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外乎争一口氣,可見“氣”的重要性。
要求一以貫之,恐怕非氣不可。大自然生萬物的秩序,是先以天的陽氣來創生,後以地的陰氣來完成。
陰陽合一的氣,稱為“太和之氣”。我們最喜歡和氣生财,便是象數義理的氣,和諧合理。自然太和之氣,貫通天、人、地三才。
人活着的時候,以精氣神合一為上乘。
然而,隻要我們活着,就不可能長久保持精氣神合一的狀态,因為大自然的規律本就是“常中有變,變中也有常”。
我們常說“失魂落魄”,意思便是精神恍惚,失去了主宰。
是以,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對“氣”重視起來,要養、要修、要正,隻有把自己的“氣”理順了,人生才能更順。
01
人要修練,最要緊的是呼吸
自古以來,我們便明白“形勢比人強”的道理,時常感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表示外界的環境對我們的确有很大的影響。
但是,我們也不可能是“環境決定論”的支援者,不主張向環境低頭,而放棄自己的理想這不是沖突,而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具體表現。
人要修練,最要緊的是呼吸。我們總以為呼吸人人皆會,實際上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值得我們好好鑽研,以明其究竟。
呼吸以“氣”為主,透過呼吸形态的改變,來轉換氣的型态。
唐代道士施肩吾指出:“天人同一氣,彼此感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
現代科學将我們的腦波分成 α、β、γ、δ 四種,其頻率各不相同。
倘若我們的腦波能夠控制在一定的頻率,便可和宇宙能量相應,身上細胞不至老化,能保持鶴發童顔的形态。
古人看到山有枯榮峻隘,河有彎曲盈涸,發現萬物形象雖有不同,莫非一炁所化,于是日月山河,都成為修練的良好助緣。
現代人對山河大地大多是采敵對态度,隻想改變它、征服它,卻不知道順應它來促進自己的健康、增長自己的壽命。
我們最好先靜下心來,對“氣”做深一層的認識。
從口鼻呼吸的有形之氣,也就是後天之氣着手,把吐納的過程把握好,再進一步認識無形的先天炁。
這樣,憑自己的感覺,就可以辨識、抉擇并且利用外界環境的氣場,來配合自己的氣的轉化,達到保健養生、減緩老化的真實效果。
02
中國人要恢複靈氣和神氣
“道”是萬物化生的本源,“道”生“神”和“氣”。
炎黃子孫原本氣定神閑,顯得神氣而不驕傲,當然與“道”密切相關。
由于“神以知來”,我們對未來的變化,大多心中有數,因為氣的不斷變化有形可見。陽氣多的為剛,陰氣多的便為柔。
實際上,天地萬物之是以能夠生生不息,不過是“一氣流行”所産生的作用而已。
老子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司馬遷指出“數生于一”。
古聖先賢所說的,都是這個“一”字,也就是我們之是以神氣的總根源。
“一”是“道”的代表,天得道才清明,地得道才甯靜,神得道才虛靈,谷得道才充盈,萬物得道才化生,侯王得道才成為天下的準則。
古聖先賢較有靈氣,因為堅持抱“一”而不敢稍有懈怠。現代人靈氣愈來愈少,由于偏向“二”而使匠氣愈來愈盛。
“二”是什麼?“二”撕裂了“一”成為“器”,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專業”,往往“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以不能通。
“一”内涵“二”,稱為“樸”,象征未經雕琢的木,尚未開鑿的原石,也就是“純真”的意思。
“樸”在成“器”之先,因為未加雕鑿,是以不成為“器”。正由于不成為某一種器,是以能夠成為一切器,最為難得可貴。
我們生而為人,除了本能的需要以外,難免還有其他欲念。當“欲”将起未起,渾然自然無為,不顯出有為的指向時,那就是“樸”。
老子常以“嬰兒”為譬喻,說明人生型式未定,不自為卻可為一切。任何人隻要少私寡欲,就近乎“一”了。
現代人最好先改變“能動不能靜”的習慣,培養出靜的能力,使“剛”強的氣減損一些、再減損一些,體會老子所說“弱者道之用”的效果。
“靜”加上“柔”“弱”,靈氣就恢複了。
03
現代最重要在端正風氣
“氣”在人的身上,形成氣質。“氣”是看不見的,“質”卻可以看得見。如果說“氣”屬“無”,那麼“質”便是“有”。
大自然從“無”的“志氣”或“氣息”,産生出“有”的“品質”或“品格”。萬物都有“氣”,因而都能“生”。
《易經》乾卦為天,表示大自然的運作不但有意志,而且剛健不息,是以才說“天行健”。
天的意志形成一種資訊,傳達給人類,要我們培養“浩然之氣”,務求“自強不息”。如此天人相應,便是天人合一的具體功效。
現代人熱心于“學”,而所學的對象大多是科學、法律、宗教等專而不通的東西。
由于對于大自然的資訊,喪失了直接通氣的能力,不得不接受“中介”的綁架,把那些半生不熟的東西,硬塞給下一代。
又通過嚴密的考試制度以及缺乏彈性的升學管道,迫使下一代無奈又無助地全盤接受,然後千方百計地加以淩辱和恥笑。
于是一代人比一代人更缺乏志氣,一代比一代更喪失勇氣,隻好承受不争氣的罵名。
“不知易,不足以為将相。”現代人居高位,卻能毫不猶疑地說出“我不懂什麼叫《易經》”,這才是首先必須端正的風氣。
我們是《易經》的民族,不懂《易經》是何等嚴重的缺陷!與其指責、咒罵,不如及早研讀。
人人都需要修身,修身以養氣為主。
這個“氣”和“空氣”毫無關系,它代表着上天的資訊通達于我們的意志。隻要通的人多了,社會風氣自然很快就能趨于端正。
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科學十分發達,卻從來不提“科學”,因為它不過是一種有關大自然的學科而已!
“Science”應該翻譯成“學科”而不是“科學”。華夏子孫自古重視祭祀,卻不落入“宗教”的門坎。
因為有了宗教,就有強烈的分别心、排他性,沒有宗教,當然不可能引起宗教戰争。
炎黃子孫有情性、有靈氣,能夠接通大自然的資訊。我們知道“有生于無”,也明白“無中生有”的道理。
現代人缺乏這些素養,社會風氣也可能會變得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