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網》微信公衆号
摘要全面、系統地概述了新世紀以來20年來遼金時期墓葬考古的重要發現和學術研究,并對重要發現和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總結,為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21世紀發現的遼津古墓是研究遼津時代曆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但缺乏深入的主題研究。預計學者們可以在以往考古工作的基礎上打破瓶頸,取得突破和創新。
新世紀以來,遼津時期墓葬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與20世紀相比呈現出井噴現象,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和著作,使遼津時期的墓葬考古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新中國考古已有70多年,我國考古的曆史時期從1921年開始,河北巨鹿老城遺址發掘,也曆時一百年。是以,對遼金時期的墓葬考古發掘和研究進行綜合梳理是非常必要的。針對20世紀遼金時期墓葬的發現和研究,曾有過專題讨論,是以本文重點對新世紀最後20年的考古研究工作進行總結和探讨,以期為學者們以後的再研究提供便利。
一
如果說20世紀遼金時期的墓葬考古學是以被動搶救性發掘為基礎,綜合研究嚴重滞後,那麼,自新世紀以來,遼代墓葬的主動考古發掘日益增多,綜合研究明顯得到加強。考古學家越來越多地将被動的救援清理轉變為具有學術目的的主動挖掘;從單一的被盜墓葬清理,主動性将改為挖掘墓地内多座墓葬,以促進墓地研究的整體布局,展現遼金考古發展的新趨勢。
在過去的20年裡,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墓葬材料。重要的車丹墓葬包括内蒙古左前旗墓,紮魯特旗霍爾特花壁畫(M1)墓,多倫裡古廖聖宗貴公主小王利古墓(M2),遼四墓(M4),内蒙古巴林左旗墓, 西奧左旗第一墓、蕭新關山墓、新遼平原墓地等。漢墓除了收集了河北玄華八裡家族墓地的資料外,更重要的是内蒙古巴林左旗韓玉石墓、巴林左旗盤羊溝笛彜彜墓、遼甯朝陽耿崇梅墓、北京豐台劉六甫墓、山西大同旭墓等。2015年在遼甯省北部小鎮發現的遼代大江耶魯龍雲(Hande Jean)家族墓地,無疑是廖氏墓葬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
董新林和彭善國回顧了20世紀遼墓的考古研究。新世紀以來,随着大量重要原始資料的出版,遼代墓葬綜合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明顯加強。博士和碩士論文起到了推動作用。下面介紹一下主要的研究成果。
(1)廖氏墓時空架構研究
Hojna将燕雲地區的遼墓分為4個區,根據區從墓葬形式,用墓葬産品和牆面裝飾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遼墓分為三個階段,并讨論了遼墓的來源流。秦大書将廖氏墓分為南北兩區三期,其中對南區的了解與何文相似。董新林按民族将廖氏墓分為三區,對赤丹和漢墓的結構進行了類型學分析,根據墓葬形式與随附墓葬産品的組合的差異,将遼墓分為四個階段。劉偉分别對《大墳》、《中小墓》和《漢墓》中三類遼墓的變化和特征進行了動态調查,提出三類遼墓存在不完全對應階段,這是更重要的認識。此外,還讨論了廖氏墓的等級制度。這是迄今為止對遼墓的研究,具有很多深度和特點的論文。
在研究遼墓時區分民族是基本的常識。曆史學家研究了車丹人的漢化和漢人的切丹化的情況。這也應該是考古學家關注的焦點。馮恩軒從墓葬資料中對赤丹人的漢化和漢人的赤丹化的讨論,是廖氏墓考古研究的新進展。從考古資料出發,吳京對遼代赤丹文化、漢文化進行了考古文物分析和調查。此外,一些研究所學生對遼墓在不同的較小區域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包括亮點。
(二) 關于埋葬制度和埋葬做法的研究
這是廖淵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彭上國對遼代貴族的喪葬習俗進行了全面研究。陳永志重新探索金屬網絡和面具。尚曉波讨論了佛教對朝陽遼墓習俗的影響。李為民梳理了北京遼代的火葬墓葬。杜景陽對遼代墓門做了專門的研究。鄭承炎對遼代的埋葬制度和喪葬習俗作了更全面的讨論。
(3)瓷器等重要文物的考古研究
彭上國根據典型物件的類型學研究,對遼代陶瓷進行了全面研究。此外,彭山國和徐偉還讨論了遼代釉陶。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陸偉對遼代陶瓷進行了全面研究。他們都在試圖建立遼代陶瓷的編年史。翟珠忱對遼代瓷器進行了全面的讨論。作為遼代獨有的典型對象之一,研究的關注度從未減少,但正常讨論很難有新的想法,如果改變角度,可能會有新的想法。喬亮整理并記錄了赤丹最有特色的傳統陶器,并指出了它與新鮮和謙遜的遺迹的聯系。林偉分析并讨論了遼代窯址和時代陶瓷。一些學者組織和研究了遼代的當地陶瓷。此外,馮恩軒等人還讨論了墓葬等馬具中的材料。
(4)墓壁畫等牆面裝飾研究
其中一部分是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對墓葬壁畫的研究;另一部分是藝術史學家對墓壁畫的解釋。吳紅和李清泉對寶山遼墓壁畫的研究對考古學家有不同的參考價值。
(五) 墓志銘和車丹文本的研究
墓葬的集合,如向南和蓋伊的平庸,無疑為曆史和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資訊。新的墓志銘已成為補充曆史資料的源泉。此外,劉鳳軒等還為車丹文本的解讀和不懈努力。
(6)民族志及相關科技考古學
徐躍對赤丹種群做了更詳細的分子遺傳學研究,不斷更新我們對赤丹種的了解。
二
進入21世紀,雖然金墓的考古仍然主要配合基礎建設和打撈清理,但考古學者對科研課題的意識不斷增強,随着學術目的的主動性逐漸提高,發掘水準有所提高,墓葬資料的出版更加詳細和全面。自2000年以來,在燕山以北的東北地區,發現的金墓很少,而燕山以南地區的墓葬被發現較多,區域特征更加突出。
進入21世紀,燕山以北地區發現的墓葬并不多,主要在遼甯朝陽,如杜巴墓。燕山以南的燕雲地區,是原遼朝管轄區,海陵王遷都,燕京地區成為北京的一片大地。墳墓葬禮通常對女性和漢族有不同的規則。以北京石景山魯岩寺墓、北京磁鐵口石墓為代表,展示了女性的墓葬制度;以大同徐龜墓為代表,以北京石景山趙立墓為代表,至今仍是前朝漢人的葬習俗。
在前北宋中原北部,重要的墓葬包括山西團峪宋村天輝十三年墓(1135年),長治魏村金天德墓(1151年),以及長子小關村大爸十四墓(1174年),東龍關村松金時期墓, 以山西市、陝西省甘泉市明昌市朱俊禾墓(1193年)為代表,葬法特點區域突出。
秦大書、董新林對20世紀金墓的考古研究做了總結和總結,為這一階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一些重要的考古特刊包含了各種成果,豐富了金墓的研究資料。《鄭州宋金壁畫墓》編纂出版了一批宋晉時期重要的壁畫墓葬資料。徐水沁黑山-金元時期墓地發掘報告根據墓葬機關詳述了20多件金代墓葬結構、人骨及随葬産品,首次明确了平民墓葬和墓葬前祭壇等遺物的現象,是了解晉代平民墓地布局和墓葬習俗的重要資訊。《北京龍泉遼金墓葬發掘報告》詳細介紹了龍泉平民墓22座墓葬的形狀及随附的墓葬材料,是研究平民墓葬習俗的重要資料。《鹿谷金台路家墓》公布了10座金代墓葬,都是火化的土石墓葬,根據墓志銘可以看出,這是金岱祿家族的墓地。《榆陽東龍關松金壁畫墓葬》出版于濮陽市東龍觀南區(17号)和北區(10号)兩個家族的宋金磚壁畫墓葬,壁畫儲存完好,還發現了"明堂"式建築,是近年來宋晉壁畫墓葬的重要發現。
現階段,随着金墓資料日益豐富,一些學者,特别是一些高校研究所學生,對金墓進行了初步總結和專題研究,提高了整體研究水準。大緻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研究黃金墓的類型及其時空架構。在這方面所做的研究最多。秦大樹修改了之前的了解,金墓被重新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原先預定義為早;原來晚,以明昌為界線,分為中後期。劉耀輝将金南宋晉墓分為磚房墓、土洞墓、土墓和石棺墓,分為早(1127-1149)、中期(1149-1189)和晚期(1190-1219)。重點是墓葬中反映的埋葬情況和磚墓的牆壁裝飾主題,仿木結構及其中反映的社會生活。趙永軍和蔣玉軒将黑龍江金墓分為坑墓、棺材墓和墓室墓三類,分析了一些重要的墓地材料,也讨論了喪葬習俗。呂清風将金墓分為東北和内蒙古東部、燕雲地區和中原地區。根據墓葬形式的變化、墓葬産品的内容和布局以及墓葬的牆面裝飾,将金墓分為三個階段,然後總結各區金墓的交流狀況及其曆史淵源。本文讨論了金墓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其他相關問題。丁麗娜将北京的金墓分為磚石墓、土磚石墓、土磚墓、土磚房墓和土坑墓。其中,圓形磚房墓和長方形石墓較多,前者流行于黃金時期初期;後者在黃金中間很受歡迎,墓主大多是真正的貴族。趙永軍在分析金墓結構、随行物品和墓壁裝飾的基礎上,将金墓分為六區三期(以1152年和1189年為界線),總結了不同民族的特點和埋葬習俗,進而探讨了等級制度和社會組織結構, 墳墓中反映的民族構成和社會階層。金代墓葬研究是金墓研究的重要論文。徐如西将山西晉墓劃分為晉北、晉中、津南、晉東南四個區域,根據墓的類型、牆面裝飾和配套物品,在每個小區域上演金墓,并讨論了陵墓的起源。任林平将晉中南晉墓劃分為晉中、晉南和晉東南三區,然後對墓碑造型、墓室裝飾、随附墓葬等進行了比較研究,探讨了仿木結構墓葬的來源和流行情況,還分析了墓葬前墓葬和所謂"明堂"的三種主要形象。董新林将長城以北的金墓确定為女性真墓、漢墓和家族墓待定,并對女性真人和漢族的墓葬特點做了初步總結,為了解待定民族的金墓提供了參考線索。燕俊軍将金墓劃分為東北、晉中渡地區、大同地區、河北中南部地區、山東地區、河南地區、山西中部地區、金南地區、晉南地區、陝西甘甯地區等10個區,再細化為26個區;在分區域開展埋藏類型,用埋藏産品、埋齡分析;還讨論了三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互動,武寅昭木的埋葬和墓葬的建造。本文對資訊的收集是全面的,但有些了解需要深化。
二是墓地制度和喪葬習俗。顧氏通過系統整理燕西軒墓地資料,勾勒出五大墓地的安葬形式及部分随附的墓葬産品;讨論了燕西軒墓的位置,分析了燕西玄墓的多元文化因素。顧的研究值得肯定。徐早先曾将河北景義柿子莊家族墓地的年代确定為晉朝,得到了考古界的認可。曹靈子還是把景義柿子墓地的主體作為宋墓的研究,影響了論文的品質。吳偉從不同角度探讨了山西省馬山村的仿木墓。
此外,吳靖還研究了真貴族墓葬的漢化。李為民介紹了北京的晉朝火葬場,并讨論了火葬習俗的演變。在尚玉流等墓葬中引入喪葬圖和靈性圖,是研究喪葬習俗的重要資料。趙永軍還對晉代的墓葬水準進行了考古研究。
三是墓葬牆面裝飾的研究。王進首先對長治地區宋金元墓的仿木結構墓進行了專項研究,探讨了墓葬的結構(類型和形狀)及其空間構成,分析了撞柱、門窗等施工實踐,介紹了墓穴中的磚雕、壁畫等裝飾藝術。考古學家讨論了在北京發現的遼津墓壁畫的制作過程,材料和結構,以及壁畫顔料,疾病機制,保護和修複技術。
馬金華總結了山西省金朝壁畫墓葬的特點。袁泉考察了貓的主題和金墓牆裝飾。董新林對《山西宋村》中墓牆裝飾的内容和主題進行了專題分析,并讨論了在金墓牆裝飾品中看到的"二十四孝道"故事的内容。鄧菲在宋晉的墓牆裝飾中讨論了孝道圖出現的原因和意義。張帆對渝北、金南宋晉三皇陵的形象進行了比較研究。考古學家和藝術學者都關注金朝的墓牆裝飾,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仍有待加強。
綜上所述,通過對近20年遼金墓葬考古發現與研究的簡要回顧,我們感到,今天,遼金時期的墓葬考古研究已成為中國北方考古研究的熱點之一。由于相關文獻的曆史資料有限,要想進一步研究遼津時期的曆史文化,就應該畫出一幅更全面的遼津社會立體圖景,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考古發掘的實體資料所提供的資訊。新發現的遼金古墓無疑是研究遼津時代曆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但是,與豐富的墓葬資料相比,高水準的考古研究還明顯不足。能夠用文獻補充對方的證據,解決重要的曆史問題,更是少之又少。是以,在遼金時期的墓葬考古研究中仍有挖掘的潛力。希望學者們能夠打破瓶頸,在以往考古工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遼金時期的墓葬考古研究還很有前途,而且可能還有未來。
本文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遼州皇城遺址考古發掘資料整理與綜合研究"(項目編号:20-ZD251)資助。