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國際音樂節的24年:從“集散地”到“孵化器”

管弦樂隊,"潮汐粉絲"演員的服裝,金屬和工業極簡主義舞台 - 當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時,您可能會猜到熱鬧的爵士樂或音樂劇,實際上,來自10月12日在保利劇院上演的歌劇"浪子的旅程"的半舞台版本,以及音樂大師斯特拉文斯基在中國甚至東亞的傑作的首次演出。

為紀念斯特拉文斯基逝世50周年,第24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大師與紀念"為主題,與上海交響樂團共同推出創意聯合制作,以極大的勇氣和全新的視角呈現了首都觀衆的這一藝術經典。

北京國際音樂節的24年:從“集散地”到“孵化器”

10月12日,由北京國際音樂節發起聯合制作的歌劇《浪子回頭的旅程》半舞台版中國首演

難忘的"第一次"

自1998年10月首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成功舉辦以來,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時期。傳奇大師和世界名牌團體,隻能在唱片和視訊中看到,在過去的24年裡,為觀衆提供了一個将長期留在記憶中的美好時刻。

更為罕見的是,以高調的藝術和國際定位策劃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推出了一系列中國首演的音樂傑作,包括勃拉姆斯《德國安魂曲》、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朔姆伯格《古雷之歌》、布裡頓的《戰争安魂曲》等史詩,包括潘德列茨基的《失落的天堂》、《第七交響曲》、托馬斯·阿迪斯的《庇護所》、薩洛甯的《狂熱甚至在歐美舞台上》等史詩。 很少聽到當代作品。此外,單一音樂節演出了馬勒的全部交響曲,貝多芬全部32首鋼琴奏鳴曲、9部交響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9支樂團接演的14小時交響馬拉松等壯舉獨樹一幟,古典音樂藝術在中國的普及和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10月16日、17日,由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執導的音樂劇《自然頌》在北京著名時尚地标三裡屯紅亭首次與北京觀衆見面。這部作品以巴洛克德國音樂大師亨德爾簡單動人的《九聲德國歎息》和比利時作曲家維姆·亨德裡克斯的《美的寂靜》為基礎,由女高音李靜靜飾演的男主角,在她優美的歌聲中傳達了環保的主題,讓觀衆在新穎的舞台體驗中體驗跨越三個世紀的音樂大師的人文感受。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回頭之旅》一樣,這部音樂劇緻力于挖掘當代音樂舞台上難得的"冰冷傑作",代表了北京國際音樂節超越文學拓展的更高次元的藝術追求,即為經典作品與當代觀衆對話尋找新的出路。

北京國際音樂節的24年:從“集散地”到“孵化器”

10月16日、17日 巴洛克聲樂劇院《自然頌》在三裡屯紅廳上演

從經典介紹到上司力理念

作為中國首個專業古典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無疑對中國古典音樂市場在歌劇領域影響最大。集戲劇、文學、音樂、舞蹈之美于一體的歌劇,被譽為"舞台藝術皇冠上的明珠",而制作和表演的巨大成本,以及語言文化的客觀局限,也使得歌劇藝術在任何非古典音樂源國的傳播都變得困難。然而,北京國際音樂節在短短二十年内上演了50多部歌劇,其中近30部歌劇的中國首演,不得不形容為"奇迹"。

從瓦格納的"尼伯倫根的指環"到理查德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和"Elektra";從代表意大利輝煌歌劇傳統的《納布科》《托斯卡》,到《塞爾斯》《卡門》和《姆努庫斯克縣麥克白夫人》,這些世界歌劇史上不容錯過的"核心文獻",通過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台,被推上了高水準。

在"引進經典"取得驕人成績後,音樂節傾注了"引領潮流"的精力,在過去幾年中,一系列銳利、清新、現代風格的新歌劇或音樂劇作品紛紛推出:一部将民族藝術與世界新音樂風格相結合的民族劇, 《霸王貝基》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沉浸式歌劇《奧菲烏》和内部環保劇《唐璜》向具有前沿舞台潮流的經典緻敬,虛拟現實(VR)音樂體驗劇《Vr》一次隻提供給一位觀衆"私人定制"音樂體驗...探索型藝術家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台上找到了一個展示和表達的平台,這隻會改變藝術的視野和視角,也會改變過去的嚴肅性和專業性。

正如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著名指揮家于龍所說:"如果隻是一場演出,那麼音樂節就不足以稱之為'音樂節'。它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前瞻性的藝術策劃,才能帶給你超前的藝術體驗。當我們進入三裡屯時,很多人都不明白我們要做什麼,現在大家都看到,新的舞台觀正在成功實踐。"

傭金建立和強組合

無論是薩爾茨堡音樂節、遠方音樂節,還是愛丁堡藝術節、林肯中心音樂節,一個有着濃厚傳承和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機構,都不應該滿足于彙集頂級藝術陣容,更應該形成和傳達自己的風格、氣質、态度和聲音,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國際音樂節從這種自我意識的早期就開始了, 并通過高規格的聯合合作和一系列合同創作,打造了中國藝術機構和世界第一。

紐倫堡國家劇院、威尼斯鳳凰歌劇院、柏林德意志歌劇院、萊比錫歌劇院、薩爾茨堡複活節音樂節、德累斯頓歌劇院、蒂羅爾音樂節、普羅旺斯-埃克斯國際音樂節、波士頓歌劇院...這些世界藝術地圖最重要的藝術機構在一次與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留下了藝術呈現的标杆水準。從2001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首演作品開始,現代主義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大提琴協奏曲、潘德列夫斯基、彼得·魯策卡、陳寅樹、喬治·本傑明等衆多國際一線作曲家通過北京國際音樂節為中國觀衆帶來了優秀作品。

影響更深遠的是2002年《中國概念》的首次提出,葉小剛、陳其剛、郭文靜、譚盾等中國作曲家的特邀音樂會輪流上演,無論是長期存在的華人驕傲還是嶄露頭角的中國菜鳥,都毫無保留地将自己對音樂創作投入到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觀衆面前。

10月24日,第24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将以"新作品與紀念"為主題,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攜自作作品《火祭》和《俞與古筝雙協奏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群》和《煙花》展開東西方對話,也為音樂節的"大師與紀念"畫出一段時期。其中,《火節》這首二胡協奏曲,是北京國際音樂節最新委約創作的作品。

從周龍獲得美國普利策音樂獎的歌劇《白蛇》,到赢得小提琴家溫格洛弗青睐的陳啟剛小提琴協奏曲《悲傷與快樂的霍姆》,從譚盾搖滾的調情前奏曲《青春》,打開了觀衆的眼界,到歌唱時代的英雄, 以"到2020年"為抗疫主題,來自中國的聲音已經走上世界舞台24年了。

從著名集團的"集散中心"到藝術精品"孵化器",從傳承經典引領時代,24歲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既年輕又成熟,期待更多驚喜奉獻給觀衆,繼續屬于北京金秋花篇。

溫/高健

編輯/穎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