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健、賴少奇、吳虎凡、塗琦、王琦、潘天壽、劉海粟、程天發、謝志留、唐雲、陳秋華,《開天開門》1956年
吳虎帆, 何天健, 潘天壽, 朱偉珍, 劉海粟, 關亮, 盧偉孝, 程天發, 唐雲, 蔣漢婷, 謝志留...這一長串的名字中的每一個都閃耀着中國藝術史上的光芒,都有自己獨特的坐标。人們可能不知道,他們其實有着共同的身份——上海中國畫院的畫家,五六十年前就留下了不少合作的畫作。從明天開始,這些鮮為人知的作品将在程天發美術館亮相"星光燦爛與不同——上海中國美術學院收藏合作繪畫展",共計40餘件(群展)80餘件。
本次展覽不僅豐富了公衆對這些中國畫大師的印象,拓寬了人們對海派藝術、新中國藝術的認識,這幅畫呈現了這種互相關愛、合作的"不一樣與和平"的藝術合作精神,至今仍具有積極意義,為目前藝術創作的主題提供了靈感和借鑒。
唐雲,盧偉孝,張守成,"青山是一座橋",1965年
要了解這樣一組著名合作畫作的集中程度,需要了解它們所處的創作背景。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最高國務院提出了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中國畫院的設想。學院正式成立于1960年,吸收了活躍在上海的著名書法和版畫藝術家。在新國家,新社會的排程和部署,畫家以工資制度的形式支援日常生活。從那時起,他們的藝術創作一直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建設,并獲得了與過去不同的面貌。"藝術家們的合作繪畫是上海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的重要途徑。這不僅是繪制新的國家氣象系統的有效途徑,也顯示了集體主義的精神力量。"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程天發美術館館長陳翔告訴記者。
左起:張豔福、吳慶霞、張偉光、程天發、鄧懷農
展覽最令人大開眼界的一面是,每一位風格獨特、個性鮮明的畫家,都能在合作繪畫的集體繪畫實踐中找到自己的價值,用"不一樣"的筆墨"合力",創作出一件自然之作。如此自然,從畫家的謙遜和紳士風度——他們用有分寸的表達方式完成自己的繪畫部分,到其他參與的同行留出足夠的空間,讓畫作最終展現出每個家庭的長度,同時實作和諧統一。
畫家集體創作《東風快樂牡丹開張》,1958年
《打開世界》是一部3.48米長的手卷,創作于1956年,實際上由吳虎凡、潘天壽等11位畫家完成。該卷的一些第一本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章",由賴少奇撰寫,并指出這幅畫是為"1956年8月1日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紀念"而制作的。
朱維珍《這麼多江山,祖國山川無限好》
何天健《江山如此精緻,世界第一山北古山》
謝光光《這麼多細膩的白雲深藏》
十八套山水合作相冊《江山如此精緻》,是上海中國畫院,所有畫家集體畫出每個人身體的圖畫,展示建院的慶祝。杭州西湖、武漢東湖、舟山桃島、桂林山、黃山、泰山、峨眉山、井岡山等祖國大江山入畫,朱偉珍、何天建、謝光光、謝日留、唐雲等名人展現"神通",甚至放了紅旗的珠穆朗瑪山,也就是蕪湖扇畫。
足繪有10多種果蔬的"農收國慶節新",聚集了六位花鳥畫家,包括"四大海鳥"唐雲、蔣漢庭、張大莊等。
謝志留《江山西湖後那麼多細膩的春天》
唐雲《那麼多細膩的江山,大江東去》
吳虎凡《那麼多精緻的山,珠穆朗瑪山上的紅旗》
在合作繪畫中,畫家們用傳統的筆墨探索現實生活,尤其是現代化主體的現實生活。在繪畫中,畫家經常使用新的繪畫語言和圖像編輯方法,使圖檔呈現出沖突的張力和張力平衡。這樣的探索也使中國畫的藝術創新取得突破,實作了藝術史上獨具特色的"新民族畫"和"新山水畫"。
左起:李秋軍(後座)、侯碧軒、吳慶霞、陳佩秋
新出現的中國工場女工凸顯出"線圈工廠中的房間新面貌",應該是諾平、朱美軒、蔣大中、于文華、程十發等五人配合,描繪了上海電氣廠線圈工廠中的房間勞工代替手工操作的勞動場景,無論是穿着女人的工作服還是結構複雜的機器, 已經跳出了傳統的中國畫程式。
1965年,唐雲、陸少、張守成以毛主席的詩作《紅雨轉心浪,青山之道》,合作繪制了一幅社會主義田園山水畫《青山的心意為橋》,表達了藝術家對新生活、新天氣的贊美。也是在這一年,吳義夫和沈美石合作了位于蘇州河北岸的"甜瓜",是上海第一個擁有五層建築的勞工新村,見證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曆史。
吳衛福,沈美石《甜瓜》,1965年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們在合作繪畫中手拉手,其實是在和諧統一的基礎上充分展現實力。再看看樂小英和應業平在20世紀60年代的合作,一群四個"上海之春",用大量的白和洗筆墨讓人難以忘懷。樂小英最出名的是他的漫畫,他在這群人中畫畫的,應該是點頭的風景,漫畫與中國畫的精彩碰撞,沒有品味。在王仲青和應冶平1959年合作的《血為盟》中,畫面清晰可見"王仲青寫了人物應業平來填補現場",人物和風景是兩位畫家的長處。
應業平,王冠青,《雪雪天建設忙碌》,1960年
上海中國美術學院的畫家們也承擔起了以合作方式普及文化藝術的責任。20世紀60年代,上海中國畫院組織畫家撰寫了一本《花鳥畫譜》一書,以簡潔的文字和清晰的圖例規範,介紹了花鳥畫的基本技巧,王琦、蔣漢庭、唐雲、張大莊等著名人物都參與其中,并介紹了畫法, 都是通俗易懂、正宗和正宗的技術,适合一開始。當時,這個頻譜出來了,變得流行起來。在本次展覽中,還出現了對這些手稿進行現代大衆傳播翻譯的名人。
樂小英,應業平,《上海春愛岡秦研究》,20世紀60年代
作者:範偉
編輯:周敏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