到項目能收獲這麼多好評,我非常高興,過去的努力都很值得。”
在設計階段,李彥軍常說“亮馬河的設計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如今,這句話同樣适用。
朱亞雷介紹,目前,朝陽區以河道複興帶動城市更新的治河故事在持續更新,朝陽區正在推進亮馬河四環以下段濱水空間治理和亮馬河三期航線,繼續提升亮馬河,從一河到兩岸、再到片區,推動亮馬河經濟帶建設。同時,在全區複制亮馬河模式,壩河(頤堤港至郎園段)也新添濱水空間,關聯頤堤港、郎園Station、麗都三大商圈,改善沿線小區居住環境。
來源:新京報
作者:葉紅梅 王貴彬
流程編輯:u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