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處古迹 鄭州商城城牆:站穩了

一處古迹 鄭州商城城牆:站穩了

暴風雨過後,牆壁上的裂縫被防水塑膠布覆寫,以防止進一步的損壞。這組照片都是王偉拍的

一處古迹 鄭州商城城牆:站穩了

風暴前的鄭州商城遺址位于城市的西南部。

□ 河南日報記者 陳淑文曉軒

"要觸摸3600多年前的鄭州商城曆史,城牆的廢墟是最好的選擇。在這裡走來走去,感覺很不一樣。"

8月1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偉舉起相機,再次将鏡頭對準鄭州商城牆遺址。在古物上工作了這麼多年之後,他不記得自己拍了多少次,隻記得自己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城牆照片。

"7.20"大雨,全市南路東段圍牆遺址坍塌,使王偉心動。在這段時間裡,他在這裡跑得更勤奮。

跟随王偉的鏡頭,記者站在鄭州市紫荊山路與城市南路的交彙處,城牆東西兩側延伸,原本綠色的牆面,光秃秃的覆寫面像是綠色毯子上的傷疤。牆外是一堵1.5米高的石頭擋土牆,每堵擋土牆重達一噸半。"當暴風雨掀翻牆體時,擋土牆也被沖出了十幾米的縫隙。鄭州市回區文化旅遊體育局文物科科長鄭曉旭說。

沿着城市南路的東行車道,數百塊被沖上路的岩石都被起重機重置。但是,牆壁之間混合的土壤,從地表沖出的地下排水管,以及被岩石砸碎的相鄰路面上的裂縫,仍然隐約可見。

在牆下,淤積工作已經結束,左右堆放的白色清理袋堆滿了從牆上掉落的1噸泥土。鄭曉徐說:"經過多年的積累,牆體與牆體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以所有這些土壤都要循環利用。然後逐層将土壤以固體位置,每層之間用岩土格栅加強,保證牆體的抗風險能力。"

在城市南路的南側,一些商店正在營業。在談到城牆的破壞時,一位經營古董畫店的大姐姐說:"看着牆倒塌一塊,奇怪的心痛。這些牆出生在老家,不僅是他們的榮耀,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行道的牆上,幾棵滿是果實的老核桃樹,光秃秃的土壤開始發芽,一片新的綠色......聚集在一起的鄭州市文物局文物司司長張鶴君松了一口氣。"在此期間,我們密切關注現場的情況,并及時調查潛在的二次災害。他指着地上一層厚厚的防水塑膠布說:"哪裡有裂縫,就要做好全方位的保護,再也不被雨淋到。

鄭州商城擁有3600多年的曆史,被專家認為是中國商朝的第一個首都鹽都。其周邊近7公裡的城牆,是儲存最完備的所有商業遺址,鄭州商城作為古城池遺址最有力的證據,也讓鄭州成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成為中國"古都八大"的核心支撐。

保護地球廢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特别是怕大雨,一旦坍塌,損失是不可逆轉的。風暴過後,鄭州市文物局組織清華大學、鄭州大學、省古建築研究院等機關的專家到現場檢視城牆受損情況,研究搶險方案,并立即展開搶救加強工作。

"幸運的是,城牆已經加強修複和土壤覆寫保護顯示,山體滑坡地區隻有保護罩倒塌和保護設施受損,原牆文物裝備精良,經受住了這場大雨的考驗。張鶴軍說,8月底城牆搶救完成後,古物部門将執行程式,全面啟動受損城牆的修複工作。

站在牆上向外看:城牆外的南路基本恢複了老車水馬龍;王偉不停地按快門,感受十分深:"這是鄭州商城的曆史見證,也是重要的載體。城牆被保留了下來,幾個世紀以來的背景也是如此。"

将曆史與未來聯系起來。擁有3600多年曆史的鄭州商城牆遺址,曆經風雨,再次牢固樹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