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山碧雲寺完成修繕工作,恢複對外開放,自今年9月26日開放以來遊客接待量同比增長一倍。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折子工程之一,此次共對羅漢堂、菩薩殿等7處文物建築進行修繕,修繕面積2837.13平方米,約占全寺建築總量的三分之一。
香山碧雲寺位于香山公園北側聚寶山山坳中,占地4萬餘平方米,始建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後經明清兩代擴建,特别是在清代曾作為皇家寺院、行宮,形成現有格局和規模。整座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層層疊起,在中軸線上是山門殿、彌勒殿、大雄寶殿、菩薩殿、中山堂、塔院等建築,同時,在南北兩側各有禅堂院和水泉院兩個跨院,布局呈對稱,錯落有緻。寺内古樹參天、泉水環繞,四季分明、景緻極佳,留存明清兩代建築以及許多精美的石雕石刻,以其珍貴的文物遺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為西山一帶最為迤逦精美的寺院景區之一,于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據了解,香山碧雲寺于1954年對外開放以來,先後進行過幾次局部性文物修繕工作,但是關閉修繕此次還是首次,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文物修繕。“由于年代較長,碧雲寺内大雄寶殿、菩薩殿、羅漢堂等主體建築,屋面出現滲漏的情況,進而使木構架受潮,發生變形、局部下沉、歪閃等情況,這次就是對這些主體建築進行修繕,最主要的一項内容就是屋面挑頂,然後對木架進行撥正歸安,對糟朽的部分進行更換、修補,最後再恢複屋面,其實就像我們現在建造房屋也要做好屋面防水一樣,雖然古建築修繕的屋面防水與現在的做法不同,但是都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内部的木構架、牆面和室内裝修。”公園規劃建設科副科長梁潔介紹,她還說到“此外,還有一些牆體地面整修、彩畫除塵等工作,主要目的都是對建築進行保護。”
為落實好北京市文物局對碧雲寺保護修繕項目“最小幹預、最大程度保護、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築的曆史資訊”的要求,修繕項目由專業的古建築維修機關進行,堅持文物修繕“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的“四原”原則,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依然遇到不少困難,在修繕工作的背後是已經頗有經驗的工匠師傅們一次次的嘗試和一點點的攻克。
巧運物料
碧雲寺依托山勢修建,是逐漸上升的,較平地的建築修繕來講,在運送物料上就存在不小的困難,大雄寶殿、菩薩殿、羅漢堂,每一處之間不僅都相隔着台階,還受本身布局影響,轉角處常常非常狹窄,不用說大型的車輛無法進入,就連手推車一類的運輸工具在這裡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時,在寺内還有很多一、二級的古樹,這些珍貴的“活”文物必須保護好,但也為運輸物料又增加了一重難度。
僅僅是運輸原材料一項就困難重重。為此,施勞工員先是在大雄寶殿、菩薩殿、羅漢堂等主要修繕建築上,搭起腳手架,然後再使用大量的木闆、鐵絲,搭成“木闆路”,将每一處建築連接配接起來,同時,根據建築位置的高低進行找平,降低建築之間“木闆路”的坡度,這樣,手推車就能暢通無阻,讓運送物料既平穩又安全。僅此一個創新做法,就大大的節約了運送物料的時間,有效縮短了工期。
“三漿三壓”
這個聽起來一頭霧水的詞,卻是這次碧雲寺文物建築修繕的“重頭戲”,建築防水做好了,将會更好的保護建築,而“三漿三壓”就是在做屋面防水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方法和步驟。
古建築屋面由基層、苫背層、結合層和瓦面四部分組成。其中,負責古建築保溫和防水的就是苫背層,一般包括負責保溫的泥背層和負責防水的灰背層,而“三漿三壓”就是灰背層标準的古建築做法。灰背層中的“灰”用的是麻刀灰,也就是灰漿中加入麻以提高結合度,然後将這些灰漿鋪上一層後、用“趕”的方式把水分趕出來,再鋪一層、再“趕”一次……這樣三次,稱之為“三漿三壓”,這樣一層層的疊加能使灰背層更好的發揮防水的作用。“但是,為了讓效果更好,普遍都做了不止三次。”負責日常施工管理的公園工程隊隊長賀漢介紹說,同時,他還說到:“在天溝等重要部位,還增加了一層錫背層,由于造價較高、工藝複雜,這在如今的古建築修複工程中是不怎麼采用的了,但是防水作用肯定更好,工程品質是最重要的。”
“包金土”色
在修繕碧雲寺羅漢堂前軒門牆牆面時,清理完牆面上斑駁的紅色塗料後,露出了原本的土黃色,工匠師傅們一眼就認出這是包金土色,同時整個牆面都是按照清代《工程做法則例》中“大綠牆邊界紅白線”的做法完成的,這就充分印證了羅漢堂建築采用了清代官式做法。但是,困難也随之而來,包金土原産自河北,現在已經很難購買到現成的包金土,隻能自己調配。工匠師傅們先是從牆上小心翼翼的刮取一些包金土,然後加水溶解,根據湯色,将山西購買的黃土、雲南購買的紅土以及其他材料進行配比,與之比較,一次次實驗、一點點調配比例,經過數十次的努力,才最終獲得了與原包金土色最為相近的顔色。
“拉”起大木架
此次修繕還有一項難度較高的任務,就是讓羅漢堂前軒大木構架撥正歸安。由于時間、地勢等影響,羅漢堂前軒的大木構架出現較為明顯的歪閃,緻使牆面傾斜,與原建築的基準線大約相差10公分左右。在傳統的古建築修繕中,對此的專業做法是“打牮撥正”,也就是在不拆落主體木構架的情況下,将傾斜的構架整體“拉”回歸正,再進行加強。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整整一間前軒的建築木構架體積龐大、結構複雜,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将傾斜的木構架整體拉正,拉哪個位置、怎麼往回拉、拉回多少才合理等……都要經過反複研究和論證。最終,将拉拽的重點放在建築中間的8根立柱上,在旁邊搭好井字架作為固定受力點,再在立柱上安裝吊裝帶和倒鍊,就可以借助鍊條的作用力通過人工實施拉拽了。“考慮到拉回歸位後還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回彈,一共設定了‘三條參照線’,第一條是建築實際的傾斜角度,中間一條是垂直正中的标準,最後一條則是需要拉到的位置,這個位置與垂直正中的标準線相差大約3公分,這就是給回彈留出富餘量,這也是老工匠師傅們的經驗。”劉浩作為施工現場日常管理的工程隊帶工班班長,每次說到施工過程中的一些難點,總是很感慨古建築修繕中手藝人、老工匠們的專業能力。就這樣,羅漢堂前軒回歸到原來的位置,并進行了加強保持。
在碧雲寺古建築修繕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曆史的印記。公園宣傳科科長緒銀平介紹說:“這次古建築修繕,發現不少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在大雄寶殿拆除屋面後,露出大木構架時,上有炭黑色的字迹,寫着明天啟三年王小齋進行修繕,清晰可辨,再比如在建築外檐護闆後露出一直被清代彩畫遮擋住的明代彩畫,還有一些建築的做法,既有明代的做法,也有清代官式做法,還有一些民國期間修繕留下的痕迹,這些都是對曆史最好的證明,也是我們學習研究古建築的鮮活的教材。是以,在整個修繕過程中,我們也十分注意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能夠經曆這樣一次大型的古建築修繕工作,大家也增長了不少見識。
經過修繕的碧雲寺近期恢複開放,每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重要節點,在主要殿堂将為市民遊客提供義務講解服務。進入秋季,雖與香山公園僅“一牆之隔”,但這裡卻沒有園内喧鬧的遊園氛圍,而是更為幽靜雅緻,特别是在鐘鼓樓、涵碧齋等處,數株高大古老的銀杏樹,金燦燦的葉片與古樸的建築、瑰麗的彩畫互相呼應,引得不少攝影愛好者、漢服愛好者拍照打卡。
編輯/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